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探索与实践:浙江工业大学干部理论学习文选
13520500000050

第50章 党对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信仰吸引力调研报告——基于对浙江省高校的调研分析(2)

2.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对党的组织生活比较认可

46.2%的高校学生党员和41.1%青年教师党员选择组织生活至少每月一次,值得注意的是,45.4%的高校学生党员和55.1%的青年教师党员表示自己的组织生活每三个月至半年才参加一次。在被问及党员所在党组织开展的活动是否有吸引力时,61.9%的高校学生党员和59.0%青年教师党员选择很有吸引力并且积极参加,36.1%的学生党员和38.2%的青年教师党员认为吸引力一般,参加只为应付,2.0%的学生党员和2.8%的青年教师党员认为组织开展的活动没有意义。

小结:座谈发现,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普遍认为我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任务还很艰巨,有38.7%的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认为所在党组织开展的各种学习教育活动效果不明显。高校党建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不断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如何在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探索支部建设创新活动的载体、搭建有利于支部和党员作用发挥的平台、健全二级学院党建工作考核制度上下工夫、求突破,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党对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的信仰吸引力建设。

三、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对党的信仰情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党对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的信仰吸引力建设是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影响的因素也很多。但从根本上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大环境因素

1.改革开放的消极作用

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对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理想信念的负面影响。

如发展市场经济中所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腐败现象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等,使一些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发生动摇,信仰迷失。

2.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产生疑虑;一方面在学校接受正面教育,另一方面看到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又感到无所适从。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有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

3.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苏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反复曲折、潮起潮落,激烈地冲击着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少数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心目中发生动摇。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未放弃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高校是他们争夺的重要阵地,他们通过各种传媒渠道,利用各种机会,将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千方百计进行传播。个别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在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潮和信息传媒的影响下,迷失了自我。

(二)高校方面的因素

1.基层组织党建工作还缺乏活力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面对高校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不断变化,基层组织探索党建工作新理念、新路径、新体系、新格局的力度不够,导致在设置形式、活动形式、工作方法上来不及得到有效及时调整,往往与形势发展及任务要求的吻合度和适应性不够。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不够科学、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工作方式比较单一、活动内容过于严肃,党内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组织的政治影响力,影响了基层组织工作的吸引力,而党建工作的活力和影响力直接影响着党的信仰教育的吸引力。

2.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宣传还不够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党的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校在特色理论教学和宣传中,还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学习热情和认同感。一些高校特色理论教学和宣传的形式、方式和方法过于僵化、呆板,也过于拘谨,落后于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对教学、宣传手段的要求。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和宣传中还存在着“大”和“空”的现象,部分授课教师观念陈旧、思想保守,还一味地戴理论高帽,空话、套话多,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这些往往使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对该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动力不足、共鸣不强。

3.对党的信仰教育的研究还不够系统

高校是知识分子汇聚之地,是各种思想文化集散之地,也是新思想新观念发源之地。高校青年学生和教师思想活跃、追求人格独立,民主意识、批判精神强。在这个领域进行党的信仰教育更需研究、更需智慧、更需方法。恰恰高校在这方面缺乏总结、提炼一些好做法、好经验,缺乏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难以形成体系、形成合力,影响了党的信仰教育的效果。

(三)学生和青年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

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虽大多成长在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但长期的安宁生活和繁重的学习、工作压力却使其产生了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距离感,对于社会的理解趋于表面、幻想或停留于理论,对社会的实质内涵理解不够,造成了虽身处变革,但又“雾里看花”,形成了追求虚华、不尚务实的心理特征。同时,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由于其年龄、知识构成、社会阅历以及法律常识等方面的欠缺,在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某些错误观点的影响,造成一部分人政治上的迷茫,甚至造成少数人完全从个人私利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从而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进而也影响到了对党的信仰的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

四、加强党对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信仰吸引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正视党的信仰问题,是加强在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开展党的信仰教育的基础

访谈时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和青年教师认为:讲“信仰”就避不开宗教问题,讲党的“信仰”有引导崇拜和迷信党之嫌,建议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领域不使用“信仰”一词而讲“理想信念”。但是,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共产主义更代表了人类崇高的理想追求,是真理之真与价值之真的统一,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只有用“信仰”才能更好地表达这种真理之真与价值之真的统一。所以,要突破传统束缚,用创新发展的眼光,正视党的“信仰”问题,尤其要重视在高校这个人才高地开展党的“信仰”教育,从政党文化建设的高度加强党对思维最为活跃的大学生群体、青年教师的信仰吸引力,这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一项重要而迫切的战略任务。

