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古巴与苏联之间的紧密政治、经济关系被打破,古巴陷入绝境。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改变了全球战略,对古巴的援助锐减,优惠贸易政策改变,导致古巴的经济形式恶化,大部分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交通瘫痪,损失严重,人民生活困难重重。同时,美国颠覆古巴政权的活动日益频繁起来,不仅阻止美国企业同古巴进行贸易往来,还限定其他国家对其进行贸易投资,甚至在迈阿密为古巴反政府流亡分子设立“政府”,中央情报局作协助。为了不让美国的阴谋得逞,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古巴制定了“特殊时期”的外交政策,加强了与拉美国家的联系,重视与中国、越南等国的关系。在国内,古巴则改革政治经济弊端,调整经济结构;鼓励自由贸易,发展旅游业,允许国外投资,实行土地生产责任制等。
1993年,古巴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这些调整和改革出现了成效,古巴的政治、经济局势开始好转,特别是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外国的投资逐年增加,合资企业触及每个经济部分。外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对外关系网,古巴与世界近一百多个国家展开了商业往来,主要贸易伙伴为荷兰、俄罗斯、委内瑞拉、中国等。随着经济调整的深入,古巴形成了以国有经济成分为主体、多种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的作用加大,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灵活,经济活力显着增强。经过三年的改革,到了1996年,古巴的政局稳定下来,度过了经济最困难时期,虽然人均生活水平仍不高,但经济已经缓速增长起来,截止到2007年,古巴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了7.5%。2008年,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古巴发展受挫,且由于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外债沉重、能源紧缺等因素,以及美国至今没有放弃对古巴的封锁,它的发展仍然面临挑战。
第二节 世界糖罐——古巴特色经济
古巴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而工业之中又以蔗糖加工为主。随着古巴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业的收入逐渐能够和蔗糖加工分庭抗礼,古巴经济结构也逐渐趋于合理。
1.经济概况
古巴经济长期以蔗糖生产为主,是世界主要产糖国之一,素有“世界糖罐”的美誉。工业以制糖业为主,古巴糖产量占世界糖产量的7%以上,人均产糖量长期居于世界首位,蔗糖的年产值约占国民收入的40%,制糖业对于古巴经济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农业方面,古巴主要种植甘蔗,种植面积约占全国可耕地的55%,其次是水稻、烟草、柑橘等。
古巴的雪茄烟享誉世界,无人能及。古巴矿业资源以镍、钴、铬为主,此外还有锰、铜等。1938年,古巴人民还发现了沸石(专家们称之为“世纪矿物”),但到1986年才开始大力开发。古巴沸石蕴藏量估计高达30亿吨,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目前已制出许多活性产品,各自有不同功能。
古巴森林覆盖率约为21%,盛产贵重的硬木。古巴旅游资源丰富,几百个风景点像翡翠般点缀在海岸线上,明媚的阳光、清澈的海水、白沙海滩等自然风光使这个享有“加勒比明珠”美誉的岛国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和疗养胜地。近年来,古巴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其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古巴农业
农业在古巴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16世纪,西班牙占领古巴,将近四百年的统治,其农业发展非常单一,由单一的畜牧业、烟草生产,再到单一的蔗糖加工,严重制约着古巴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由于美国垄断资本的操控,蔗糖生产成为古巴经济的命脉。
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得古巴的土地趋于集中,极少数的大庄园主占据了全国可耕地面积的20%以上,而90%多的农民却仅占全国可耕地的3%至4%。20世纪60年代,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胜利后,古巴展开了两次土地改革,一次是1959年,另一次是1963年。改革后,古巴的土地变为全民所有制,70%的土地掌控在国家手中,其余30%归中、小农所有,截止到1980年,政府设法将农户手中的土地国有化,掌握了全国84%的可耕地。1990年以前,古巴开展农业合作社运动,先后于60年代中期建立了信贷、服务合作社和农牧业生产合作社,至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共有1600多个合作生产基层组织,1800多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东欧剧变、美国封锁,古巴农业发展受挫,直到1994年才有所恢复,2003年全国农业生产量仅为1989年的30%。根据新千年最初八年的数据显示,古巴每年进口的食品约为六亿美元,大米、豆类等产品主要依靠进口。随着2002年糖业重组后,古巴渐失世界第一大糖制品出口国地位,位列巴西、澳大利亚之后,而相应转种的其他农作物占地量提高。2007年,国际粮食价格提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巴的经济发展。2008年,新组建的劳尔·卡斯特罗政府决定着重解决国内的粮食生产和供应问题,并相继作出一些政策调整,不过由于自然原因,飓风灾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毁坏,新的农业改革措施受到一定影响。
