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老龄问题研究
13520200000001

第1章 人口老龄化: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因素(1)

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是目前和今后半个多世纪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下降,直接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产生。

人口老龄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认识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直面人口老龄化挑战,并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而老年后是否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也是每一个社会人面临的持续挑战。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的全球发展趋势

一、人口老龄化及其“全球展现”

按照联合国人口委员会人口学辞典编写委员会《多种文字人口学词典》中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当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增大时,我们称之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少儿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年龄中位数逐步提高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准确的说法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是指在把人口按单个人分成老年、中年、青年,或分成老年人口、工作年龄人口和少儿人口的情况下,在这种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人口老龄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年龄结构就转变为“老年型”。由于老年人口系数是衡量人口“老年型”的主要指标,通常将此作为衡量“老年型”人口的标准。

人口年龄类型分为三种: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1956年,联合国发表了《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义》,提出了人口年龄划分的标准。

划分年龄类型最常用的指标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及以上的人口类型,属于老年型人口;我们习惯上称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和地区为老年型国家和地区。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60岁作为老年人口起点年龄。因此,在划分人口类型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及以上,也被称为老年型人口。我国以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及以上作为“老年型”国家的标准,据此标准,我国在1999年已成为老年型国家。

从历史上看,最早成为老年型国家的是法国,法国在19世纪的中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型国家。1850年,法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186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到19世纪末,瑞典和挪威两国相继成为老年型国家。在20世纪初期,世界上只有3个老年型国家:法国、瑞典和挪威。经过大约100年的时间,到1999年底,全世界老年型国家和地区已经有72个,占世界202个国家和地区总数的35.64%,即超过1/3的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联合国资料,1950年,全世界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有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8.2%;1975年60岁及以上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1.7%;200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6.4%。据预测,到202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5.4%,而到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7.5%。在老年人口增加的同时,老年人口逐渐高龄化。目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10%,到2050年将增加到25%。

从地区分布情况看,人口老龄化国家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亚非拉较少。其中欧洲41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14个,亚洲12个,北美洲2个,非洲1个。老年人口超过20%的国家共19个,其中欧洲18个,亚洲1个。老龄化指数最高的是希腊、意大利,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4%;占23%的有法国;占22%的有瑞典、西班牙、比利时;占21%的有保加利亚、乌克兰、英国、葡萄牙;占20%的有匈牙利、丹麦、芬兰、拉脱维亚、挪威、克罗地亚、奥地利、德国。亚洲是日本,占总人口的23%。美国占16%,加拿大占17%,俄罗斯占18%,非洲只有1个小国家留尼汪,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

从发展速度看,在一些发达国家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增加至14%,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分别用了115年、45年、75年、26年,增长速度非常惊人。在老年人口的增长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增长的速度更快、更惊人。法国、德国、瑞典、日本等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已占老年人总数的1/4以上。

随着控制生育技术的推广,妇女生育率逐渐降低,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发展速度将越来越快,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越来越高。据联合国的调查,1975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约有半数以上集中在发达国家。到21世纪末,这种情况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60%的老年人将在发展中国家。今后,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还会越来越多,所占的比重还将不断增加。因此,人口学家认为,21世纪将是“长寿时代”、“老龄化时代”。

虽然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早发于发展中国家,但在进入21世纪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很快。

从世界范围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寿命延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人口老龄化。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1999年国际老年人年开年启动仪式上第一次提出:“人类现在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时代,我还要再加上一个时代,就是长寿时代。在过去人类的寿命很短,像短跑冲刺,而现在人类的寿命像马拉松赛跑,很长很长。”寿命延长是反映人类健康的最根本的标志。2002年,在马德里召开的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当时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夫人在闭幕式上指出,20世纪人类寿命平均增加了30岁,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

就此而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已具有相当程度的普遍性,人口老龄化本身无疑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乃至不发达地区,都会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新的“发展问题”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人们更关心的还是老龄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问题,特别是给当下正在经历着这一变化的社会以及人们带来的问题。对此,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发现许多不同的问题,从宏观社会的发展到微观个体的成长,从生命历程视角,从经济、精神、照料等视角,人们都可以发现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给政策制定者提出的问题

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让老年人有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度过老年,如何协调因此而牵涉到的其他社会成员、社会组织等的关系,都成了政策制定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发展战略、城乡建设发展战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人工作体系建设,都是中国政府如今面临的问题。

(二)人口老龄化给老年人提出的问题

在资源有限、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老年人面临着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健康身体、心理状况的保持,晚年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保持老年人的尊严,融合到社会中去等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给中青年提出的问题

