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健康体检和常见疾病的检验结果解读
13520100000011

第11章 检验结果的解读(2)

(3)当疾病或受药物、食物等因素的影响时,尿色可出现以下改变:①几乎无色:如尿崩症、糖尿病等;②深黄色: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服用核黄素、复合维生素B、呋喃类等药物;③红色:血尿,见于泌尿道肿瘤、结石、结核、外伤等;④酱油色:血红蛋白尿,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蚕豆病等;⑤乳白色:乳糜尿,见于丝虫病引起的淋巴管阻塞,经离心后上清液依然呈乳白色。若尿中有大量白细胞、上皮细胞或微生物,或在正常尿液中含有大量的非晶形磷酸盐、尿酸盐等(冬天常见),但经离心后上清液仍然清晰透明,这不是乳糜尿。

●酸碱度(英文缩写pH)

【参考值】

晨尿pH5.5~6.5; 随机尿pH4.5~8.0

【解读要点】

(1)正常新鲜尿多为弱酸至弱碱性,其受饮食及药物的影响变化较大。食用蔬菜和水果过多时,pH呈中性或弱碱性。多食肉类、蛋白质时多呈酸性。

(2)代谢性酸中毒、痛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路结石、Ⅳ型肾小管酸中毒、白血病和坏血病,常呈强酸性。

(3)服用碳酸氢钠或碱中毒时,Ⅰ,Ⅱ,Ⅲ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时,可呈碱性。

(4)在尿路结石时,尿液pH对于判断结石种类有参考价值。

●比重(又称比密,英文缩写SG)

【参考值】

随意尿1.003~1.030;晨尿>1.012;新生儿1.002~1.004

【解读要点】

(1)尿液比重是表示尿中含有可溶性成分多少的一种简单的表达形式,所含溶质越多,比重越高;尿量越多,比重越低。

(2)比重增高且尿量减少,常见于急性肾炎、蛋白尿、高热、大汗、心功能不全、脱水等;比重增高而尿量增多常见于糖尿病。

(3)比重减低:表示肾脏浓缩功能减低,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精神性多饮多尿症等。

(4)连续测定尿液比重比一次测定更有价值。若比重常固定在1.010左右不变,提示肾脏丧失了浓缩和稀释的能力,可能肾实质有较严重的损害。

●蛋白(亦名尿蛋白,英文缩写PRO)

【参考值】

仪器法测定为阴性;磺桞酸法或加热醋酸法为阴性或微量。

【解读要点】

(1)剧烈运动、长时间直立、高温和受寒之后可能出现生理性蛋白尿。

(2)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毒性物质引起的肾损害、妊娠及妊娠中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移植、糖尿病的肾损害、尿路感染等,可出现程度不同的病理性蛋白尿。

(3)重度蛋白尿是诊断肾病综合征的重要指标;轻度蛋白尿则多为肾盂肾炎、肾硬化及尿路肿瘤等。

●葡萄糖(亦名尿糖,英文缩写GLU;SUG)

【参考值】

阴性

【解读要点】

(1)正常尿液内可含有微量葡萄糖,但一般定性试验的方法不能检出。

(2)糖摄入过多、情绪激动、哺乳期和妊娠后期可出现生理性糖尿。使用大剂量青霉素、链霉素可出现假阳性,服用维生素C可出现假阴性。

(3)血中葡萄糖超过10mmol/L时,尿中可出现尿糖。有些人血糖正常,尿糖阳性,是因为肾脏对血液中葡萄糖排出的控制能力下降(称为肾糖阈降低)所致,称为肾性糖尿。血糖和尿糖必须同一时间做,以免因间歇性血糖过高而被遗漏。

(4)血糖过高性糖尿:常见于糖尿病,其次是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胰腺炎、胰腺癌,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嗜铬细胞瘤,脑出血、脑肿瘤,皮质醇增多症等。

●胆红素(英文缩写BIL)

【参考值】

阴性

【解读要点】

(1)胆红素阳性多见于胆结石等胆管阻塞引起的阻塞性黄疸,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

(2)因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的溶血性黄疸患者一般呈阴性反应。

(3)尿液标本要新鲜,放置时间过长可致假阴性;胆红素在阳光照射下极容易分解,所以尿液应及时送检,避光。

●尿胆原(英文缩写URO)

【参考值】

弱阳性,尿液稀释20倍后多呈阴性。

【解读要点】

(1)病毒性肝炎早期在黄疸出现之前,尿胆原即可增高;溶血性黄疸时尿胆原阳性或强阳性;阻塞性黄疸时尿胆原阴性。

(2)尿液必须新鲜,避免阳光照射,并及时送检。

●隐血(英文缩写BLD)

