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13520600000012

第12章 爱有哪几种?(3)

(四)共同的子女是夫妻之爱的最牢固的纽带。

在本书的第一章的“爱的含义”中指出:爱是“具有创造性的生命力”。

夫妻之爱的创造性,首先表现于夫妻所共同生育的子女。而这种创造性的生命力,正是人类得以长期延续的基础。

共同的子女必然能加强并巩固夫妻之爱。这是由于:①共同的子女使夫妻之间建立了间接的血缘关系。夫妻双方一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他(她)们分别和他们(她)共同所有的子女,具有血缘关系。当父亲看到他女儿的性格和自己很相似,坚定而果断;而她的容貌又非常像她母亲一样,俊秀美丽,父亲就在女儿身上见到了他和妻子间血缘上的融合。女儿的存在,必然会加深他对妻子的爱。②子女从初生,到儿童,到少年,直到成长成人,都有父母共同付出的日日夜夜的关注和辛劳;抚育子女的整个过程,增强了夫妻之间的爱。子女身体的成长、知识的进步、思想的成熟,以至成家立业,都会给父母带来最大的愉快。③对子女的爱是避免离婚的重要因素。夫妻之间由于各种原因,是有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矛盾、产生隔阂,以至于离异。夫妻离异所带来的后果,首先是对子女的成长和心理的不利影响。对于感情没有完全破裂的夫妻来说,出于对子女幸福的考虑,往往是使离婚得以避免,婚姻得到巩固,夫妻之爱得到重温的主要原因。

(五)老年夫妻之爱是老年幸福的最大保证。

夫妻之爱随着进人老年而愈来愈加深。人到了老年,子女都已经成家,又忙于工作,不可能经常在父母身边。老年夫妻成为最亲密的伴侣,他们互相照应着日益衰老的躯体;他们很可能会有共同的爱好(看电视、看书、书画等);也们有几十年的共同回忆,因此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老年的最大幸福?许多人都会回答:是夫妻之爱。

正因为夫妻之爱所维持的时间很长,它难免会是曲折的,是有可能面临破裂的。怎样维护夫妻之爱,是关系到人的一生幸福的重要问题。

为了维护夫妻之间的爱,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充分认识夫妻之爱是人间最大幸福,值得珍惜。

什么是人间最大幸福?是财产吗?是名利吗?都不是。你可能有亿万资产,你可能是省部级高官,你可能是科学院院士,而如果你没有夫妻之爱,夫妻之间长期地冷若冰霜,吵架不休,互相猜疑,你有幸福吗?相反,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或农民,而你家庭和睦,夫妻恩爱,有困难时共同克服,有病痛时互相照应,难道你不感到这是人间最大幸福吗?

因此,你应该珍惜夫妻之爱,培育它,爱护它,维护它,在任何情况下,不让它受到损害。

(二)夫妻间的互相尊重和理解。

夫妻两人,可能因家庭出身不同、个性遗传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学专业不同或职业不同,会有脾气性格、文化素养、情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但既然结为夫妻,就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

胡适是中国著名的大学者,在他的时代包办婚姻是主流。他的妻子江冬秀虽出身名门,本人却是文化不高的小脚女人。胡适在美国和中国曾经有过几次与女友的恋情,但胡适都是适可而止,而与他夫人终身不离。夫人爱好玩麻将,胡适爱好读书,他们互相尊重对方的情趣,始终和睦相爱。夫妻间的“相敬如宾”、“白头到老”,是中国的传统道德。因此胡适既是西方文化的积极提倡者,又是中国文化的忠实实行者。

(三)夫妻间的互相宽容和谅解。

人不可能没有缺点,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对配偶的缺点(例如性情急躁、生活马虎等)或错误(不论是生活上或工作上的)都要宽容和谅解。

对夫妻来说,性生活的不和谐是影响感情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充分的耐心和热情的帮助,性生活的问题是可以克服的。

夫妻之间最大的考验来自第三者。只要夫妻是有感情基础的,第三者问题很可能只是暂时的;对配偶一时的感情偏移,宽容是最好的化解方法。

现代社会中,如果夫妻的感情真正已经破裂,离婚是法律所允许的。但是夫妻之爱是人间最值得珍惜的爱,我们尽可能不要轻易地去损害它,放弃它。这样对夫妻双方和子女,都是幸福的保障。

世上只有妈妈好(对子女之爱)

