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活动的生命之躯:动物(探究式科普丛书)
13524200000013

第13章 亲密的朋友——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节动物对人类的作用

从进化的历史看,大多数动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人类是动物进化的最高级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动物就不可能有人类。

同时,由古代类人猿进化成人类以后,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动物有关,离开了动物,人类就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难以很好地存活下去。

1.动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丰富的动物资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物质宝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食物的选择性越来越强。人类几乎达到统治地位,成为“万物之王”。

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开发海洋,从海洋中获得食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出路。另外,昆虫种类多,数量大,也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人类除了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外,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养殖业,提高家畜的生产能力,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储蓄和来源。同时,扩大养殖范围,如鸵鸟原来是野生的,经过人工驯养后,现在已可以饲养。因此,动物为人类提供了充裕的食物来源。

2.动物为人类健康提供了多种药物资源

保持身体健康、防病治病、延缓衰老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很多疾病可用各种各样的动物来治疗。例如古人早就知道用医蛭吸淤血,治疗肿毒疖疮等顽症。明代李时珍所着《本草纲目》一书中记载的动物药有461种。

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广泛使用的动物药材很多,例如牛黄、鹿茸、麝香、熊胆、海马、龟板等等。海洋动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它们所蕴藏的数不尽的药物资源将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音。

3.动物为人类提供了繁多瑰丽的衣着原料

当人类对动物的了解越来越多以后,发现有些动物的“产品”如动物的毛皮、羽毛等大有用途,可以成为美化生活的原料。

丝绸早已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

传说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栽桑养蚕。在殷商时代,已能织出精美的丝绸。从此,养蚕、缫丝、织绸就成为我国一项传统的副业生产和出口行业。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就带去了不少丝绸,并且开辟了历史上着名的“丝绸之路”。

我国毛皮动物资源丰富,约150种,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貂、水獭、狐、黄鼬等都是世界闻名的毛皮动物。据估计,我国每年能产毛皮几千万张,这些都是名贵稀少的衣着原料。

动物是自然界授粉的使者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为各种动物制造营养物质,并提供栖息场所。当然,植物离开了动物也不行。据估计,在开花植物中,约有84%的植物是通过昆虫或其他动物来帮助它们授粉的。

花的鲜艳颜色有利于吸引昆虫,不同种类的昆虫喜欢不同的色彩,通过昆虫的光临而实现花粉的传递,从而完成植物的杂交,而杂交有利于植物的生存。

有的植物通过一些动物的运动携带完成授粉。

第二节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处

1.动物界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占世界野生动物种数的10%左右。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动物地理区在我国交会、未遭受第四纪冰川覆盖,这些是形成我国野生动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因。

目前,我国濒绝野生动物的兽类有128种,占保留兽类的25.6%;鸟类183种,占我国鸟类的14.6%;爬行类96种,占我国爬行类的24.6%;两栖类29种,占我国两栖类的10.4%。对野生动物过度的捕猎和对野生动物生活环境的破坏,是造成我国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主要是通过对野生动物物种的保护、野生动物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法律保护等途径来实现的。

2.我国濒临灭绝的动物

大熊猫: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现仅分布在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其食物与配偶资源贫乏,近亲繁殖严重,体质下降,抗病力弱。现存大熊猫总数仅仅1000只,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金丝猴:中国的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滇金丝猴数量仅千余只,黔金丝猴数量才700多只,川金丝猴分布在四川、陕西、湖北以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

三种金丝猴都是一级保护动物,它们的生命都因盗猎、伐木、毁林开荒、生境退缩而受到威胁。

白鳍豚:白鳍豚是我国长江中下游的特有水兽,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比大熊猫更古老而稀少。白鳍豚曾被国际保护人士称为“活着的死物种”,目前已濒临灭绝。长江的围湖造田、有害渔具、修闸建坝、繁忙的航运、渔业及严重的污染都对这种动物构成了威胁。

华南虎:华南虎原为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体型较小、资格最老的一个虎种。但目前华南虎正濒临灭绝,野外数量约20只。

人工饲养下的50只近亲现象严重,退化十分明显。华南虎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朱鹮原是东亚地区的特产鸟类,仅在中国、朝鲜及俄罗斯有分布,但20世纪60年代后都失去了踪影。1981年,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7只朱鹮,轰动了世界。20世纪初,朱鹮在我国的数量已达248只,可以说已经摆脱了高度濒危,甚至灭绝的厄运。

褐马鸡:褐马鸡是一种产于我国山西庞泉沟、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门头沟的珍禽。褐马鸡在国际上与大熊猫齐名,被世界雉类协会放在其会徽上。目前,褐马鸡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濒危”级,是一级保护动物。

扬子鳄:扬子鳄是我国唯一的鳄种,也是从远古北方迁徙过来的仅存的分布在温带的孑遗种类。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由于长江下游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河湖被围成农田,野生数量锐减,但人工繁殖相当成功。

