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意识:从自我到自我感
13520400000003

第3章 意识的现象本性与结构(1)

我们的生活是受未知的、无意识的,以及有时是无法控制的力量所驱使。

——弗洛伊德(S.Freud)

你从来不是意识的内容物,你是意识。

觉知从来不会进入未来,觉知一直都是“此地此时”(here-now)。

——奥修(Osho)

2.1 若干意识概念

一个完善的意识理论是建立在恰当描述意识现象的概念之上的。“关于任何现象本性的理论都有必要从它们所需解释的现象是什么的精确描述开始。一个意识理论需要解释为什么有些状态是有意识的,而其他状态是没有意识的。”我们会……审查支持和反对意识是一种实体、属性、状态或大脑功能的论证。目前,我们需要说明的唯一一点是:这些意识的定义更多的是从关于其本性的某个理论开始的,而不是从意识本身的现象学开始的。这就好比是把马车置于马之前。我们将从相反的方向进行,从现象学开始,然后……逐渐走向一个全局理论。在当代有关意识的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讨论中,有许多术语被用来描述和说明意识现象。

造物意识(creature consciousness):当我们说人、大部分动物是有意识的时候,我们谈到的就是“造物意识”。它是一个描述作为整体的有机体的心智属性的术语。

状态意识(state consciousness):它用来描述一个人可能处于的心智状态的整体情形,如清醒、睡眠、做梦、催眠、梦游、植物人等。例及物意识(transitive consciousness)与不及物意识(intransitive consciousness):即对象指向的意识(意识到),与非对象指向的有意识状态。一方面,通常意识总是意识到(X);另一方面,不论我们意识到什么,我们总是处于有意识的状态,而不是无意识状态。

反思意识(reflective consciousness)或内省意识(introspective consciousness):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对一个一阶的(first-order)意识状态的元-觉知(meta-awareness)或二阶觉知(second-order awareness)。瑞沃索(Antti Revonsuo)用如下的过程图示展示出反思意识的特点。瑞沃索认为,“反思意识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中主体不仅体验某事物,而且他还能将该体验当作进一步思想的对象……自觉知(self-awareness),自主控制和计划需要反思意识”。

现象意识(phenomenal consciousness):简单地说,就是意识体验的主观品质(subjective quality)。用内格尔(T.Nagel)的术语就是“一个处于如此这般状态的主体所像是的东西”(what it is like to be in such a state)。在当代“意识研究”中,存在多个与“现象意识”同质的概念,如感受质(qualia)、现象属性(phenomenal property)、体验的主观特征等。哲学家施图本贝格这样描述现象意识:

在我们清醒和睡梦生活的每一时刻,我们沉浸在色彩、声音、气味、痒、疼痛等等[体验品质]的海洋中。我们在生活中经历了这类品质的无尽冲击。在每一时刻,我们都要面对大量的这类品质。对我而言,再没有比这更显而易见的,再没有比这更神秘的了。前反思的自意识(pre-reflective self-consciousness):即意识体验的自呈现(self-presenting)或自给予(self-given),这种体验当下(experiential present)的自指性的(self-referential)觉知并不要求积极的反思或内省。前反思的自意识,是现象学关于意识现象本性的一个基本观点,而这也是本书以自己论证方式所要阐述的一个基本观点。

这些概念在有助于我们描述和认识意识现象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混淆。

例如,瑞沃索就是在反思水平上来理解自觉知的,而现象学的前反思的自意识概念则将自觉知放在前反思的水平上。本书的分析表明,我们支持现象学的自觉知含义。

处在意识中心(或处在注意的探照灯中)的内容迅速地进入高级认知加工,在此,该内容被思考、被命名、被评估、被言语报告或被作用。反思意识的运作要借助概念和语言,在沉默的内部言语中形成对我们体验的思考。在这个例子中,反思的思考试图评价、命名和分类这个被有意识地知觉到的生物,并弄明白它有多危险。

2.2 对比认识论原则

通常,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独特性的认识是在与其他事物的对比中被把握的。第一种是,处于相对立的事物或状态,犹如老子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二种是,处在由相似性或相关联的事物或状态所构成的更大背景中,如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所说:“如果人不把自己和全人类放在一起,他便看不清自己;同时,若不把人类和生命界整体放在一起,他也看不清楚人类;相同地,若不把生命界和宇宙放在一起,他也看不清楚生命。”在认识上,我们将之称为“对比认识论原则”,并把第一种称为差异性对比,第二种称为相似性对比。

要体会和理解意识的独特性,同样依赖上述两种对比。

(1)意识状态与无意识状态的对比(差异性对比)。除了清醒时的有意识状态外,人们还有诸如无梦睡眠、昏厥等一些由神经疾病导致的无意识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有两个对比情形有助于我们理解[意识]这个术语。相对于无意识(例如当处在无梦睡眠时),我们知道体验或有意识是什么样的(例如,当我们清醒时)。以此观之,意识是指两个潜在的心智状态(意识对没有意识)之一。相对于什么也没有意识到,我们也理解(当清醒或做梦时)意识到某事物是什么样的。在任何时刻,我们能意识到某个现象而不是其他的。在任何时刻我们意识到的现象就是意识的内容。