【参考值】

阴性

【解读要点】

(1)尿中若存在红细胞破坏后游离出来的血红蛋白,称之为血红蛋白尿。此时隐血试验呈现阳性反应。

(2)血红蛋白尿的尿液颜色可呈鲜红色、暗红色,严重者呈浓茶色、酱油色等,沉渣中无红细胞。

(3)出现血红蛋白尿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急性溶血性疾病等。

●酮体(英文缩写KET)

【参考值】

阴性

【解读要点】

(1)重症糖尿病患者可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

(2)妊娠期剧烈呕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也可呈阳性反应。

●亚硝酸盐(英文缩写NIT)

【参考值】

阴性

【解读要点】

(1)多数尿路感染是由革兰阴性细菌引起的,大量繁殖的这类细菌能将尿液中存在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因此,若亚硝酸盐阳性,可能为细菌感染。

(2)若尿液中的细菌不含有硝酸盐还原酶,则不出现阳性反应,因此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菌尿的可能。

●维生素C(英文缩写VC)

【参考值】

阴性

【解读要点】

服用或注射大量维生素C时尿中可呈现阳性,此时维生素C可对葡萄糖、亚硝酸盐的测定有干扰。

2.尿沉渣

传统的尿沉渣检验用手工法,即尿液经过离心沉淀后在显微镜下检查。目前有不少大型医院因工作量过大,采用尿液沉渣自动分析仪,这种仪器采用影像式或流式细胞的原理,仪器经过以显微镜检查为金标准的校正,其结果报告与镜检法是相近的。

【参考值】(离心镜检法)

白细胞: 0~5/HP(HP是高倍镜视野)

红细胞: 0~3/HP

上皮细胞:0~少量/HP

透明管型:0~偶见/HP

【解读要点】

(1)白细胞:尿液白细胞检查主要用于泌尿系统及临近组织器官感染性或炎症性疾病诊断。白细胞大量增加,可见于急性和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结核、前列腺炎等。

(2)红细胞:尿液中红细胞增多即为疾病迹象。

①镜下红细胞大于0~3/HP称镜下血尿,肉眼见到程度不同的红色浑浊如洗肉水样或有血凝块,称肉眼血尿;②要区分肾原性还是非肾原性血尿,非肾原性血尿的特点是尿液红细胞增多而尿蛋白不增多或增多不明显;③非肾原性血尿中要考虑暂时性镜下血尿,正常人特别是青少年可在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久站或重体力劳动后出现;④肾原性血尿可见于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红斑性狼疮肾炎、肾病综合征;⑤非肾原性血尿常见于尿路结石、结核、肿瘤、高血压、动脉硬化、发高烧等。

(3)管型:在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时可见较多的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常提示急性肾小球肾炎;脂肪管型的出现,见于慢性肾炎、肾病型及类脂性肾病,蜡样管型的出现提示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的病变,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和肾淀粉样变时。

(4)上皮细胞:泌尿系统病变时可见大量不同种类的上皮细胞,可分别提示相应部位的病变。女性应排除阴道分泌物的污染。

(5)尿液结晶:结晶是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酸性物质与钙、镁等离子结合生成无机盐或有机盐排入尿中形成,属于生理性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但若草酸钙结晶大量地且持续地出现于新鲜尿液内,要考虑尿路结石。若出现病理性结晶或药物结晶,应请临床医生诊断处理。

3.尿液红细胞形态

【参考值】

红细胞:0~3/HP

【解读要点】

(1)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2)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

(3)混合性血尿:尿液中含有均一性与非均一性红细胞;依据哪一类红细胞超过50%,又分为以均一性红细胞为主和以非均一性红细胞为主的两组。

四、粪便常规和粪便潜血检验结果的解读

粪便常规包括一般性状检查和涂片检查。

1.一般性状

【参考值】

颜色:棕黄色

性状:成形软便

【解读要点】

(1)脓血便或黏液便多为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结肠肿瘤等;鲜红色血便多为小肠下段或结肠上段出血,若鲜血仅附着在粪便表面,则可能是直肠或肛门出血。