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古巴的农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虽然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巨大,除了种植业中水稻和甘蔗的种植、收割、加工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在畜牧业上也建设了完备的基础设施,但农业的增长率还是无法与工业相匹敌,甚至低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新政府农业改革措施的成效,还有待观察。
3.一枝独秀的制糖工业
古巴是世界著名的蔗糖生产国,素有“世界糖罐”的美誉。热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带来的条件,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蔗糖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自然环境。
在革命胜利前,蔗糖种植业是古巴国民经济的支柱。据记载,古巴蔗糖生产始于1859年。从18世纪中期至今的几百年间,古巴的制糖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蔗糖业进行了技术更新,以甘蔗渣为原料的蒸汽榨糖机普遍应用于生产,效率显着提高。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几年,古巴经历了第二次独立战争,部分糖厂损失惨重,糖产量大大下降。与此同时,美国垄断资本开始介入古巴制糖业,与当地糖业巨头勾结,迫使中小型的企业倒闭。1958年,以美国为首的外国资本占古巴制糖业近一半的总资本,所以在卡斯特罗政府上台、所有外国资本被收归国有后,美国与古巴断交,并撤去购买古巴蔗糖的份额,动用武力轰炸古巴糖厂和甘蔗田,破坏糖业生产,对古巴新政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20世纪60年代初,新政权下的古巴甘蔗生产机械化程度极低,砍伐和装卸全部依赖手工操作。至70年代,随着政权的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蔗糖业的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80年代,糖业农工合作体成立,蔗糖工业进一步发展。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受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动荡和美国封锁影响,古巴蔗糖业产、供、销的链条破损,经济蒙受严重损失。1993年,古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政府对国有企业采取政策调整,通过调动糖厂工人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糖产量基本处于稳步回升状态。尽管相对于90年代前制糖业的绝对繁荣,目前古巴的糖产量总体下降,但仍是世界排名靠前的几大糖产国之一。
2002年五六月间,古巴政府出台政策决定大幅削减已有的糖厂,减少甘蔗种植,这部分土地用于耕作其他农作物。对于因此项改革而下岗的工人,政府提供新的技能培训,并予以补助,直到找到新工作。尽管工人减少,制糖业的生产效率却提高了,糖产量仍然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就与古巴在制糖技术方面展开了交流与合作。无论是在原材料综合利用上,还是在甘蔗防虫以及糖成品贸易方面,两国均保持了良好的互助关系。
4.朝气蓬勃的旅游业
古巴的风景迷人、气候适宜,柔软舒适的海滩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享有“加勒比海明珠”之美誉,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这里参观、览胜。这座美丽的加勒比海岛屿国家有世界上著名的海滩——巴拉德罗。温暖适宜的气候使得树木四季常青,到处盛开着斑斓的花朵。辽阔的海洋,湛蓝的天空,热情奔放的歌舞,风格独特的建筑物……一切都是那么让人迷醉。
一直以来,古巴的旅游业就很发达,是创造外汇的重要部门。革命胜利前,每年有将近三十万游客到此度假,其中绝大多数是美国人,但是革命胜利后,由于美国的封锁,古巴旅游业遭受重创。20世纪70年代后期,古巴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美国的关系也稍有放松,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颁布法律鼓励外国投资,旅游业出现反弹,旅游人数逐年递增。
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直接影响了古巴的经济生产,在这种形势下,政府调整了经济发展政策,将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部门之一。
1994年,政府将全国旅游委员会改编为旅游部,专门负责旅游业的相关政策制定和活动管理。紧接着,全国确定了八个重点旅游区,五十多个旅游发展中心和二百七十多个旅游点。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古巴旅游业的复兴。近年来,作为国家重点发展项目,旅游业成了第一大创汇产业,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旅馆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得越发完备,随之出现的大量岗位空缺,解决了古巴严重的就业问题。
目前,到古巴旅游的人主要来自欧洲和美洲,其中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居首。2003年,中国和古巴签署了中国公民组团到古巴旅游的实施方案,为中国人到古巴旅游提供了保障。古巴的旅游业发展有着一个宏远的目标,意图至2025年,旅游创汇150亿美元左右,使前往古巴旅游的人增加到1000万人次。然而,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以及美国千方百计的阻挠,古巴的旅游业发展仍有震荡。虽然其旅游部副部长洛佩斯信誓旦旦地说:“经济状况不景气的情况下,古巴旅游业呈现的却是一片繁荣。”但这颗“加勒比海明珠”十五年后究竟能不能实现目标,还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