中青年应在经济上、身体健康、心理平衡方面做好准备,使自己有一个积极、健康的老年生活。尊重并平等对待自己的老年长辈以及周围日益增多的老年人。为自己即将和已经进入老年生活的父母、祖父母以及老年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处理好代际关系、隔代抚养关系等。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因素

与人口老龄化相伴而生的是老龄问题。据联合国相关材料,目前全球有老年人6亿,为50年前的3倍,到2050年,老年人将超过20亿。在一些发达国家,50岁以上的人已超过1/3,到2035年将达到1/2。奥地利的830多万居民中,60岁以上的近200万;德国8100多万人口中,60岁以上的超过2000万。

因此,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老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对于老龄问题,1982年联合国文件中是这样界定的,“老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叫人道主义问题,另一个方面叫发展方面的问题”。我国很少使用“人道主义”层面的理解和阐释,大多数学者都把老龄问题归为老年人问题和发展问题。人口老龄化与全球化、城市化、气候变化一样,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四大挑战之一。

庞大的老年人口,存在着诸多需求并亟待需求得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质言之,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事实上都已构成严峻挑战。

一、庞大的老年人口需要供养,农村老年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老年人生活困难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和精力的衰退,多数老年人会逐渐退出工作岗位,由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老年人供养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个人、家庭、社区、社会各构成要素。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功能,才能迎接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老年人的生存资源有退休金、子女赡养费、商业保险金、投资收益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抚养的老年人占世界老年人的1/5,到2030年后要抚养占世界1/4的老年人。我国人均GDP位列全球排名100名之后,“未富先老”是我国的国情。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虽然目前城乡户口壁垒逐渐取消,但是城乡二元制的养老方式依旧存在。城市退休人员(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有退休金,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人员累计缴纳社会保险满15年可领取养老金,符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老人可以领取城市低保等。而农村老年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老年人还是要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现代社会,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三重挑战:一是传统大家庭的解体和老年人经济地位的下降。老年人家庭核心化、子女成家后“分家”、老少两代人自立门户已是普遍现象。传统大家庭中,老年人作为扩大家庭的“家长”,掌控着家庭的财政大权。而现代社会,老年人对成年子女经济的控制式微。由于子女的经济状况和孝顺程度不同,老人和子女在经济上的交往也出现了差别。

“老人接受子女供养”和“啃老”是现代社会养老的两极,中间地带是老人和子女保持着均衡的经济关系。二是供养水平随社会发展而提高,供养年限随寿命增加而延长,子女的养老负担加重。三是农村在改革开放之前,老年人尚可以从集体获得口粮等生活资料,而在集体经济弱化、家庭重新成为基本经济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相对弱化的现在,有子女的老人不能再依靠集体经济养老,在晚年丧失劳动能力又缺少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子女养老。

另外,有的农村,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集中的部分地区,生产方式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科教文卫事业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很低。一些地方自然资源匮乏,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很低,容易引发和加剧贫困。这些地区的老年人较发达地区的老年人,生活更为艰辛。

二、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预防、护理、康复面临很大压力

发达国家在出现人口老龄化时,社会的公共卫生系统已经比较完善,人们的医疗保健知识已经比较丰富,社会已经能够将健康问题集中到慢性病治理和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上来。发达国家的非营利组织相当发达,身患大病、绝症无钱治疗的人如无医疗保险,可从非营利组织得到资助。

而我国是在未富先老时进入老龄化国家,社会的公共卫生系统尚未完善,普通公众的医疗保健知识尚不健全,医疗保险未覆盖全民,因病致贫、因病倾家荡产、因病致残的现象时有出现。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残疾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而且新增的残疾人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到了75.5%。

现有资料表明,我国老年人常见疾病,前五位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道感染。我国老年人的死亡原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以上四类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70%左右。医疗实践表明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及致残的主要是老年痴呆、老年骨关节病、视力老化、前列腺肥大、围绝经期综合征、糖尿病等。如这些患者同时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其生活质量更差。另外,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的护理未被纳入公共卫生护理体系,而这部分老人的护理给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三、老年人退出社会主流舞台,受到社会排斥,影响了老年人口的社会融合

社会融合,是指公民享受正常的物质生活,获得相应的社会福利待遇;获得平等的法律权利和其他公民权利;对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有肯定性的评价。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变迁速度成反比。社会变迁速度越快,老年人的社会地位越低。现代社会,社会变迁速度快,社会流动频繁,强调个人中心主义,对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和作用缺少全面的认识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