书城旅游亚洲:沙特阿拉伯(世界我知道)
13525100000014

第14章 沙特的文化艺术(2)

《古兰经》在阿拉伯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它的内容直接反映了7世纪初发生于阿拉伯半岛并对后来阿拉伯民族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一场伟大社会变革,所以又是研究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以及当时半岛社会情况的重要的历史文献。

“古兰”一词是阿拉伯语的译音,意为“宣读”、“诵读”或者“读物”。《古兰经》是伊斯兰唯一的经典之作。它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

中世纪,伊斯兰经注学家根据经文的表述,说它有55种名称,其中常以“克塔布”(书、读本)、“启示”、“迪克尔”(赞念)、“真理”、“光”、“智慧”等来称呼。中国旧译为《古尔阿尼》、《可兰经》、《古兰真经》、《宝命真经》等。

据记载,公元610年,安拉在“盖德尔”的吉祥夜晚,命天使吉卜利勒向穆罕默德开始陆续启降《古兰经》经文,632年穆罕默德逝世,于是“启示”中止。

伊斯兰教认为《古兰经》是安拉“神圣的语言”,是一部“永久法典”。

它是伊斯兰教信仰与教义的最高准则,是伊斯兰教法的渊源与立法的首要依据,是穆斯林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及道德行为的准绳,亦是伊斯兰教各学派和各派别学说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

《古兰经》是阿拉伯有史以来第一部阿拉伯文书写的典籍,它的文体是一种十分绝妙的韵文,具有独特的风格。

《古兰经》包括114章,各章长短不一。最长的有286节,最短的只有3节。每章的长短和节次,据说是由先知通过诵读、教读的方式基本确定下来的。《古兰经》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分为六部分,即与多神教和有经人的论争,信仰纲领(信仰安拉、天使、经典、众先知和末日赏罚),宗教义务和社会义务,伦理道德,教法律例,传说人物故事等。

它的内容主要确立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制度,同时反映了穆罕默德时代阿拉伯半岛希贾兹地区的社会现实及伊斯兰教传播过程中的斗争概况。

公元645~646年,叙利亚与伊拉克的穆斯林在亚美尼亚和阿塞尔拜疆战役中曾为《古兰经》的读法而发生争执,侯宰斐看到这种情形,感觉不安,返回麦地那后,报告哈里发欧斯曼,并建议说:“在这个民族像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样分裂之前,你赶快设法挽救吧!”于是欧斯曼便派人去同哈福赛说:“请你派人把《古兰经》的资料送给我们,让我们抄录几部,然后送还给你。”欧斯曼命宰德、伊本·左丕尔、赛义德、阿卜杜拉·赫曼等人抄写了几部。宰德是麦地那人,其余都是麦加的古来氏人,欧斯曼对他们说:“如果你们为《古兰经》的词语而与宰德的意见不一致,那么,你们照古来氏人的方言抄写。因为《古兰经》是依他们的方言而启示的。”他们通共抄了七部,一部保存在麦地那,其余的分寄麦加、大马士革、也门、贝海赖尼、库法、百索拉等地,并下令将抄写的《古兰经》称为定本,或欧斯曼本,现在通称欧氏本。现在全世界通行的《古兰经》,只有这种定本,这是欧斯曼对于伊斯兰教最大的贡献。

据《古兰经》记述,伊斯兰教出现前,麦加等地就信奉安拉为最高神灵,他们相信安拉“创造了天地”、“支配着日月”、“降了甘霖”,还“救人于危难”,所以不少人以“安拉的奴仆”作名字,称为阿卜杜拉。但是他们在敬奉安拉的同时,也崇拜偶像,比如拉待、欧扎、麦那三女神。说崇拜偶像是为了使他们“接近安拉”。

而《古兰经》则认为安拉是绝对独一的。他既没有伙伴和对手,也没有子嗣,并且说如果天地万物由多神共同主宰,那必然将引起诸神之间的争夺,造成宇宙的毁坏。安拉是具有绝对权能的,他无求于任何东西。天地万物的创造,日月星辰的运行,昼夜的循环,风云雷雨的发生,植物的生长,人类的产生和繁衍以及人生的富贵贫贱与生死祸福等,皆是安拉的意志决定的。安拉是永恒的,先于万有而存在,无始无终,一切东西都会消亡,而安拉的本体永存不灭。安拉是绝对完美的,具有超乎万物的一切完美的德性,他的高超完美是人类语言所无法形容的,任何东西都与他不相似,由于安拉具有上述的特性,人类在这个唯一与高超的主宰面前是弱小的。所以人们应诚心诚意地顺从他,敬拜他,祈求他的怜悯与恩赐。

