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身披“保护壳”的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是三胚层、两侧对称、具有真体腔的动物。
软体动物的身体一般可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个部分。体外大都覆盖着各式各样的贝壳,是生命的保护膜,这是软体动物的重要特征。
有些种类的贝壳退化成内壳,有的无壳。贝壳有保护柔软身体的功能。贝壳的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和少量的壳基质,这些物质是由外套膜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
软体动物的体制差异很大,但也有共同的特征。体柔软而不分节,通常有壳,一般左右对称,分头——足和内脏——外套膜两部分。
无真正的内骨骼。体内有血腔,真正的体腔退化为生殖腔和围心腔。
体表一般有纤毛或黏液。口内有齿舌,齿舌是多数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由多列角质齿板组成,用于帮助摄食。常有大型消化腺体,排泄器官为肾,海生种类排泄氨或尿素,陆生腹足类排泄尿酸。雌雄同体或异体,头足纲及部分腹足纲体外受精,雌雄同体者则异体受精。有数对神经节,但结构简单,呼吸所用的鳃生在外套与身体间的腔内。
第二节多姿多彩——软体动物的种类
软体动物种类繁多,据统计有13万多种,仅次于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分布范围极广,某些腹足纲是其他动物的内寄生物。
软体动物包括双神经纲(如石鳖)、腹足纲(如鲍、蜗牛)、掘足纲(如角贝)、瓣鳃纲(如蚶、牡蛎)、头足纲(如乌贼、鹦鹉螺)和已经绝种的菊石与箭石等。
1.牙齿最多的动物——蜗牛
蜗牛身背螺旋形的贝壳,其形状和颜色大小不一。贝壳有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球形、烟斗形等等。头部长有两对明显的触角,后一对较长的触角顶端有眼。腹面有扁平宽大的腹足,行动缓慢,足下分泌黏液。黏液不但可以降低摩擦力以帮助行走,还可以防止蚂蚁等一般昆虫的侵害。
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尽管它的嘴和针尖大小差不多,但里面却长着25600多颗牙齿。
蜗牛一般生活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中,在植物丛中躲避太阳直晒。
雨后常出来运动或觅食,它的觅食范围非常广泛。它主要吃各种蔬菜、杂草和瓜果皮,农作物的芽、叶、茎、花、多汁的果实。因此,蜗牛是一种农业害虫。
蜗牛是雌雄同体的,有的种类可以独立生殖,不过大部分种类需要两个个体交配。蜗牛的天敌很多,萤火虫主要以蜗牛为食。
世界各地有蜗牛4万多种。不同种类的蜗牛体形大小各异,非洲大蜗牛可长达30厘米,而在北方野生的种类一般不到1厘米。
大多数蜗牛有毒,不可食用,现在世界各地人工养殖并作为食用的蜗牛主要有三种:法国蜗牛、庭园蜗牛和玛瑙蜗牛。目前,我国普遍养殖的品种叫白玉蜗牛,别称白肉蜗牛,因肉色雪白而得名。
蜗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在国际上享有“软黄金”美誉。它们的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属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20多种氨基酸的高档营养滋补品。蜗牛与鱼翅、干贝、鲍鱼并列为世界四大名菜。
2.全身披甲的武士——石鳖
石鳖属于一种原始类型的贝类。一般只长到5厘米,呈卵圆形,中国常见的种类长度2~3厘米。它的颜色和岩石一样,形状有点像陆地上的潮虫。
石鳖的身体背面生长着覆瓦状排列的、由8个石灰质壳片形成的一组贝壳。在这些贝壳的周围,外套膜的表面还生有许多小鳞片、小针骨、角质毛等。
因此,它的背部就像一个全身披甲的武士,别的动物很难去侵犯它。
