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亚洲:马来西亚(世界我知道)
13525000000005

第5章 三“族”鼎立的民族状况(2)

这是佛教徒庆祝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成道及涅盘的日子。相传太子悉达多即佛祖,在兰田比尼国无忧树(又称婆罗树)下降生时,有九条祥龙为他吐水洗浴,故佛祖降生这一天又称为“浴佛节”。马来西亚政府规定这一天为全国的公共假日,全国各地纷纷举行隆重热烈的庆祝活动。

卫塞节庆祝期间,各地区的佛学会会组织举办不同主题的佛学讲座。一些佛教组织还会进行布施活动,利用节日劝请人们积德行善,以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赈济那些孤苦贫困老人及需要帮助的人。布施活动也不仅限于布施金钱,也包括奉献爱心、爱语、智慧,甚至还包括捐献自己的身体器官、血液去拯救别人的举动。

吉隆坡乐圣岭佛学会每年都组织朝山拜佛活动,百余人组成的朝山队伍在清晨6点钟天还未亮时,便由山脚下的圆通寺开始朝山活动。信徒们在法师带领下,抱着“忍受肉体上的痛苦,发愿修行消灾,普及众生”的信念,赤着双脚,三步一跪,五步一祈,一直跪拜至乐圣岭上的天后宫。

卫塞节又称“浴佛节”,因此浴佛是节日期间一项重要的庆典仪式。凡是举办浴佛的地方,都设置有浴佛池,满池清水,周围伴以吐香的鲜花,也有的将香气四溢的花瓣撒于池中,象征佛陀的神童雕像立于池中。在平和悠扬的佛乐声中,虔诚的信徒们口念:“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海,五浊众生离尘垢,同证如来净法身。”使用专用的净勺舀池中清水,从神像头顶轻轻洒下。浴佛的目的,其实也是让信徒们借此浴心,返璞归真,找回自己本来的面目,即净化心灵。

此外,庆典活动还包括迎佛花车大游行、背佛像转运、晒佛、各佛寺点亮百盏平安灯、顶礼膜拜、颂经、普佛上供、皈依三宝仪式及弘法会开示等。不仅广大信徒参与这些庆典活动,不少小孩子与青年人也往往一同参与,使他们从小就接受佛教文化的熏陶。不少在政府部门中担任高官的各政党华人领袖及社团领袖也积极参与各项庆典活动,他们认为,发扬宗教容忍精神有利于多元种族与多元宗教的社会和谐融洽。

除了卫塞节大事庆祝外,佛教徒也在每年的农历6月19日这一天傍晚,隆重庆祝观音菩萨成道日,届时观音庙被各种鲜花装扮出万花盛会的景象,精彩的文娱表演如五大祥兽、耍大旗、孔雀舞及粤剧表演等,吸引大批人士观看。然后还要举行花车游行,手持鲜桃的青衣菩萨乘坐花车,在众信徒的簇拥下,出游主要街巷,引来数万人观看。

2.拜天公和九皇爷诞

除了佛教外,道教也是马来西亚华人信仰的主要宗教,各种道教组织团体的分布也十分广泛和普遍,并成立有马来西亚道教组织联合会,总部设在吉隆坡。各种道教的宗教活动也十分活跃,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拜天公和九皇爷诞。

拜天公是马来西亚福建人特有的宗教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诞辰,所以这一天又称为“天公诞”。每到农历正月初九,马来西亚的福建人,家家都摆香案隆重举行拜天公的传统礼仪。

福建人对天公十分敬畏,在拜天公时,十分虔诚、谨慎,避免一切污秽之举。不敢乱讲污秽的话,当日不倒垃圾等污秽之物,女人的内裤也被认为是污秽的,因而不能拿出来晾晒等。这一天清心沐浴,更换上一身新衣服或干净的衣服。拜天公的祭品十分丰盛,包括整只烤乳猪、整鸡、整鸭、各种水果、糕点、蔬菜及酒茶等。供桌上铺上红色台布,将供品摆放整齐,讲究的人家,在每盘供品上还附上红色剪纸。此外,不少家庭在拜天公时,必须要选购几根粗壮挺直的甘蔗放在家中,含有祭拜感恩之意。

