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13520600000049

第49章 爱是一门哲学(3)

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中国对于科学、对于知识的作用一直不够重视。以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后将近三十年时间内,科学和科学家、知识与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一直不高,甚至一度将知识分子列人“臭老九”的位置。这个状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有极大的阻碍。在中国当前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也存在着片面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倾向;重视经济改革,而忽视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的倾向。即使在经济建设中,中国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的产品很少。这个状况对于中国的现代化会有严重的影响。穷其原因,还是与经济界与企业界对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认识不足有关。从哲学上来说,还是对于“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作用”的认识不足有关。

因此,在人为世界中,在国家建设中,对于精神和物质的综合作用,必须全面地、完整地认识,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

五、人的精神的内涵

人为世界的本体,是物质与精神的综合,而精神又起着主导性作用。现在要进一步分析,所谓精神,究竟具有怎样的内涵?

精神是人类的心灵活动,本书的第三篇中谈到西方哲学家关于人的心灵活动的分析。

古希腊时代的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分三部分,即理性、智慧和情欲。理性和智慧在脑,情欲在心脏。

柏拉图将人类心灵分为知性、情感、意志三部分。

休谟基本上遵循柏拉图的“知、情、意”的分类。但他将意志归人情感之中,而提出道德,他认为道德与知性为情感两者所决定。

康德将自己的哲学体系分为三大部分: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纯粹理性是指理智(或知性)活动;实践理性是指道德问题;判断力讲的是审美。因此,康德对人类心灵活动的分类就是:理智、道德与审美。

这些大哲学家对于人类心灵活动的分类基本相同,而又不完全一致。

到了当代,这个问题有可能根据科学研究的进展而得到澄清。

本书第五篇《爱的科学依据》中,已经阐明,人类大脑由三大部分组成。大脑的分工是:RB管辖人的生理活动(如心跳、呼吸等);LB管辖人的情感活动;NB管辖人的智力活动。

从人脑的组成来看,除了生理活动外,人的最基本的心灵活动就是情感与智力;人的大脑中,并没有独立的管辖道德、意志与审美的器官。

因此,意志、道德与审美,只能是情感活动(LB)与智力活动(NB)的综合产物。

意志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非常重要。但是,人的大脑中,并没有管辖意志的独立部分。

所谓意志,就是人为达到某个目标的决心和行动。一个意志,首先要有目标,也要有达到目标的正确的途径。这两方面,都需要有理智;而为了实现目标,需要有热情与毅力,这方面,又需要有感情。因此,意志是由情感与智力两者的综合而形成。

道德的情况也相似。道德在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并且在西方与中国哲学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康德的“道德命令”,孔孟的“仁义”)。但是从人的大脑组成看,大脑中并没有管辖道德的独立部分。道德也是由情感与智力两者综合而产生的。

例如关爱他人,是一种道德。它需要有对他人的关爱的感情,也需要懂得,这种关爱他人的情操是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社会进步的,这又需要理智。

休谟关于道德由知性与情感两者所决定的观点是正确的。

审美的情况也相似。人们欣赏玫瑰花,认为玫瑰花很美。这种审美需要有感情,即对于玫瑰花的鲜艳的色彩,芬芳的香气的喜爱;同时也需要知道玫瑰花代表着爱情,代表着人间的美好感情,是有益于社会的,这就是理智。

根据以上分析,人的精神活动,最基本的是:情感与理智,这两者的综合,形成意志、道德、审美等重要精神活动。

这些人类的精神活动,在创造人为世界中,都有积极作用。

六、以爱为本与以人为本

在人类的精神活动中,有一种最独特的、最强有力的因素,就是人类的爱。

人类爱的范围非常广阔:爱子女、爱父母、爱妻子、爱丈夫、爱朋友、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爱事业、爱科学、爱艺术、爱正义、爱自由、爱自然、爱人类(也有许多人爱上帝)。

人的大脑中,爱的情感部分是来自LB(边缘系统脑),但是作为人类的爱,它不仅是情感的,也是理智的。它是情感与理智的高度综合(当然也要有生理为基础),也是人类心灵中意志、道德、审美诸因素的高度综合。

人类爱的最重要独特之处,是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可以认为,地球上的一切对人类有利的事物,都由人类之爱所创造。

我们从人类的衣、食、住、行来看。

衣:衣服需要棉花、蚕丝、呢绒与各种化学纤维。农民出于对于自己、家人和国家的爱,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棉花,种桑育蚕,养育羊、兔等毛用动物;纺织厂、服装厂的工人与技术人员,出于对自己、家人和国家的爱,辛勤生产出各种衣料或成衣。农业与工业科技人员,出于对国家和科技事业的热爱,研制各种农业与纺织技术。

食:粮食、蔬菜、畜禽,鱼类等各种食品,都是农民出于对自己、家人与国家的爱而生产出来的;农业与食品科技人员出于对国家和科技事业的爱而培育出各种品种,研究出各种技术。

住与行都一样,房屋与各种交通工具,都是科技人员与工人们出于对于自己、家人、国家和科技事业的爱而创造的。

人类的一切科学发现与发明,都出于科学家们对于科学真理或科学事业的热爱。

人类的一切艺术作品(绘画、书法、音乐、戏剧等),都出于艺术家们对于人类、对于艺术的热爱。

世界各国的一切成就,都出于各国人民与领导人对于国家与人民的热爱如果本体论是要寻求世界的本原,那么可以认为,人类之爱就是人为世界之本原中最活跃的因素。

当然,人类之爱虽然是情感与理智的综合产物,但人类之爱并不能完全替代理智的作用。正同黄色与蓝色,可以合成绿色;但绿色并不能替代黄色与蓝色一样。人的理智在世界的创造中仍然有重要作用。

