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探索与实践:浙江工业大学干部理论学习文选
13520500000039

第39章 析大众化教育阶段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背景(2)

2003年全国高校第十二次党建工作会议提出大学生班级“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的工作要求。2005年,中组部、教育部、团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提出:“通过几年努力,使在校大学生党员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在整体上有较大幅度提高。”这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但另一方面,高校自身也对发展力量相对不足继而对学生党员质量提出了担忧。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首先要转换观念,从传统的学生党建工作习惯思维中解脱出来,确立学生在发展、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其次,要加强党建工作的队伍,除了专职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以外,选择优秀的兼职人员,特别是动员全体党员教职员工关心参与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应成为高校的共识。

三、教育国际化、产业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产业化成为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态势迅速在全球范围展开。杨德广认为,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在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驱使之下,各国教育被迅速推向国际大市场,教育由单纯的消费性公共事业正逐渐变成有利可图的产业。加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具有“双刃剑”功能的网络技术对我们青年学生党建工作影响也日趋活跃。

1.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高校历来被敌对势力作为意识形态方面影响渗透的重镇。随着国际间教育合作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在校师生通过访问考察、联合培养等形式走出国门的人数较以往有了较大的增幅,国外的学者及交换生(exchange student)在中国校园也日益增多。在拓展了青年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渠道的同时,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也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一些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产生怀疑,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缺乏信心,极少数青年学生背离固有的信仰,开始迷恋宗教。少数境外机构利用青年学生政治敏感性不强,通过提供经费开展所谓民意调查等来影响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更有甚者,敌对势力利用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影响青年学生,以达到其险恶目的。高度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2.在高等教育产业化过程中,市场交换原则深刻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长期以来,我们采取的是政府包下来的做法,高等教育也不具有产业的属性。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产业属性日益显现,一个日渐繁荣活跃的国际和国内高等教育市场已经形成和正在发展。在此情形下,功利主义在一些青年思想中滋生,影响着青年学生入党的动机。从大量的党建研究文章关注此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入党动机的纯洁与否已经成为高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极为关心的话题。事实也是如此,学生入党动机由过去的单纯变得更为复杂。有的学生将入党与就业直接挂钩,有的学生将入党视为随大流的行为等。进一步理解青年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摆在高校各级党组织在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中的首要命题。

3.依赖于网络技术普及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极大的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式。因特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更具有开放性、时效性、互动性[1],在极大地丰富青年学生信息资料的同时,一些正面或负面的信息会使善于独立思考的青年学生得出个人的正确或错误的结论。传统教育引导方式在信息化时代有时显得那样无力,固守传统教育方式的教育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格格不入。网络的普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味地抵制抱怨、还是有效地顺应利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正确的选择。我们要建设好高校各类党建工作的网站,利用网络的时效性在第一时间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青年学生政治学习提供背景的资料,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利用BBS、视频等加强与青年学生的思想沟通和交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展示我们学生党建工作在育人中的成就。

四、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和服务方式的转换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环境有了新变化

如前所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到来并非是简单的学生规模的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学生管理和服务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高校党建工作环境新变化。

1.后勤社会化趋势改变了过去学生以学院、班级为单位的居住方式,学生支部课外作用发挥及学生党员的监督问题应成为党组织工作的新内容。长期以来,为了便于管理,全日制高校学生在校的居住方式以院、系、班级为单位相对集中住宿。学生党支部在检查学习纪律、宿舍安全等参与学生管理和服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优秀分子的学生党员的言行自律及他律情况执行得较好。近几年来,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逐步展开,学生的住宿方式有了变化:一是除学校自身提供公寓管理与服务外,校外的企业、集团建设公寓提供服务的情况出现;二是近年来,学生在取得家长同意的前提下自行在校外寻找住宿的情况增多。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改变了原有的以单位居住的方式。学院之间、年级之间的交叉住宿及校外的居住,使支部、党员在课外作用发挥和自律、他律工作情况发生了变化。

2.学生课外活动社团化,要求我们思索构建党组织的新的方式的同时,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扩大考察范围。社团是学生课外交流学习的又一个重要阵地,社团组织以学生个体自愿为主,以志向兴趣共同为基础。多年来,各类高校以积极扶持政治理论型社团、鼓励科技学术类社团、倡导公益服务型社团、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为社团建设方针,大力发展学生社团。校内的一些社团有的只面向自己学院招收会员,更多的社团则是面向全校招收会员。因此,学生除参加班级活动、公寓活动以外,一个新的活动阵地就是社团的活动[2]。通过在公寓、楼道成立党支部、党小组等支部构成方式来发挥党组织作用的话,以社团为单位建立党组织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与此同时,对要求入党青年学生的考察工作不但要听取所在班级、学院的师生评价,而且也要考察其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

3.自主就业使传统的校内行政调控手段失去支持,要求在党建过程中切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入党过程成为全面发展自身素质的过程。区别于传统的学生管理,当代学生管理缺少了更多的行政调控的手段。如何激发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党组织中来,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在各级组织和广大青年学生中确立党建育人的理念,通过入党过程及党内的教育使青年学生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各方面得到更全面的提高和完善。即在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同时,充分发挥党建育人的功能。

4.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的树立,要求我们各级组织在保障党员权利,关心组织成员生活、学习和工作,促进组织成员的发展上要有所作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在党内生活中认真听取组织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推进党建工作及学校其他工作中的作用。要维护和保障学生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权利。对毕业离校但组织关系仍保留在校内的学生党员,帮助其克服地域不便等困难加强联系与沟通[3]。要帮助组织成员确定其职业规划,分析组织成员自身存在的不足,建立各种使组织成员得以锻炼和提高的渠道。特别是要关心那些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群体中有特殊困难的对象,如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的学生,不断增强学生党员的向心力,增强其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费蓉.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理论建设,2006(4).

[2]李海南.高校党建工作进公寓新思路探究.高教研究,2006(12).

[3]马智勇,姜村.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思考.文教资料,2006(36).

(本文获2007年度浙江省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优秀论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