唐代诗人孟郊有一首著名的诗——《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感人肺腑地描述了母爱。母亲深夜为将要远行的儿子缝织棉衣。天将寒了,母亲担心儿子不能早日归来,因此低着头,弯着腰,一针一针密密地缝,不让儿子在外受寒。母亲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着对儿子的关爱。

诗的最后两句,是儿子的感叹。母亲的慈爱像是春天的阳光,它照暖了大地,抚育着万千小草,让它们生长起来。太阳给予了小草生命,而小草很难能报答太阳的恩惠。子女也很难能报答父母的恩惠。

是的,母爱和父爱都是人间最神圣、最难以回报的爱。

我有一个美丽、聪慧、贤惠的母亲,她在7年时间内连续生了4个儿子。我在7岁时,母亲因肺结核病而去世,年仅32岁。在她临终前,要我到她病床前去见她,她苍白的脸庞、慈祥的目光,充满着殷切的期望。但她因肺结核的传染性,不能拥抱我,甚至不能抚握我的手。这个情景使我终生难忘。我在成长中,经常会想到,是连续性的生育,损害了她的健康。她是为了我们几个儿子,而过早离开人世的。母亲这样的恩惠,我们怎样报答呢?

世界上有母亲和父亲,就有母爱和父爱。每个家庭都有母爱和父爱的故事。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抢救人员发现一个已死的妇女。她双膝跪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在她身体下面,一个三个月大的孩子,因母亲的庇护,还安静地睡着。救援人员在包着孩子的被子里,发现一部手机,上面留着母亲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中国著名导演谢晋,不仅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他对他弱智儿子的父爱也非常感人。阿四是他最小的儿子,自幼患癫痫病,生活难以自理。谢晋天天为他洗脸、刮胡子。阿四头发长了,他不让理发师剪头,谢晋就自己学理发,亲自给儿子剃头。为了给阿四增加营养,谢晋学会了磨豆浆;他自己加黄豆,教儿子推石磨。谢晋在最后的岁月里,最不放心的就是他的儿子。

父母对子女的爱包含着多种含义:

(一)血脉之爱:现代科学已经阐明,子女的DNA完全是父母双方的DNA所组成。这种血缘关系,是任何力量不能割断的。父母不管懂不懂遗传学,都会知道子女是他(她)的血脉所生,他们对子女的感情来自人的最根本的本性。

(二)抚育之爱:子女在出生之前,母亲就在自己的子宫中加以滋养。子女出生之后,父母对子女共同进行抚育。在孩子成年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衣着、食物、医疗、教育负有全责。子女成年前的抚育,倾注了父母无数心血和无穷的爱。在子女成年之后,父母还继续操心子女的学业、工作和成家。

(三)相处之爱:人在相处中产生爱。在人的成长最初十多年中,父母和子女有最密切的相处。父母听到子女第一声呼唤和说的第一句话;见到子女走的第一步路。在日日夜夜的相处中,他们培育了对子女深厚的爱。

(四)希望之爱:父母并不要求子女飞黄腾达,但对子女会寄以希望,希望子女成长为健康的人、正直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父母来说,子女是他们生命的延续。他们在子女身上,感受到生命的久远和永恒。

与人间其他的爱相比拟,父母的爱有许多特色:

(一)父母之爱是无条件和没有选择的。不管子女是聪明,或是笨拙;是俊美,或是丑陋;即使是弱智,是残疾,父母都会毫不迟疑地给予爱。

(二)父母之爱是不求回报的。父母愿意出于对子女的爱,付出他们所能付出的一切。如果需要输血或器官移植,他们是不会犹豫的;但是他们并不要求子女的回报。特别在现代社会,父母一般不会要求或依靠子女来养老。

(三)父母之爱是永恒的。夫妻有可能离异;朋友有可能因观点分歧而分离;而父母对子女,永远没有离异和分离的一天。即使观点不同,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不会断。

除了父母对子女之爱,祖辈对孙辈的爱(隔代爱)也是人间一种非常值得珍贵的情感。

隔代爱包括祖父、祖母、外公、外婆对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的爱。在当代社会中,隔代爱处处可见。许多小学生或初中生在作文中,会深情地描述祖父或外婆对自己的爱。

瑞士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有一部著名小说《海蒂》,描述了一个五岁的女孩——海蒂,和她的居住在山上的性情孤僻的祖父之间所产生的感人的爱。