(2)水样便为食物中毒或急性肠胃炎,凝乳块便为婴儿消化不良。

(3)黑色或柏油样便为上消化道出血,白陶土样便为完全性胆道梗阻等。

2.涂片显微镜检查

【参考值】

白细胞:偶见

红细胞:无

脂肪滴:偶见

寄生虫卵:无

【解读要点】

(1)见到红细胞应考虑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炎症和结肠癌等。

(2)白细胞增多应考虑肠炎、细菌性痢疾、过敏性肠炎。

(3)胆道感染、胆道阻塞、胰腺功能障碍、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结肠炎或乳糜腹泻时有大量脂肪滴。

(4)患肠道寄生虫病时,可查到相应的寄生虫虫卵。

3.粪便潜血(也称隐血,英文缩写OB)试验

【参考值】

阴性

【解读要点】

(1)红细胞破坏时,其所含的血红蛋白被释放出来,经胃液作用变性,此时在显微镜下已看不到红细胞,只有利用化学反应检出,称为“潜血”,也可以称为“隐血”。

(2)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病活动期、胃癌等潜血试验阳性;溃疡病经治疗好转或稳定期转阴性,胃癌时持续阳性。

(3)本试验对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选有重要价值。结肠癌早期常无任何症状,但可能有少量出血,所以潜血试验有利于早期诊断。即使阴性结果也不能马上否定诊断,应做连续多次检查。

(4)用化学法做本试验时,要排除食物引起的假阳性,必要时在检查前停食动物血和内脏以及大量绿色食物三天。

五、肝功能检验结果的解读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拥有很多维持生命所不可缺少的功能。肝脏的功能又与机体其他组织器官功能相关联,因此,肝功能试验结果异常与肝外器官疾病有重叠或相关;另外,肝脏的储备能力、代偿能力和再生能力都很强,只有肝脏损害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显示出检验结果异常,这也就意味着肝功能试验若有异常,不能掉以轻心。这几点在解读您的肝功能试验结果时应该加以注意。

1.总胆红素(英文缩写T-Bil)

【参考值范围】

5.1~19.0μmol/L(0.3~1.1mg/dl)

【解读要点】

(1)胆红素增高可使皮肤、巩膜等变黄即出现黄疸。

胆红素增高而无肉眼可见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

(2)由肝脏疾病引起的黄疸,可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3)由肝外疾病引起的黄疸,可见于溶血性黄疸、胆石症、胰头癌、异型输血等。

(4)有些食物,或空腹、运动等也能引起胆红素暂时性升高。

(5)个体差异:有些人胆红素比常人偏高,自己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其他相关检查正常,则不必在意。

(6)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些继发性贫血,血清总胆红素减少。

2.结合胆红素(也称直接胆红素,英文缩写D-Bil)

【参考值范围】

1.7~6.8μmol/L(0.1~0.4mg/dl)

【解读要点】

(1)结合胆红素增高的意义与总胆红素增高基本相同。

(2)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比值可用于鉴别黄疸的类型,但其间会有重叠。

(3)血清胆红素水平不一定与疾病的转归相一致。

某些疾病已进入恢复期,其他指标已正常,胆红素仍可增高,或者总胆红素恢复正常后,结合胆红素仍可持续增高一段时间。

3.总蛋白(英文缩写TP)

【参考值范围】

成人非卧床者:64~83g/L(6.4~8.3g/dl)

成人卧床者: 60~78g/L(6.0~7.8g/dl)

【解读要点】

(1)总蛋白增高:可由于免疫球蛋白增高引起的总蛋白增高,如多发性骨髓瘤,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明显脱水使血液浓缩,导致总蛋白相对增高,如发高烧、呕吐、腹泻等。

(2)总蛋白降低,可由于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如各种慢性肝病、蛋白质营养缺乏;或由于蛋白质特别是白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征、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浆膜腔积液(有胸水或腹水);或由于蛋白质消耗增加,如严重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

4.白蛋白(英文缩写ALB)

【参考值范围】

35~55g/L(3.5~5.5g/dl)

卧床者:35~50g/L(3.5~5.0g/dl)

走动时:男性42~55g/L(4.2~5.5g/dl);女性37~53g/L(3.7~5.3g/dl)

【解读要点】

(1)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

(2)白蛋白降低:与总蛋白降低的原因大致相同。

(3)妊娠晚期,血浆容量增高和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增加,白蛋白可明显下降,但分娩后可迅速恢复正常。

5.白蛋白/球蛋白比值(英文缩写A/G)

【参考值范围】

1.5~2.5

【解读要点】

(1)白蛋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提示有慢性肝实质性损害。

(2)动态观察A/G比值可提示病情发展趋势并估计预后,病情恶化时,白蛋白逐渐减少,A/G比值下降,若A/G比值持续倒置则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