(2)有意识的生命与那些具有心智但还没有发达意识能力的生命的对比(相似性对比)。在个体发育上,已发展成熟的成年人的心智水平与未发育完善的胎儿和婴幼儿心智水平的对比;在种系演化上,人类已高度发达的意识水平与不够发达的其他生物的心智或意识水平的对比。

人类的概念系统是基于相待性而建立的。意识与无意识同样是相待而立的。不了解无意识(the unconscious)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方式和作用,我们就不可能真切地了解意识的活动方式、价值和作用,就不可能完整地了解人性。

我们在对无意识认识的同时,也是在认识意识的本性。因此,基于对比认识论原则,我们认为要理解意识的独特性,一个首要的对比分析必须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展开。

2.3 无意识

可以说,自19世纪后期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兴起,人类对心智本性的认识是伴随着对无意识心智活动的认识发展起来的。

意识与心智是可以区分的,心智不仅仅是有意识的,相反,已有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许多简单或复杂的认知和情感是被无意识地加工的。与有意识的心智活动相比,无意识的心智活动要广泛得多。“有意识的思想是巨大冰山的一角。这就是认知科学家中间的概测法(rule of thumb),即无意识思想占据了所有思想中的95%——并且有可能被严重低估了。此外,意识觉知层面下的95%塑造和构成了一切有意识的思想。如果认知无意识(cognitive unconscious)没有在那里完成这种塑造,那么就不存在有意识的思想。”所谓无意识,通常是指这样的心智过程,它们外在于一个人的现象觉知并独立于他的自主控制但却影响到他的感受、思想和行为。“我们所称的无意识是由一组内容和过程组成,它们无法通达觉知(意识),但却能潜在地影响心理功能。我们所说的无意识由思想和感受(feeling)构成,尽管它们当时无法通达意识,但却影响着其他的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思想、感受和行为。我们所说的无意识是由过程构成,通过这些过程,这类影响和效应会出现。总之,尽管我们有时会谈到无意识,但事实上我们所在谈的是对人的心理功能有影响但却是他没有觉知到其效应的内容和过程。”这些无意识的心智现象包括:

阈下知觉(subliminal perception):未被有意识地知觉到的刺激却可能对知觉或其他心智功能有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阈下知觉。例如,以远快于有意识知觉的速度向被试呈现一个鸭图,当要求他们画一幅自然风景时,相比于那些在实验中没有向其呈现鸭图的被试,他们会在风景画中画出更多与鸭子相关的形象。因此,尽管被试不能报告出最初在屏幕上向他们闪现的是什么,但这个鸭图确实被被试知觉到了,并对他们之后的思想过程带来了影响。同样的效应在听觉上也有。例如,在双耳分听任务(dichotic listening task)中,要求被试注意听呈现给一只耳朵的刺激,同时向另一只耳朵呈现不同的刺激。尽管被试报告没有觉知到呈现给未受注意的耳朵的刺激,但这个刺激却对随后的行为有影响。又如,某些处于昏迷或麻醉状态下的病人尽管没有意识却能听见,这样的病人虽然不能回忆起他们听到的,但却会受所听的影响。再如,在全身麻醉的外科手术中,人们也发现了阈下知觉的证据:即手术时医生的对话或建设性的评论会对病人术后的思想、感受和行动产生影响,尽管病人对手术事件没有外显性的记忆(explicit memory)。这种无意识的过程被许多麻醉医师所证实。

这种阈下知觉的治疗的重要性就是,被麻醉病人无意识接受到的外科医生的评论能够影响病人术后的康复过程。正向的评论有助于术后的康复,而负向的则会妨碍康复。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对一些发生的事件或学过的材料,尽管被试报告说对此没有记忆,但实际上却对他们有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内隐记忆。

这与外显记忆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外显记忆中,被试能有意识地回忆起这些事件或材料。内隐记忆的效应可以在一些经历脑损伤的病人身上看到。例如,1917年一个精神病学家首次描述了一个患部分脑损伤的妇女不能回忆起近期发生的事情:这位精神病学家与这位女患者开了一个无害的玩笑,有一次他们握手时,他用隐藏的大头针轻轻地刺了一下她的手指;他们又见面时,她没有认出他来也不记得他们之间曾发生的事情,然而她却不肯握手,她说她不知道为什么,只觉得那会是不愉快的。多年来,医生和科学家们也陆续发现了类似的病例,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们才开始对内隐记忆进行系统的研究。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那个被称为H.M.的病人,他无法产生新的记忆。大量的实验表明,虽然他不记得先前解过的某个谜,但他解这个谜的能力却在不断提高。内隐记忆的现象已经通过实验得到了广泛的证实。例如,学了词与数字配对表的被试,之后再学同样的配对时会比最初没有学过的配对更容易,即使他们报告对先前学过的配对没有记忆或识别。吉尔斯特姆(J.F.Kihlstrom)认为这种内隐记忆效应与阈下知觉效应类似,因为这两者都涉及对未通达意识觉知的事件的心理过程的影响。

无意识直觉(unconscious hunch):达马西奥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非常接近现实生活情形的“赌博实验”来测量人们的决策表现。结果他们在实验后发现,在人们能够清晰表达他们认为是有意识地作出的选择策略之前,他们确实经历了一种形成直觉选择的无意识的心智过程。达马西奥对“赌博实验”作了这样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