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
13520200000047

第47章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4)

十、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考吉尔和赫尔姆斯提出来的。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现代化与老年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现代化导致经济发展、医疗技术的改进,从而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老年人口的增加;另一方面现代化又使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速度变化,削弱了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影响社会现代化和老年人地位的四个相关因素为:医疗技术、经济与技术、都市化、教育。医疗技术的发展延长了老年人的寿命,老年人口也因此增加。但是,在注重年轻人和新兴行业的工业化社会,老年人被迫退休,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因此下降。

经济和工业技术为年轻人带来新的工作岗位的同时,由于老年人缺乏再培训机会,可能会被迫提前退休。在农业社会,人的年龄与知识是成正比的,老年人往往掌握更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知识,因此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工业社会,在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接受和掌握方面,以及对新的社会环境的适应方面,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有优势。现代社会中教育的普及使得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比老年人大,社会资源更多侧重于年轻人的发展而非老年人的福利,这进一步加剧了老年人地位的下降。

十一、生命进程理论

生命进程是指个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经历的各种连续性的事件和承担的各种社会角色,以及这些事件和角色对个人以后发展的影响。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生命进程理论被作为一种理论和研究方法。生命进程理论对于在经济社会背景中研究人的生命进程,帮助形成经验研究的问题、概念提出的框架、研究和社会路径、发展轨迹、社会变迁有关的社会现象提供分析框架。国外学者概括出生命进程理论的五个基本原理:生命跨度演进原理,人的发展和老龄化是终生过程;个体原理,个人在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机会和限制中,通过选择和采取行动,构建他们自己的生命进程;时间和地点原理,个人的生命进程被他终生经历的历史时间和地点所嵌入和塑造;时间安排原理,生命转变、生命事件和行为模式的演化经历及其后果,随着个人生命的时间安排而发生变化;关联的生命原理,生命之间是相互连接的,社会历史对生命的影响通过这种具有共同纽带的网络而显现。

笔者认为,生命进程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老年人的生命事件对理解老年期的行为有着建设性意义。对于男性老年人来说,求学、就业、升职等生命事件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女性老年人来说,恋爱、结婚、生育等生命事件显然对人生的塑造非常关键。因此,通过口述史方法了解老年人的生命事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开展老年社会工作。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教育及其本土化实践

老年社会工作教育旨在通过老年社会工作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明确全球和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了解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的含义、类型、工作范围及指导原则,老年社会工作内容和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为做好老年社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目前老年社会工作教育的现状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制约了它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学生对老年社会工作这门课接受度不高

高等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计基本上是从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一些大学的课程体系中借鉴而来。开设老年社会工作专业课的学校较少,有些学校将老年社会工作定为选修课。青年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段,许多人对老年没有感受,加上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认为这门课对自己没有实际效用。因此许多人不选修老年社会工作这门课程,导致选课人数少,教师无法开课。

(二)缺少适合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适用的教材

笔者在备课过程中,仅搜集到两本《老年社会工作》教材。这两本《老年社会工作》教材是职业教育教材:一本是刘静林编著的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老年社会工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一本是陈杏铁、张正义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教材《老年社会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这两本教材与大学教材体例不同,侧重应用性,缺少理论深度。笔者在讲授《老年社会工作》时除了参考这两本职业教育教材外,还参考了中国老年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杜鹏教授主编的《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年版)、梅陈玉婵、齐铱、徐玲著的《老年学理论与实践》(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年版),这两本老年学教材偏重理论,但是《老年学理论与实践》偏重香港的课程体系,与内地需求有一定距离。从笔者授课的实际情况看,编写适合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适用的《老年社会工作》教材迫在眉睫。

二、老年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探索

在此情形下,笔者认为,推进老年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探索很有必要。

老年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路径选择,基本的定位在于,它既不是国际化的补充,也不是国际化的对立,而是在自己民族的土壤里培育自己的教育理念,实施卓有成效的行动。

什么是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王思斌教授曾经说过:“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不应该拒绝作为国际共同经验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但照搬也是危险的。中国大陆有自己的成型的社会福利制度,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尽管它们面临着改革,但是我们仍不能忽视那些有效的本土知识。这样看来,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领域就存在着一种准二元结构。随着二者的合作共存,两种知识将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发挥作用,甚至会发生相互影响,社会福利服务的实践将会对二者发挥整合作用。不应该忽视时间和过程的意义。在社会转型期,大陆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教育也具有转型的印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社会服务的展开及对它的理论反思,国际经验与本土经验将整合为一体。”老年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中的一个分支课程,也存在本土化的问题。一是借鉴国外相关学科的知识,二是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目前老年社会工作人才的用武之地主要在民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社区以及各种非营利组织。但是民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社区的工作人员都属于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凡进必考。而非营利组织在我国还未蓬勃发展,吸收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在此现实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具备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人才,专业培养方向也应是宽口径、广基础,将“助人自助”理念应用于专业教育中。