《古兰经》的哲理是伊斯兰教义学和阿拉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法制思想与道德规范,成为中世纪以来伊斯兰国家当权者经世治国的依据。

历史上,伊斯兰国家的人民也曾以《古兰经》的有关内容为思想旗帜,进行反对封建专制以及外来侵略的斗争。

在中世纪,围绕《古兰经》,形成了经注学、古兰学、诵经学等专门学科。穆斯林学者曾写过不少介绍、评价与赞颂该经的专着。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后,不少的社会科学家、文学家及近代的一些东方学家,对《古兰经》也进行研究,相继发表过评论,肯定了《古兰经》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上的影响和地位。由于《古兰经》在语言文字上的权威性,使阿拉伯语得以统一和规范化,这对散居于许多不同国家的阿拉伯人维护其语言和心理上的统一,曾产生过巨大作用。

《古兰经》不但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阿拉伯语言文学的巨着,文辞优美,风格凝重,它在语言文学方面的成就和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其高超的修辞艺术、独特的艺术形式、振聋发聩的语言魅力,都是无可企及的。

2.沙米拉——阿拉伯半岛的女儿

沙米拉全名沙米拉·卡里玛·苏阿黛,1943年出生于沙特阿拉伯圣城麦加,属于名门之后。从小就读于埃及亚历山大英国女子学校,后进入亚历山大大学学习,获经济学士学位。她自幼酷爱文学,15岁时,便以“阿拉伯半岛的女儿——沙米拉”的笔名,发表了她的问世之作《别了,我的希望》,从此名声大振,成了阿拉伯半岛知识妇女的楷模。

沙米拉的主要作品有《别了,我的希望》、《沙特姑娘的觉醒》、《泪水的回忆》、《泪珠》、《泪谷》、《闪光的眼睛》、《消逝的岁月》、《雾茫茫》、《爱树》、《心灵的呼喊》等。

20世纪50年代,沙特阿拉伯还没有开设女校,妇女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其唯一的职责就是在家养儿育女,侍候丈夫。随着经济的发展,妇女政策虽有改变,但对其施加的限制仍然很严格。妇女不准开车,不能在政府机关工作,不得单独旅行。女子在大学里读书,班上同学可能全是女生。有时还会有人反对女性参加社会活动,反对妇女从事工程和外交职业。沙米拉在50代末,就冲破妇女受歧视的习俗,发表了有关女性生活的作品。

《泪水的回忆》是一部热情讴歌纯洁的爱情的着作。故事主要描述了一个叫阿赫德的姑娘的恋爱经历。

女主人公阿赫德生下来以后,就失去了母亲,由外祖母抚养成人。

15岁时,她和男主人公阿莱邂逅,两人一见钟情,从此不断接触,产生了很深的感情。阿莱高中毕业后,被父亲送往瑞士深造,两人立下海誓山盟,男主人公表示非阿赫德不娶,女主人公则发誓非阿莱不嫁。

阿莱学习非常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经过四年的学习,学业行将完成。他兴致勃勃地给女友写信,说他即将回国,决心干一番事业,为心上人创造良好的条件。

不料,在一次滑雪运动中,他掉下断崖,经治疗虽脱离了危险,但却失去了听觉。为了不让自己所爱的人和一个聋子结成伴侣,他果断地与阿赫德停止往来。回国后,他改名易姓,迁往他乡,从事写作,把他的经历写成小说,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渐渐出名,成为青年们喜爱的作家。

阿赫德在久久得不到阿莱的音讯之后,饱尝失去心上人的痛苦,在父亲及外祖母的催促下结识了阿迪勒大夫,并与之订了婚,由于阿赫德对阿莱情丝不断,一再拖延与阿迪勒大夫成婚。阿迪勒是一个有修养、知书达理的人,为不伤她的心耐心等待。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一个着名的作家,并成为挚友。通过第三者——娜黛姑娘(阿赫德的挚友),了解到这个作家就是阿赫德的心上人,他忍痛割爱,让这一对忠诚的情人成为眷属,自己却悄然退出了情场,但他也得到了始终悄悄爱着他的姑娘娜黛的爱情。