石鳖的种类很多,在世界各地的海洋里都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气候温暖、海水盐度正常的礁岩海岸或盐度较高的大洋底部。
石鳖移动缓慢,主要以水藻为食。它的身体一般很小,但在北美的太平洋海岸,有一种石鳖可长到43厘米,而且都有进化得很有效的进食工具——舌齿,石鳖可以用它刮下长在石头上的水藻。
石鳖中的另类——戴面纱的石鳖却不吃素,它们用自己的面纱做成一个45°角的陷阱。当一些不知危险的小东西,如小鱼、小螃蟹等,靠近戴面纱的陷阱时,石鳖立即拉下面纱,罩住猎物,然后用舌齿咀嚼这些营养的食品。
3.珍珠的制造者——牡蛎
牡蛎科是一种双壳体的软体动物,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各大洋沿岸水域。
牡蛎的两壳形状不同,表面都很粗糙,呈暗灰色。两壳的内面均白色光滑,在较窄的一端以一条有弹性的韧带相连。
它的上壳中部隆起,下壳附在其他物体上,较大,颇扁,边缘较光滑。壳微张时,利用纤毛的波浪状运动将水流引入壳内,滤食微小生物。
牡蛎在海洋中属于弱势群体,其天敌很多。鸟类、海星、螺类以及包括鳐在内的鱼类均以牡蛎为食。其中,钻蚝螺分布广而且猖狂,常在牡蛎壳上用舌钻一小孔,吸食其肉体组织。
牡蛎多雌雄异体,但也有雌雄同体者。食用牡蛎(即欧洲平牡蛎)能随着季节或水温的变化而改变性别(节律性雌雄同体)。
牡蛎在夏季繁殖,有的种类卵排到水中受精,而有的则在雌体内受精。孵出的幼体呈球形,有纤毛,游泳数天后永久附在其他物体上,经3~5年后收获。
牡蛎主要有食用牡蛎、奥林匹亚牡蛎(即浅黄牡蛎)、葡萄牙牡蛎(即角厚牡蛎)、北美牡蛎(即维吉尼亚牡蛎或维吉尼亚厚牡蛎)、长厚牡蛎等几种。其中,日本的长厚牡蛎是最大的牡蛎,长达30厘米。在我国,主要的牡蛎种类有近江牡蛎、长牡蛎、大连湾牡蛎等。
若一粒外物侵入牡蛎的壳内,牡蛎即分泌珍珠质将外物层层包起而形成珍珠。食用牡蛎产生的珍珠不光泽,价值不高。只有少数东方的种类,特别是波斯湾的珠母贝所产的珍珠质量最高。
珠母贝主要分布在140~360米的海水深处。珍珠多采自5岁以上的牡蛎。用手工方法将小粒珍珠植入珠母贝内,便在其周围形成养殖的珍珠。大多珍珠养殖在日本或澳大利亚沿岸水域进行,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由此可见,牡蛎是最有价值的软体动物。
4.放烟幕的专家——乌贼
乌贼也称墨鱼、墨斗鱼,它是头足类中最为杰出的放烟幕专家。
乌贼身体由头、足和躯干三个部分组成。头较短,两侧有发达的眼。头顶长口,口腔内有角质颚,能撕咬食物。躯干相当于内脏团,外有肌肉性套膜,具有石灰质内壳(乌贼骨、墨鱼骨或海螵蛸)。
乌贼体长2.5~90厘米,稍扁,两侧有狭窄的肉质鳍,用来游泳和保持身体平衡。共有10条腕,8条短腕,还有两条长触腕用来捕食,两条长触腕还能缩回到两个囊内。腕和触腕是乌贼的捕食和作战武器。
乌贼头部的腹面还有一个漏斗,它不仅是生殖、排泄、墨汁的出口,也是乌贼重要的运动器官。当乌贼身体紧缩时,口袋状身体内的水分就能从漏斗口急速喷出,乌贼借助水的反作用力迅速前进,犹如强弩离弦。漏斗平常总是指向前方的,由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因,所以乌贼运动一般是后退的。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乌贼的贝壳逐渐退化而完全被埋在皮肤里面,功能也由原来的保护转为支持。
乌贼为雌雄异体,生殖为体外受精,直接发育。
乌贼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沿岸浅水中,冬季常迁至较深海域。主要以甲壳类为食,也捕食鱼类及其他软体动物等,主要敌害是大型水生动物。
乌贼约有100种,种类有巨型乌贼、枪乌贼、金乌贼(俗称鱿鱼)等等。我国常见的乌贼有金乌贼与无针乌贼。
第三节身体套着“圈圈”的环节动物
环节动物起源于海洋,是在动物进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个门类,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环节动物体呈长圆柱形或长而扁平,左右对称,由前后相连的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合而成。环节动物有的有不分节的附肢(即疣足),有的无附肢,而只有刚毛,用以辅助运动。