马来西亚福建裔人拜天公是很有讲究的。首先,要由家中最大的长辈先上香及跪拜,接下来是子辈,兄先弟后,最后才是孙辈。长幼有序,家中以老人为最尊。拜天公时,子女必须与父母等老一辈一同拜祭,不能擅自自立门户拜天公。若儿子长大在外成家,不与父母同住一处,在天公诞时也一定要回到父母家中一同拜祭,除非双亲已故,或获得父母的准许,才可独自拜天公。即使子女与父母吵架不和,也得在尊老的伦理下回家拜天公,以求宽恕。现在拜天公的习俗已不仅仅在福建裔人中流行,其他地方祖籍的华人也相继效仿参与拜天公的活动。

九皇爷诞也是道教的宗教活动中影响力较大的一项。九皇爷即为九皇大帝,相传农历九月初九是九皇爷的千秋宝诞,这里信奉九皇爷的信徒们都要举行庄严的庆祝仪式。

信奉九皇爷,持九皇素的人以福建人居多,而且各地的斗母宫、斗姥宫的主事也以福建人为主。马来西亚供奉九皇爷的神庙又分为两个不同的派别,一是以槟城北马一带为主的神庙,供奉有九位星君,即九皇大帝的神像。在槟城香港巷斗母宫中收藏有一幅九皇大帝的图像及一套《北斗九皇经》,据说是百年之物,显示他们所供奉的是北斗九皇大帝。而从霹雳州的太平以南地区,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九皇爷神庙,则是只供香炉,不供神像。

九皇爷诞的庆祝仪式也很奇特,从农历9月初一到初九,一连9天九夜,举行各种祭拜仪式,这种情景是其他的节日所没有的。

从初一至初九,信徒们要参与迎驾、斋戒、犒军、过平安桥、过火坑及送神的一系列庄严仪式。在这一系列仪式中,信徒们一律身穿白色斋服,头扎白头巾。在这9天中,信徒们要戒荤吃素,称为九皇素。全身素衣赤足的乩童,抬着神辇迎神、游行、赤足走过烧着的炭火,最后恭送九皇爷归去。而身穿斋衣的信徒,手持点燃的清香及黄菊花等素色鲜花跪迎、跪送九皇爷的神灵,神情异常庄重虔诚。有的乩童还用长铁条刺穿面颊及舌头。

坐落在吉隆坡安邦路附近的南天宫有135年历史。每年的九皇爷神诞,都吸引大批国内外的信徒前来烧香祭拜,九天九夜香烟缭绕,烛火通明,热闹异常。在众多的供品中,成双成对红色的吉祥龟(以面蒸制)是必不可少的。

历史悠久的南天宫被认为是马来西亚九皇爷庙的开山鼻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南天宫的信徒在九皇斋戒期间,一律身穿斋服。

九皇爷信徒穿的斋服也有一定的讲究及说法。斋服的式样如中式长袖服装,上衣为布纽扣,男装为对襟,有3——4个衣袋,女装为左襟,衣袋在内里,裤子也是传统中式式样,比较肥大,穿时裤腰先向右挽,再向左挽,然后用黄色布带系住,将裤腰翻下盖住裤带。

道教人士认为,这样的斋服才符合九皇斋戒,斋戒须清净,白色是最合适的颜色;头上扎白头巾,不露华丽发型,避免吸引异性。身穿白衣裤,除了避免吸引异性,也符合身不贪五彩华丽舒适之戒。马来西亚的道教人士提倡信徒在九皇斋戒期间穿斋服,意在提醒斋戒者把一切外在的东西放下,不要注重外表的美化与装扮,以符合九皇斋戒之意。

3.华人的多种信仰

马来西亚华人的宗教信仰十分多且纷杂。除了以上介绍的一些宗教外,还有德教和其他一些宗教团体。

德教是一个特殊的宗教组织,它融合了道教、佛教、儒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教义,提倡五教同宗,宣扬以德教人,教导人多做善事,以道德净化人的心灵与社会。德教信奉各教教主并以老子为主,也崇信八仙。德教会在东马和西马先后成立了近100个分会组织。

德教分为紫系、明系、振系等派系,但以紫系的历史较为悠久,紫新阁是李怀德于1952年创建的第一个德教团体。德教虽然提倡不分种族和宗教地吸收信徒,但基本上信教者都是华人。

