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探索与实践:浙江工业大学干部理论学习文选
13520500000043

第43章 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1)

郑春晔

一、大众传媒:青少年面对的“双刃剑”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与盛行,接触媒介成为当代青少年自由时间的主要活动内容。相关调查显示,自由时间经常从事与大众传媒有关的活动的(看电视、阅读书报杂志、玩电脑、听广播等)青年的比例高达75.2%[1],青少年网民占了网民总数的82.1%[2],北京、广州等地中小学生上网比例高达81.3%[3]。这些数据表明,当代青少年媒介接触行为非常频繁,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社会学习和社会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有学者甚至认为,目前青少年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对游戏规则的把握,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是来自传播媒介[4]。

毫无疑问,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大众传媒的积极影响是重要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身心正在迅速发展、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正处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大众传媒提供了一个比家庭和学校教育更为生动、有趣的“教育”平台和窗口。无论是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还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适应了青少年活泼好动、个性凸现的特点,健康向上的传播内容特别是青少年媒介与栏目可以使青少年陶冶情操、接受新知,而有趣生动的娱乐信息又使青少年的生活充满欢声笑语。大量的传媒信息使青少年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帮助青少年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过程。

然而,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严重而不容忽视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众传播的多元化带来的影响。由于目前的大众传播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使青少年在接受媒介信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收着多种价值观念的熏陶。这对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价值判断标准的西方化。而这对于我国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实现良性的社会传承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疑是具有相当大的负面效应的。

(2)传媒产业的激烈竞争带来的平民化浪潮和不良信息泛滥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商业化竞争将使传播产品中迎合性成分越来越大、引导性成分越来越少,传播产品易得性和“傻瓜”化的特征日益凸显,传播重心远离对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大众传媒的这些变化将导致青少年知识结构“扁平化”、思想和智力上的“迟钝化”,以及失去对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的基本感觉和必要关注,缺乏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大量低俗的报纸杂志、影视作品和互联网站中暴力、色情、伪科学等不良信息泛滥成灾,这对身心正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影响是深远的,正如有学者指出,“传媒暴力”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5]。

(3)分辨“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能力低下带来的影响。“媒介现实”并不完全反映“客观现实”,“新闻:远不是所报道的事实”[6]。而青少年的社会阅历、认知特点使他们难以清晰区别“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异同,误将“媒介现实”当作“客观现实”,简单地模仿“媒介现实”。当前屡见报端的青少年暴力行为、离家出走、习武“打抱不平”等都与此有关。

(4)媒介接触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低下带来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丰富性、生动性往往使青少年产生媒介依赖行为,严重的则发展成为媒介沉溺行为。其中,对近年来迅速普及的互联网的依赖表现得尤为突出。网络传播的互动性、隐蔽性、信息海量性、强时效性、易检性和多媒体功能对青少年充满了诱惑,极易使他们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伴随而来,这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面对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阻止青少年接触媒介的因噎废食的做法是愚蠢的,也是不可能的。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才是我们应对的上策。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立法、制定政策、出台措施加强对大众传媒组织的管理,弘扬主旋律,剔除文化糟粕,提高节目质量等等。然而,在各种对策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则是从主体角度提高其对负面作用的免疫力的更为有效的方法。

国外盛行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正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

二、媒介素养教育:风行世界的素质教育活动

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所谓媒介素养教育,简单地说,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享用大众媒介传播信息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受众具有良好的获取、分析、评价媒介信息和利用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媒介认知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最初是由英国学者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1933年,英国学者F.R.

Leavis和D.Thompson出版了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认为新兴的广播、电影等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因此他们在书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也是在同一时期,丹麦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开始倡导并尝试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或讲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各地的媒介素养教育发生了从抗拒、批判媒介信息到培养辨别信息和有效利用媒介能力的观念转变,教育模式也经历了从批判范式、分析范式到表征范式的变迁过程[7]。媒介素养教育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多涵义、多角度、多层面的概念,早期的屏幕教育、媒介素养、电视素养、图像素养,以及计算机普及之后提出的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等均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有关,或者说与媒介素养教育在内容上有互相包涵的关系。尽管各国的媒介制度、教育体制、受众特点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导致他们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指导思想、内容、形式、方法、途径也不尽相同,但作为一项针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受众的素质教育活动,媒介素养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课程,有些国家则以民间团体、社会力量为主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第三世界国家印度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等也开始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台湾的媒介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也即将出台[8]。世界各地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迅速普及与蓬勃发展,为我国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三、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真正意义上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未开展起来。尽管近年来有少数的学者开始关注并介绍了一些西方国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做法,但还未引起政府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大众媒介等应有的重视。作为一个媒介大国并有着几亿青少年受众的中国,在互联网携着更为大量的良莠难辨的信息与传统大众媒介一起冲击着青少年的时候,在素质教育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这一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

笔者在考察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试图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提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