环节动物约有9000种,在世界上广泛分布。环节动物生存在各类环境中,尤其在海洋、淡水或湿土中少数寄生。
环节动物可分原环虫纲、毛足纲和蛭纲三纲。
原环虫纲比较简单,体表无明显的环节,也没有疣足或刚毛,发情时有显着的担轮幼虫,例如角虫。
毛足纲体呈圆筒状,或背腹稍扁平,体表环节明显,有几丁质变成的刚毛。这一纲可分多毛目和寡毛目,前者如沙蚕、沙蝎,海生;后者如蚯蚓、仙女虫,陆生或淡水生。
蛭纲环节动物体一般长而扁平,27节,环节表面有体环,无刚毛,前后各有一个吸盘。生活在淡水或湿润处,大多过着半寄生生活,如蚂蟥、水蛭、鱼蛭、山蛭等。
第四节柔软多环——环节动物的种类
角虫身体细长,栖息在退潮线附近的沙泥中或浅水滩中,没有疣足或刚毛,体表无明显环节。
沙蚕身体分节明显,体节两侧突出,具有刚毛的疣足,用以行动,长10厘米左右。沙蚕栖息在泥沙中,生殖季节或夜出觅食时,能游泳。这种动物在我国黄海和渤海沿岸很多,可作为鱼类、虾、蟹等动物的食饵。沙蚕同属有多种,分布在长江口的日本沙蚕,俗称“水百脚”,秋季常由海上溯河口或至稻田中生殖。广东人所食的“禾虫”,来自稻田,是同科的疣吻沙蚕。
仙女虫体透明,长3~10毫米,有眼点一对,背刚毛自第六节开始。仙女虫通常进行裂体生殖,或进行有性生殖,生活在淡水中,是淡水鱼类的食料。
蚯蚓,通称“地龙”。一般生活在潮湿、疏松和肥沃的土壤中,身体呈圆筒形,由100多个体节组成。蚯蚓前段稍尖,后端稍圆。
腹面颜色较浅,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在蚯蚓爬行时起固定支撑作用。在11节体节后,各节背部背线处有背孔,有利于呼吸,保持身体湿润。蚯蚓是通过肌肉收缩向前移动的,它的腹下有两行隐行的细小的“脚”,像磨砂层运动时增大摩擦便于行动,具有避强光、趋弱光的特点。
蚯蚓目前有1800多种,生活形态各具特色。
水丝蚓体细长5~6厘米,红褐色,后端黄绿色。
末端每侧有血管四条,形成血管网,可进行呼吸作用,通常每节有刚毛四束。水丝蚓栖息在沟渠等浅水处,前端埋没在污泥中,尾部在水中摇曳。水丝蚓可作鱼类的食饵,在水田中可危害秧苗。
白线蚓体细小,长4~15毫米,一般呈灰白色或透明状。白线蚓生活在草根或树根附近,可在室内培养,用作鱼饵。
台胃蚓,也称“中华合胃蚓”。体长而大,长约54厘米。台胃蚓体壁光滑,略透明,近于白色,前端微呈淡黄。除前三节外,每个环节都划分为四个体环,环带不显着。台胃蚓产于我国苏州、无锡和南京一带,是一种稀有动物。
直隶环毛蚓体呈长圆柱形,长达40厘米,背面黑褐色,腹面灰白色,是种较常见的环节动物中的蚓类。生殖带环状,受精囊孔3对,每一节环生刚毛数十至百余条不等。这种蚯蚓以带有机物的土壤为食,卵1~3个。
鱼蛭也称“中华颈蛭”。体长,背部稍隆起,长10厘米多。头部横卵圆形,颈短而狭,躯干扁阔呈长圆形,有少数横列黄点,后吸盘大。体色淡黄或灰白,环带粉红色;体侧有11对圆形皮肤囊,能做有节奏的伸缩。鱼蛭寄生在鲤、鲫等鱼的鳃盖下,吸取血液,对养鱼业有害,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各地。
水蛭,也称“医蛭”。身体狭长而扁平,后端稍阔,长达5厘米。背面有灰绿色的纵行条纹6条,中央有一条白色阔带,腹面暗灰色。水蛭在水中靠肌肉伸缩而进行波浪式游泳,在水中物体上则靠吸盘及身体伸缩前进,水田、湖沼中极常见。它吸食人、畜血液,下水田劳动时,应加注意。
古时医学上用水蛭来吸取脓血。水蛭唾液中所含的水烃素,能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抗凝血作用。
蚂蟥是水蛭科的一属。我国常见的为宽体蚂蟥,也称“宽体金线蛙”。体略呈纺锤形,扁平而较肥壮,长6~13厘米,背面通常暗绿色,有5条黑色间杂淡黄的纵行条纹。
蚂蟥前吸盘小,口内有齿,但不发达。蚂蟥在我国分布很普遍,水田、河湖中较常见,捕食小动物。它虽能刺伤皮肤,但不吸血。
山蛭也称“草蛭”。身体略成圆柱形,长约3厘米,呈黄褐色,背部有深褐色的纵线。生活在深山的草泽中,人行经其旁时,即附着在胫股上,进入皮肉中,吮吸血液,被螫处易成疮肿。因此山蛭同水蛭、鱼蛭一样是种害虫,危害着人类或家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