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探索与实践:浙江工业大学干部理论学习文选
13520500000014

第14章 和谐高等教育体系中“教授治学”的思考

高建荣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体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内部管理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李源潮指出,高校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在当前,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和谐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本文就和谐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中的“教授治学”进行粗浅探讨。

一、和谐高等教育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一)和谐高等教育体系的内涵

和谐高等教育体系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分工明确、相互促进、高度协同、共生共荣的一种良性体系,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达到和谐发展[1]。

高等教育体系和谐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科学定位、特色强校,是高等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发展的具体要求;建设和谐校园、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高等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

(二)和谐高等教育的特征

和谐的高等教育,需要和谐的大学文化。和谐大学文化的特质是理论与实践、人文与科学、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体。通过构建和谐大学文化,营造一种和谐共处、求实创新、积极进取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和谐的高等教育,需要和谐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大学和谐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和谐的高等教育,需要和谐的管理体制。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指高校的管理制度、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和资源配置关系,其核心是权力结构。从和谐高等教育体系出发,就是要构建一个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和谐运作的管理体制。

二、和谐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教授治学”

教师是大学的主体,而教授是教师中的佼佼者,是一所大学学术成就的代表及智慧的象征。实施教授治学是和谐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深化高等学校体制改革、落实“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行使学术权力、促进学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教授治学的现状分析

教授治学是平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实现从行政本位向学术本位转变的根本途径。现代大学的本质是知识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在大学中,学术权力应占主导地位。要平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防止行政权力的泛化和学术权力的行政化,从而保持大学学术组织的本色。教授治学正是突出学术权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教授治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注入新的理念。

2000年,东北师范大学将教授治学这一理念付诸实践,成立了教授委员会。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道路上,东北师范大学将教授治学提早推进了三年[2]。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均确立“教授治学”这一理念,并对如何实施“教授治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当然,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及教学督导委员会等,也属于“教授治学”范畴。

(二)教授治学的理念

作为治学主体的教授,重在提高素质和自我修行。具体说来,首先,要有学术精神、学术道德。要敬业,对知识、真理执著追求,而不是追逐名利;要有治学的道德,自觉履行学术责任。其次,要以学术为本,追求卓越,这就要求教授要有治学的水平,要有真才实学。

作为治学主体的学校,必须营造崇尚学术、崇尚创造、尊重教授的校园文化。要改变官本位的治学方式,理顺行政流与学术流的关系,尊重学术规律,学术决策重心向基层下移,放手让教授们在学术领域内施展手脚,在学校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教授治学的内容

治学不同于治校,治学内容主要包括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学位设置、教员聘用等,也就是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都是教授治学的范畴。

学术研究是教授治学的主要内容。教授应率先垂范,将学术研究作为全部活动的核心和基础,以真理为信仰,以求真、求善、求美为目标,使自己始终站在本学科、本专业的前沿,成为一名具有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的专家、学者。教授要秉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以战略思维、世界眼光、精品意识和创新思想,自觉地承担起创新与育人的使命。学科建设是“教授治学”的平台。

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主线,教授应对大学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负责。要善于凝练学科建设方向,形成学科发展特色,汇聚学科建设队伍,构筑学科发展基地。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的学科建设思想,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主战场,重点建设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学科研究基地,并创造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有利于大学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教学改革是“教授治学”的中心工作。教授应积极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授应率先垂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其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及精神影响青年学生,使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接受精神的熏陶,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三、我院实施“教授治学”的具体设想

化材学院现有教职工200余人,其中正高级(教授级)职称教师53人,副高级(副教授级)职称教师73人,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的69.5%,为“教授治学”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下面就如何在我院构建“教授治学”的现代大学制度谈一些具体想法。

(一)“教授治学”中的组织结构

“教授治学”并不只是一种理念,而是要体现在组织结构中。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是学院常设的教授治学组织结构。应重视各委员会中普通教授的比例,通过结构比例调整保证教授群体的学术决策权。可依据民主、民意的组织管理原则,成立学院教授委员会,负责开展正常的学术咨询、学术交流活动等。教授委员会的提议和咨询意见应成为院长、书记或党政联席会议决策的依据。

(二)“教授治学”中的职权关系

在不断坚持完善党政联席会负责制的基础上,明确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与学院行政和党委的职权责任关系。理顺行政引导与学术为先的关系,学科学术管理与教授学术自律的关系,坚持在学术领域以学术权力为主,在行政事务中以行政权力为主,在政治思想、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以党委领导为主,同时,力争做到三者分工协作、相互补充、协同发展。

教授委员会、各学术委员会的具体职责,是讨论、确定院(学科)发展规划,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计划,学科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规划;讨论、确定教学、科研组织形式,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和形式,资源配置的原则,教师和其他系列人员工作考核、成果评价的原则和目标;听取、审议院长的学年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报告;讨论、决定院长或教授委员会提请决议的其他重大问题或重要事项。

(三)“教授治学”中的学院文化

学院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以学院为载体,以全院师生员工为主体,创造、继承和沉淀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学院文化是学院的灵魂,是学院办学特色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文化建设、教授垂范”,倡导先进文化的理念应成为全体教授学术行为、学院创新团队和拔尖人才培养的主旋律,是全院师生的共同责任。坚持“学院和谐、学术为本”是学院新文化建设的主旨,要秉承“团结、勤奋、刻苦、钻研”的化材精神;倡导“尊重多样性、富有包容性、更具开放性”的学术思想。总之,要营造一种“开放、大气、共享、包容”的学院文化,要关注物质帮助和精神勉励,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使教授工作学习心情舒畅、满怀热情,进而对学术产生激情和动力,对真理执著追求,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学科和教学研究和建设中去,更好地发挥核心的作用。

(四)“教授治学”中的资源配置

要注重各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策、监督与咨询作用,使学院教育资源的配置做到优化、制度化、规范化。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等三大资源。目前,我们的教育资源总体比较稀缺,分配相对不平衡,因此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保证和谐高等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3]。教育资源配置优化:一是要提高管理者的科学规划和决策能力,保证教育资源配置方案的科学合理。二是要提高管理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形成优化高校资源配置的合力。三是要提高管理者的执行能力,保证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方案的贯彻落实。四是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手段,运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和一系列现代化手段提高配置效率。五是要规范教育资源配置,主要是要善于运用政策杠杆调控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在机制上明确教授委员会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监督与咨询作用。

(五)“教授治学”中的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是学术研究(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实现学术自律,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科学)繁荣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4]。因此,教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等方面要率先垂范,严于自律,遵守学术道德,反对学术腐败,提倡敬业精神。同时,要以学风、教风建设为载体,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加强对年轻教师和学生的科学道德及学风的教育,促进和谐高等教育体系建设。

教授是学校科学发展、民主管理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核心。作为大学学术发展和水平标志的教授群体,不论是在人才培养,还是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无疑起着主导作用。教授治学对构建和谐高等教育体系、深化高校体制改革、落实“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及促进大学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高度关注和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克利.和谐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思考.光明日报,2007-7-1(6).

[2]曲振涛.关于大学教育体系的思考.光明日报,2006-6-4(7).

[3]罗炎成.试论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及其优化途径.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

[4]郭自先.关于高校学术道德与学术创新关系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7).

(本文获2007年学校中层干部优秀论文一等奖,原载《高教与经济》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