而短篇小说《母亲的故事》则更具体表现了她心目中母亲应有的形象。哈娜从小就是一个聪明美丽、勇敢倔强的姑娘,12岁时嫁给一位医生,婚后生了三个女儿、三个儿子。为了孩子的教育,她陪同儿女到了埃及。丈夫在国内不甘寂寞,又娶了一房妻室。她得知此事,镇静自若,既不同他离婚,也不答应与他过夫妻生活,而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上。母亲的拳拳之心,激励着孩子们。他们长大后有的成了商人,有的成了工程师,还有的成了政治家。丈夫见此,内心有愧,想和她修好,遭到拒绝,哈娜保持了作为一个妻子与母亲应有的尊严,获得了人们的尊敬。

沙米拉还善于通过爱情悲剧来抨击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在短篇小说《父之罪》中便有较好的体现。小说是这样讲述的:娜海娅迫于父命嫁给了一个有钱的老头。虽然年迈的丈夫对她百般体贴,但金钱买不来爱情,娜海娅终日郁郁寡欢,愁眉不展。后来富翁得了病,年轻的妻子在床旁侍候,他的儿子阿德勒常来探望。两个年轻人一个貌美,一个正当年华,一来二往终于堕入情网,并且在一个没有月色的夜晚,偷吃了禁果。娜海娅后来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当医生欣喜地通知她家人这个喜讯时,她却吞下了毒药。

而多幕剧《泪谷》则从另一个角度,抨击了门第观念的旧传统,主张男女自由恋爱。故事说的是:哈娜妮的哥哥塔里克爱上了他妹妹的家庭教师——女大学生阿卜拉。两人准备订婚,却遭到了塔里克父母的反对,因为阿卜拉的父亲是个小职员,而塔的父亲是政府部门的一个司长。他们要他娶宗教部长之女为妻,并且以剥夺继承权相威胁。

哈娜妮没有进过学堂,只是跟着阿卜拉学习,她已经和表兄哈立德订婚,并期待着他学成归来,完婚。不料哈立德归来时,带来了一个外国妻子,声称“他要的是一个有文化、能互相了解的妻子”。

哈娜妮受到极端刺激,神经失常,尤其不能看到她的父亲。因为父亲从小不让她受教育,认为这不合家规。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塔里克的父母不得不同意塔里克娶阿卜拉,塔里克父亲无限感慨地说:“那种墨守成规,不让孩子读书,不让孩子们自己挑选意中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通向未来的道路是知识,希望繁荣和进步。”沙米拉的部小说都说出了沙特妇女的心声,她们渴望自由、渴望知识、渴望获得爱情,为此沙米拉在解放妇女事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

3.祖辈留下的“遗产”

沙特最为着名的建筑遗址是石谷,也被称为“玛甸沙勒遗址”。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玛甸沙勒遗址的最正面就是建在砂岩山丘中。

石谷的表层含义是“多岩石的地方”。这一带地貌变化多端,有壮观的峭壁深谷,有高低起伏的沙丘,夹杂着无数被风化成奇形怪状的微红色沙岩,令人目不暇接。

有人说,这里曾是纳巴泰人与萨穆德人的居住地。玛甸沙勒遗址在2000多年前是纳巴泰王国的南部都城,是一个商旅路线上将南阿拉伯半岛与地中海盆地以及美索不达米亚连接起来的贸易中心。这是一个繁华的城市。环绕其山的巨大坟墓群上刻有130多座以天然岩壁雕凿而成的雕刻,散发着最原始的阿拉伯风情。其中石古的特色在于,这里有保存很好的水井、巨大墓穴、碑文和洞穴绘画等。

纳巴泰伊斯兰教古迹则是沙特的宗教圣地。它位于约旦彼得拉市北部,是现存最大的纳巴泰文明遗址。而石谷(玛甸沙勒)考古遗址是沙特它的第一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来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此遗址中还有约50件纳巴泰文明之前就已存在的铭文和一些洞穴绘画。石谷是纳巴泰文明独一无二的证明。该遗址上有111座巨大坟墓,其中94座都有纹饰,而且有多处水井,它突现了纳巴泰文明的建筑成就和水力技术知识。

玛甸沙勒遗址以前被称为“黑格拉”,是约旦佩特拉城南部的纳巴泰文明保留下来的最大一处遗址。遗址上有保存完好的巨大坟墓,坟墓正面有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