人为世界的本体是物质与精神的综合。在这个综合中,精神起着主导作用;而在精神的内涵中,人类之爱是最活跃,最有力的因素。

因此,人为世界以爱为本。

我们说人为世界以爱为本”,它并不排斥人的理智、意志等的作用,也不排斥自然界的物质在人为世界缔造中的作用。

“以爱为本”的含意,与“以人为本”是一致的。因为:

1.爱是人的本质属性。只有人,才具有人类之爱;

2.人类爱的对象,如自爱、慈爱、孝爱、友爱、情爱、恩爱以至人类之爱,都是人本身。科学之爱、文艺之爱、自由之爱等,也都是人的基本需求。至于自然之爱,其根本目的,还是人本身。

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仁者人也”,都已经将“爱”与“人”两个概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西方从苏格拉底哲学到海德格尔哲学,都是主张“以人为本”的。我国当代的王若水和薛德震等都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就是人的哲学。

本章所阐明的观点,就是将“以人为本”与“以爱为本”直接地结合起来。

爱的认识论

认识论是哲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本章讨论人类爱与人类认识的关系。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一般是讨论认识方法问题。为了阐明爱与认识的关一、认识的目的(动力)与方法人类是具有高等智慧的动物,智慧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人类智慧的表现,首先在于人类能够认识世界。

狗也许能够认识主人,认识居住的家,认识它喜爱的食物;但是狗的认识能力非常有限,甚至自己的父母,它也不认识。

人类能够认识世界,但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一步到位的。相反,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人类认识世界,首先要有认识的目的与动力,其次要有认识世界的方法。

中国与西方哲学在认识论上,各有特点。主要是:

(一)西方哲学的认识论,着重于认识外在世界,认识自然与社会的本质与规律。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主要是探讨认识方法问题。西方哲学在认识方法上的进步,对于推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二)中国哲学的认识论,着重于研究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思考、知识(知)与实践(行)怎样结合、怎样治理国家等问题。中国哲学的认识论在人类认识(学习)的目的与动力方面(与认识方法相比),阐述更多。

认识目的(动力)与认识方法,两者有区别,但也是有关联的。往往是不同的认识目的(动力)决定不同的认识方法。

例如,基督教徒以信仰上帝为目的,他们的认识方法就是“以信求知”。“以信求知”的意思是:从信仰来得到知识。这是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提出的认识方法,被基督教徒普遍接受。根据“以信求知”的方法,基督教的信徒们得到的知识就是: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也创造了人。这样的知识使他们更信仰上帝。

以下分别讨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关于认识目的(动力)与方法的研究进展。

(一)中国哲学中的认识目的和动力。

中国哲学的经典著作中,直接关于“认识”的论述是很少的,而关于“学”的论述非常多。

事实上,在中国哲学中,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就是学习经典著作。而经典中的内容,主要是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古代诗歌、古代礼仪等。

关于学习(认识)的目的和动力,《论语》在这方面有比较多的论述,例如: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意思是:一个对父母能孝、对君王能忠、对朋友有信的人,虽然没有学习,也可以认为学习过了。

可见,子夏的意见是学习的目的和动力就是做到对父母孝,对君王忠,对朋友有信。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孔子的意思是:古代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我的修养,今天的人学习是给别人看的。

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

孔子的意思是:君子学习礼乐之道,是为了关爱大众;而小人学习礼乐之道,只是为了好听使唤。

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这一段话是孔子对学习目的和动力作了较全面的阐述。总的意思是:人如果不学习,就会变得愚蠢、做事放荡、受人贼害、制造祸乱、行动狂妄。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从《论语》中这些论述来看,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们学习(认识)的目的和动力,基本上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聪明的人、正直的人;做一个对父母尽孝,对君王尽忠,对朋友有信的人;通晓事理,不犯过错;可以担任为民众尽责的公职。

(二)中国哲学中的认识(学习)方法。

从这样的学习(认识)的目的和动力出发,中国哲学中关于学习(认识)方法,主要有以下论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先觉觉后觉,先知知后知《孟子·万章上》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不足所谓觉悟也。(枟礼记。学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阳明《传习录》)

总之,中国哲学中强调的学习(认识)方法主要是:

1.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2.将学习与磨炼意志相结合。

3.学习对象应当广博。

4.学习应该多问。

5.知识应该传授给他人。

6.学习永不能满足。

7.从事物本身来寻求知识(格物致知)。

8.从自己的良心来求得知识(求良知)。

三、西方哲学中认识的目的与方法

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主要是关于认识方法的研究,但对于认识目的和动力,在西方哲学家、科学家的论著中,也有一些重要论述。

(一)西方哲学中认识方法的研究进展。

先谈认识方法。西方哲学中关于认识方法的不断探索,对于推动哲学,特别是科学的进步,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

以下对西方哲学关于认识方法的学说,作简要介绍。

西方古代与中世纪哲学的重点是本体论(理念论与实体论、唯名论与唯实论)。而对认识方法,也有所涉及。

阿那克萨戈拉(约公元前400年)提出了“理智(努斯,nous)”的概念。他所谓“理智”既有事物规律的含意,又有对事物认识的含意。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形式”等,都是既有本体论的含意,又有认识方法的含意。因此,古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与本体论很难分开,认识论还没有独立出来。

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16世纪哥白尼以来,西方自然科学加快了发展,促进了哲学中认识论的发展,以致使认识论成为西方近代哲学的主要方向。哲学形成了“认识论转向”。

近代到现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大体的派别与进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