我的岳母有4个女儿,1个儿子。她的第三代(孙子女、外孙子女)有11个之多。他们都是在20世纪50—70年代出生,正是“文革”前后的艰辛和动乱的年代。孩子们父母的工作或政治运动的压力很大,生活条件又差,照顾孩子的重担都落在我岳母身上。孩子们幼小时,她要用奶瓶喂奶;她要精打细算,照顾孩子们的三顿饭;孩子们衣服破了,她深夜戴着老花眼镜缝补;孩子们长大了,她踩着小脚,牵着孩子们去上幼儿园……她年轻时秀美的脸庞在几十年带养孙辈的辛劳中,慢慢衰老。1990年她因劳累过度和肺癌去世。她伟大的慈爱永远深刻在她的儿孙心中。

隔代爱是双亲爱的延续,它与双亲爱有同样的特点。它是无条件和没有选择的;它是不要求任何回报的;它是永恒而不变的。

在中国的现代社会,隔代爱显得特别珍贵。因为:

(一)现代紧张的社会生活,使孩子的父母工作十分繁忙,祖父母、外公婆却有较多空闲时间照顾孩子。幼儿园或小学、初中下午放学时,在校门口接孩子的大多是祖父母或外公婆。

(二)父母对子女有直接的教育责任。祖父母、外公婆与孩子的关系比较超脱,因此,孩子们更愿意与祖父母、外公婆相处,拘束较少,隔代人更容易成为朋友。

(三)父母的工作担子重,业余时间需要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祖父母、外公婆没有工作担子,不再受专业的限制,他们有时间看看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或漫画书,给孩子们讲故事,或者和孩子们一起玩电子游戏。

在中国,许多家庭是三代人同居一屋,隔代爱显得愈加重要。

百善孝为先(对父母之爱)

人与人之间的爱,一般都是相互的。男女之间的情爱、夫妻之间的恩爱,都是相互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也是相互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子女对父母之爱(本书称为孝爱),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中国古代有许多子女对父母之爱的诗篇,如: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寥莪》。“劬”(qu),劳苦。)

父母养育子女,付出无穷的辛劳。这一首诗中的“哀哀父母”,是子女出于对父母之爱的深切感叹。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寥莪》。“怙”、“恃”,均意依靠。)

子女幼小时,一切都要依赖于父母。没有父母,子女无以生存和成长。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柑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诗经·寥莪》。“鞠”,养育。“拊”,同“抚”。“畜”,喜爱。“顾”,照顾。“复”,反复看我。“腹”,怀抱。)

这首诗动人地表达了子女心中的父母形象。子女想到:在自己的婴儿和儿童时期,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我、反反复复地照顾我、进进出出都怀抱着我。父母的深厚恩情,子女永生都不会忘记。

中国古代还有许多传说或戏曲,描述了子女对父母之爱,著名的有《目连救母》。

佛陀的大弟子目连的父母亲都去世了。父亲因为善行而升了天堂;母亲却因某些佛教看来不善的行为(如在佛前吃了荤食)而降到地狱。目连深爱他的母亲,他看到母亲在地狱中受尽煎熬,非常痛苦,他决心要拯救母亲。他要求佛祖指点他怎样能救出母亲。佛祖告诉他,只靠他一人办不到,要在七月十五日,为各地出家人准备百味五果,供养他们。这样才能集合所有僧侣众神的威力,向佛祖求情,可以救出你母亲,还能普度其他人的父母。目连遵照佛祖的指点,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将母亲救出苦海。

这也是佛教中“盂兰盆”法会的来历。

目连救母的精神,表达了人类社会中,子女对父母的深挚的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有很高的位置。孔子的学生曾子,有一本《孝经》的专著,被列人儒家的经典。

孝道和我们所讨论的子女对父母的爱是有密切联系的。

孔子说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19章)

可见,按孔子的观点,对双亲的爱,是孝道的基础。

当然,儒家的“孝”,不仅只是对父母的爱;或者说,不只是一个伦理学的概念;它还是政治学的概念,是一个治国的理念,所谓“孝治天下”。儒家思想中孝”与“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孟子说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孟子·告子下》)

如果将忠于皇帝,改换成忠于国家和人民,那么,在家孝于父母,在国忠于人民,这种改造过的儒家理念仍然可以适用于现代社会。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中所包含的对父母之爱,即使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伦理价值。孝道,对于当代中国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