因此,在了解社会需求、学科专业发展过程中,要从动态视角去贯彻个性化、本土化、特色化的人才目标,要坚持“动态开放式教育”的实践培养路径。坚持做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用多元化、多视角的学科理念培育学生理解与参与实践活动的整体能力,实现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路径、教学手段的全程开放。

笔者的观点是,老年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实践探索,可以沿循以下的路径展开,以期取得积极有益的效果:

(一)将老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传授给学生

学生可以了解相关理论,明确时代发展趋势,确立自己的专业定位。老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有角色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重建理论、发展性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年龄分层理论、现代化理论、生命进程理论等。最新概念有银色权利、充实力量和增加老年人选择生活方式的机会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许多可能到民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社区以及各种非营利组织工作,学习这些最新概念,有助于他们了解老年人的行为方式,并用此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

(二)努力做到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创造过程。每一个教师都要研究教与学的相互关系,研究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和规律,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等。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就教学而言,交往与对话,意味着师生相互作用、双向互动,共同参与建构。笔者挑选有关章节,让学生查找资料,自己备课,走上讲台,亲自授课。通过讲课,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虽然要比往常花更多的时间掌握同样的知识,但是他们学会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另外,学生精心准备讲稿,上台后选择恰当的方式将深奥的理论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述,锻炼了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上过课的学生都有深刻体会,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比如ADL和IADL理论和指标体系都为学生自己讲授。通过在课堂上教学生使用在养老机构实习用的测量量表,并让学生亲自操作。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老年人独立活动能力量表(IADL)是养老机构常用的量表。测量ADL在筛选临床老人、掌握老人的照料需求量方面非常有效。IADL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靠工具一个人独立进行的基本生活活动和社会活动。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基本掌握了ADL量表和IADL量表的用法,有利于他们在养老机构实际工作的开展。

(三)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

促进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和转化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反映本学科最新的科研内容。课程内容一是做到准确性、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二是做到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和适用性。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充实和完善教学体系,调整教学的重点、难点,加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老年社会工作的教学中,根据科研的最新成果,增加了银色权力、充实力量和增加老人选择生活方式的机会三个理论。学生认为通过学习,能把握科研的最新动态,受益匪浅。

第一个概念是银色权利。是指将处于分散状态的老人联合起来,去争取其合法权益、获得相应的合理服务。例如争取老人特殊医疗服务、全民退休保障、老人交通优待等。第二个概念是充实力量。旨在减少老人的无力感、无助感,协助老人消除对其不利的社会负面评价,比如老人无用论。通过充实力量,唤醒老人的自觉意识,即他们是有权利和力量去掌握、控制社会环境的。第三个概念是增加老年人选择生活方式的机会。因为老人实际上是一个高度浓缩的概念,低龄老人、中龄老人、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自我照顾能力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增加老年人选择生活方式的机会,可以协助他们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社会环境。

笔者认为,银色权利、充实力量和增加老年人选择生活方式的机会这三个概念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应用“银色权利”,社会工作者可以将老年人组织起来争取自己的医疗资源、社会保障资源、教育资源、休闲娱乐资源等。应用“充实力量”,社会工作者可以对老年人进行激励,发掘其优势和潜能,从而增加其主观能动性,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发挥其卓越才能。应用“增加老年人选择生活方式的机会”,社会工作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年龄阶段的老人在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适应方式上存在的差异,从而让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协助他们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

(四)精心设计课程体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体系要着重考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认知结构背景,在内容的选择、概念的引出、理论的论证、案例的筛选、多媒体的放映、情景模拟的设计和实地考察等方面适应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需要。比如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理论有角色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重建理论、发展性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年龄分层理论、现代化理论等。这些理论比较晦涩,学生接受难度大。笔者先讲授理论,然后放映《今日中国的老年人》,学生将理论与视觉形象结合起来,加深了理解。笔者让看过多媒体的学生谈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理论的理解,他们都侃侃而谈,表现出他们充分接受了这些理论。又如学生与老人有代沟,对老人的境况不能作换位思考。笔者精心设计了情景模拟,通过模拟,学生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状况感同身受,为他们以后从事老年社会工作奠定了基础。

情景模拟个案男,白益,65岁,鳏夫,已经退休的研究人员主诉退休后,环境改变,全身不适,有时不想活,时好时坏,如此已有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