一个人崇高的理想必须要有伟大理论的支持,坚定的党的信仰必须奠定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体现着实践的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和青年教师树立科学的党的信仰的基础。因此,高校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实际状况和思想需求出发,科学把握党的信仰基本内涵,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将崇高的信仰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切实有机结合起来。

(二)强化教师党的信仰,是加强在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开展党的信仰教育的关键

高校教师不是一般的公民,他们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信仰,只有怀着深厚的道德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他的话语才能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唤起对信仰对象的深厚感情。而缺乏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师则会在教学中带来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其次要有高尚的师德,师德不仅仅是职业道德,更是一种信仰。高尚的师德对学生是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再次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以真情真爱来打动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中心。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牢固树立科学的信仰,要积极设计载体、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引导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国内外实际考察,从活生生的事实比较中和典型案例分析中,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和力量,从而产生信仰上的自觉和坚定。高校各级领导带头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并带动整个社会形成尊重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氛围,亦是广大教师树立正确信仰不可缺少的条件。

(三)创新改革教育模式,是加强在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开展党的信仰教育的重点

对党的信仰是建立在对党的事业深刻科学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的,它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理解,并对党的性质、宗旨有着透彻的了解和认同,真正在思想上接受党的纲领和章程,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因而,对党的信仰教育是一个敏感、现实和富有挑战性的命题,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创新党的信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实效,着重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阶段性与层次性相结合。首先,是信仰教育的阶段性。信仰教育应要分阶段,第一阶段进行自我教育,第二阶段进行道德信仰教育,第三阶段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先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然后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其次,是信仰对象的层次性。要针对个体的具体情况,根据其认识程度和觉悟程度,实行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对一般学生和青年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和基本道德教育,坚定其社会主义信念。对先进分子,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崇高道德教育,使其形成共产主义信仰,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生活中的案例以及抢占网络阵地,增强信仰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追求。其次,教师应当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校园网上发言、提问、交流和讨论,使他们感受自己的主体地位。再次,对学生和青年教师的错误观念,要善于疏导,要正视其他信仰的存在而不是回避,要一分为二地评价对待其他信仰,使学生在客观的比较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3)党的信仰教育的实践性。通过探索实践积极寻找信仰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多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党团组织主题教育、“两课”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等对大学生进行的信仰教育的比较有效的方法途径。但在当前社会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党的信仰教育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积极实践、大胆创新:一是改进党团活动方式,创建更加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活动形式;二是改进“两课”教学,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大学生更加有针对性的、能解决深层次思想问题的教育,教育的方式也应有所变革,要更加体现个性化的特点;三是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展览馆参观接受感性的认识,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同时,针对大学生中已有信教群体的现状,高校应开展宗教文化和宗教政策的正面教育,使这部分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健康成长,也使其他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宗教的知识和政策,正确地对待宗教信仰问题。

(四)加强党的建设,优化社会环境,是加强在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开展党的信仰教育的保障

社会是信仰教育的大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信仰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免受社会邪恶现象的影响。当社会环境充分体现出道德的纯洁和高尚时,当教师在课上讲的与课下学生所感受的相一致时,教师的话才能够真正地打动学生的心灵,党的信仰教育的力量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1)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同对党的信任密不可分的。党作为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载体,它的自身形象直接影响到它在师生中的威信,也直接影响到师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党内不乏优秀的楷模,他们是党的中流砥柱,是党的信仰教育的鲜活的范例。但党内也有极少数人时常出现破坏共产党声誉的勾当,尽管只是极少数,但却损坏了党的形象,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因此,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建设,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此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塑造党的良好形象,是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信仰教育取得实效的保障。

(2)高校党组织要加强对师生的人文关怀,以优质的管理和服务营造良好的信仰教育环境。党组织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提高感召力;以积极健康的党风带动校风,去影响、教育师生,陶冶师生的品格,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当这种氛围与信仰的内容相一致、与课堂教学相佐证时,师生对党的信仰内容的情感就会不断加深而不是冲淡,并且会转化为意志,进一步激发其对科学信仰的追求,成为他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本文获2009年学校中层干部优秀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