黑颈鹤: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高原鹤类,是藏族人民心中神圣的大鸟。黑颈鹤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迁至云贵越冬,少数还飞越喜马拉雅山到不丹越冬。近年,随着人类对湿地的开发,抽干沼泽使这些高原涉禽正面临丧失家园的威胁。据国际鹤类基金会调查,西藏拥有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黑颈鹤种群,估计达4000只。

黑颈鹤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藏羚羊: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又名“一角兽”。目前,我国的藏羚羊不足7万只,但年复一年、禁而不止的非法交易与屠杀使其数量直线下降,目前已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麋鹿:“四不象”是麋鹿的俗名,一级保护动物。它是我国特有的湿地鹿类,曾于1900年在我国本土灭绝的,幸有少量存在欧洲。1985年首批回归我国38头,至2001年初,已经繁殖增加到1300只。

另外,草原陆龟、大鲵、蜂猴以及中华鲟等动物也都处在濒危状态。

草原陆龟(爪陆龟)是生活在内陆草原地区的龟类。背甲长12~16厘米,宽10~14厘米;头部与四肢均呈黄色,四肢均有四爪,指、趾间无蹼;前臂与胫部有坚硬大鳞,股后有一丛锥形大鳞。

它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海拔700~1000米的黄土丘陵地,常在蒿草繁茂、土质湿润、螺壳较多的阴坡凹地栖息。

蜂猴,又叫风猩,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因此又称为懒猴,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在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大多栖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3.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

一切自然物种及其群落都与所在地域的环境条件相适应,只要条件不变,它们就能长期生存。即使发生扩散或缩减,其历程也是缓慢和逐渐改变的。

人类活动的加剧,却打破了这永固不变的平衡,生态循环失调,导致物种的灭绝。

(1)动物生存环境的丧失、退化与破碎

人类的活动使全球森林面积百年内减少了50%。这种毁灭性的干预,导致许多物种失去相依为命、赖以为生的生活环境,沦落到灭绝的境地,而且这种事态仍在持续着。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67%的物种遭受生存环境的丧失、退化与破碎的威胁。

在灭绝物种中,迁徙能力差的两栖爬行类及无处迁徙的岛屿种类更为明显。

(2)人类过度开发,掠夺了更多属于其他动物的资源

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是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许多野生动物因被作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灭顶之灾。

大象、犀牛、老虎、熊、鸟、海豹、藏羚羊以及鲸鱼等都遭到了大肆的捕杀。

(3)人类的盲目引种,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严重损害了本地物种的存活环境

人类盲目引种对濒危、稀有脊椎动物的威胁程度达19%,对岛屿物种则是致命的。

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亚人进入夏威夷,并引入鼠、犬、猪,使该地半数的鸟类(44种)灭绝了。1778年,欧洲人又带来了猫、马、牛、山羊,新种类的鼠及鸟类,加上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又使17种本地特有鸟灭绝了。人们引进猫鼬是为了对付以前错误引入的鼠类,不料,猫鼬却将岛上不会飞的秧鸡吃绝了。

(4)环境污染,是动物灭绝的重要原因

化工产品、汽车尾气、工业废水、有毒金属、原油泄漏、固体垃圾、去污剂、制冷剂、防腐剂、水体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甚至海洋中军事及船舶的噪声污染都在影响着海洋鱼类的通信行为和取食能力。

科学家发现,对环境质量高度敏感的两栖爬行动物正大范围地消逝。温度的增高、紫外光的强化、栖息地的分割、化学物质横溢等都对动物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

4.动物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都是生态系统整体的一个环节。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为了生存和繁衍,每一种生物都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空气、水分、阳光、热量和营养物质。生物生长、繁育和活动过程中又不断向周围的环境释放和排泄各种物质,死亡后的残体也复归环境,重新参与自然界的循环。

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物,肉食性动物又以食草动物为食物,各种动物的残体则既是昆虫等小动物的食物,又是微生物的营养来源,这些共同构成完整的生物链。

同时,在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没有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以食物链的形式进行传递的。一般食物链是由4~5个环节构成的,如草→昆虫→鸟→蛇→鹰。

但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错综复杂。

这种联系像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是食物网。

一般而言,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反之亦然。在形式各样的食物网中,动物是活跃的因素之一。动物不断地摄食促进了系统的更新和能量的传递。

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环境、各种生物之间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下,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生产能力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时,系统的能量输入与输出才能达到平衡。反过来,只有能量达到平衡,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才能相对稳定,才能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失去平衡,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结构变化(如动物种群的突增或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等,生态环境也就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动物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是人类在地球上的重要伙伴,如果人类孤单面对地球时,便会像恐龙一样,走向下一步的灭亡。

所以,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动物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