另外,在马来西亚还有许多以所供奉的人或神的名字命名的寺庙组成的宗教团体,诸如仙法师公古庙、仙四师爷庙、玉封善天法师公坛、关帝庙等等。这些宗教团体虽然一般都不大,但它们不仅作为宗教信仰的场所,成为人们心灵的庇护所,而且也积极参与社会中的各项活动,在经济、教育、社会公益等方面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它们救济贫老,建立奖贷学金,助贫寒子弟上学,举办慈善捐款活动等,因而它们都拥有虔诚的信徒,常年香火不断。

华人拜神的历史悠久,所拜的神种类也极多,马来西亚遍布着供奉各种神灵的庙宇。这里拜佛祖释迦牟尼、观音、福德正神(即土地神,客家人又称为大伯公)、广泽尊王、妈祖、三山国王、黄老仙师等神,将关老爷供奉在关帝庙,也供奉郑和于三保庙中,此外华人还供奉一种称为“拿督”的当地神。

不少华人家中还供奉灶君爷、祖先灵位,每逢初一、十五,一律要烧香拜一拜。在农历新年前,十二月二十四日,要送神上天,正月初四接神下凡,在这10天当中,人们趁各路神仙不在人间,家家户户打扫清理房间,再等待接神下凡。人们认为,在这10天当中,由于没有神灵管束,儿女们也不受家长约束,是人觉得真正自由自在的日子,不过在这期间,不能吵架、打架及做坏事,不然会受惩罚。

4.巴巴娘惹

巴巴娘惹是15世纪初期定居在马六甲、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是中国人和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称为babanyonya,音译为“巴巴娘惹”,即土生华人的意思。

当年郑和率船队下西洋,在经过马六甲时,有一部分随行人员就留在了当地。这些人定居后和当地的马来妇女通婚。马来语中把生下的男性后代就称为“巴巴”,女性后代则称“娘惹”。

另有一部分据说是从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一带漂洋过海而来的移民,他们大多数是中上层为官的或是殷实的商贾人家,到了马六甲以后没有再返回中国;还有少数是从唐宋时期就在此地定居的华人。

巴巴娘惹可谓当时产生的特殊民族。在今天的马来西亚,一位马来西亚华人娶了一位马来人为妻,他们的儿子也不是巴巴娘惹,而是混血儿。马来西亚华人娶或者嫁任何一位马来人就必需改用阿拉伯姓名并且皈依回教。随着时代与局势演变,巴巴娘惹的子孙逐渐恢复华人的精神面貌。

巴巴娘惹家庭非常重视华人的一些传统节日,过春节时,作为子孙或年幼的一辈,得跪着磕头、敬茶及祝安。逢春节、清明及祖先忌日,都上供祭拜祖先。供品也有讲究,要摆三牲及饭菜,还要摆放8碗或12碗菜肴上供。

在婚俗上,巴巴娘惹的家庭也非常讲究“门当户对”,那些有权势的华人甲必丹、亭主、殷商家族之间常常联姻。新郎身穿长袍马褂,头带瓜皮帽,新娘则身穿裙褂、霞帔,头戴凤冠,身上有众多点缀的饰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巴巴娘惹在举行婚礼时,依然沿用三跪九叩的清朝古礼,娶亲用花轿,锣鼓喧天,热热闹闹。

巴巴人讲的语言称为巴巴话,巴巴话作为汉语跟马来语的混合,曾经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100年间大放异彩,由于种种原因,它走过了诞生、辉煌,再到衰败的过程。巴巴话并非单纯的福建话,在使用汉语语法的同时,依地区不同,参杂使用马来语与泰语词汇的比例也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凡涉及人伦、道德、精神方面的巴巴话词汇都是汉语。二战结束后,由于受到政府政策的冲击,这种独特的语言正在逐渐消失。巴巴逐渐回归华人社会,学习中文。至于巴巴福建话已是公认的中国闽方言(福建话)的一种,这种混杂一些马来语词汇的语言,并没有因为巴巴马来话的逐渐消失而凋零,相反地,成为槟城福建话的特色,而以另一种变体语言继续流传。

娘惹少女或已婚少妇,如同中国的大家闺秀,大多足不出户,常年待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