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经典导读
13519900000025

第25章 宋代文学(1)

钱钟书论唐宋文学有“唐音、宋调”之别,和唐代文学相比,宋代文学具有精致、内敛的品格。这既缘于文学自身的演进规律,同时也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文学创作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北宋散文是唐代韩、柳散文的继续和发展,宋初柳开、王禹偁等人反对唐末五代的浮艳文风,揭开了宋代古文运动的序幕。欧阳修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他与苏轼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扭转了为文奇险、浮靡的创作倾向,开辟了一代散文的纡徐流转、萧散自然的风格。宋诗方面,欧阳修、苏舜卿、梅尧臣诸家以清丽平淡的诗风开端,后经王安石、苏轼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形成“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的一代诗风。词到宋代也达到极盛,宋初词承袭晚唐五代的婉约风格,于柳永别开生面,创制慢词,长于铺叙,在词的体制、内容、风格等方面多有突破;苏轼变革词风,开豪放派之先河,辛弃疾大其堂庑,沉雄悲壮。李清照提倡词“别是一格”,周邦彦雅正是尚,姜夔清空,吴文英绚烂,各呈风采,并辔驱驰,把词的创作推向极致。而小说新的体裁——“话本”逐渐脱离口头创制,杂剧也渐渐萌芽滋生,成为后世主要的文学样式。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为官颇有政绩。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流传下来的词只有六首,但意境开阔,沉郁苍凉,突破了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为豪放词派的先声。有《范文正公集》。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1〕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2〕。黯乡魂〔3〕,追旅思〔4〕。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1〕山映斜阳:即斜阳照山。〔2〕斜阳外:斜阳照不到的地方。〔3〕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忧伤。〔4〕追旅思:往事的追忆引起了羁旅的愁怀。

【阅读提示】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上片写景,境界阔大,且景中有情。“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下片抒情,真挚感人,又情中有景。因思念家乡而黯然神伤,只能寄希望于夜夜好梦。但高楼独倚,更是触动乡愁,借酒浇愁,都化作乡思之泪,反而使人更加怀念远方的亲人。全词低回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柳永

柳永(987?—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福建崇安(一作乐安)人。

因排行第七,故又称柳七。为人落拓不羁,常出入于秦楼楚馆,为妓女、乐工们填词。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精通音律,大量制作慢词,对我国词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柳词善于运用铺叙、渲染等手法,擅长以俚语、俗语入词,雅俗共赏,所以流传很广,甚至连西夏也“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乐章集》传世,存词二百一十多首,按宫调编次,共十六个宫调一百五十个词调。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1〕,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2〕,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3〕。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5〕叠巘〔6〕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7〕。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8〕。

【注释】

〔1〕三吴:古时指吴兴(今浙江湖州)、吴郡(今江苏苏州)和会稽(今浙江绍兴)。〔2〕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和翠色的帷幕。〔3〕云树:形容树木远望如云。堤沙:指钱塘江堤。

〔4〕天堑:天然的壕沟。此指钱塘江。〔5〕重湖:西湖有里湖、外湖之别,故云。〔6〕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峰。〔7〕高牙:军前大旗,借指高级军官。此指词人的朋友、两浙转运使孙何。

〔8〕凤池:即凤凰池,原是皇帝禁苑中池沼,此借指朝廷。

【阅读提示】

此词是咏城市的名作,写尽了杭州的繁华昌盛和西湖的佳丽秀美。无论是形容杭城的物阜民康、钱江潮的雄伟壮观,还是铺叙西湖的秀丽、山色的明媚,都抓住了典型事物,用赋体的写法,一一铺陈,写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向来被人们视为用词写就的杭州赋。尤其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是简洁而又典型地写出了杭州夏秋两季的代表景物,传唱千古。据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由此可见,柳永此词在当时就已远播北方的金朝。

八声甘州

对潇潇〔1〕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2〕,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3〕,苒苒物华休〔4〕。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5〕?想佳人、妆楼颙望〔6〕,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7〕、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注释】

〔1〕潇潇:形容风雨急骤。〔2〕凄紧:寒气逼人。〔3〕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4〕物华:美丽的景物。休:消逝。〔5〕淹留:久留。〔6〕颙望:抬头凝望。〔7〕争:怎么。

【阅读提示】

这是柳永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名作。上片用层层铺叙的手法描绘登高所见的萧瑟秋景,词人登上临江的高楼,感到寒风渐冷渐急,眼中所见到处是花叶凋零,一片凄凉。长江无语一路向东流去,不管词人的乡愁,不管万物的凋残!下片用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归心似箭的思乡之情。真不该登高眺望,本想看一眼远方的故乡,但故乡遥不可及,反而触发了自己绵绵不尽的思归之情。想来家中的亲人也一定在妆楼上天天盼着自己回家,也不知有多少次错把天边驶来的船看作是我的归舟呢。她哪里知道我此刻也正在靠着栏杆,因为不能回家而发愁呢。全词大开大合,细腻沉挚,历来为人们所激赏,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名篇,代表了柳词的最高成就。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进士。先后任凤翔签判、开封推官、杭州通判和密州、徐州、湖州等地长官;元丰中贬居黄州四年许。元祐中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又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晚年远贬惠州、儋州,北返中病逝于常州。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兼擅诗、词、文、书法、绘画,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作多达三百四十多首,突破了相思离别、男欢女爱的藩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抒写报国爱民的情怀。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跌宕。

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乐府》。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1〕且徐行。竹杖芒鞋〔2〕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3〕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1〕吟啸:吟诗、长啸,以示洒脱。〔2〕芒鞋:草鞋。〔3〕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阅读提示】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借道中遇雨之小事,即景抒情,抒写词人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仍能旷达处世、超然物外的心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1〕

老夫〔2〕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3〕。锦帽貂裘〔4〕,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如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7〕

【注释】

〔1〕密州:今山东诸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做密州太守。〔2〕老夫:苏轼自指。

〔3〕黄:借指黄狗。苍:借指苍鹰。〔4〕锦帽貂裘:锦蒙帽和貂鼠裘。〔5〕孙郎:指孙权。孙权年轻时曾骑马射虎。〔6〕“持节”两句:用汉文帝时魏尚、冯唐的典故,暗示自己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7〕天狼:星名。古人以为天狼星出现必有外敌入侵。这里喻指西夏对北宋的威胁。

【阅读提示】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上片写打猎的壮阔场面,下片抒发戍边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风格豪迈奔放,气势雄壮,具有一种阳刚之美,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和子由〔1〕渑池〔2〕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3〕,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4〕,坏壁〔5〕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6〕嘶。

【注释】

〔1〕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2〕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3〕“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4〕老僧:即指奉闲。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5〕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三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6〕蹇驴:跛脚的驴。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阅读提示】

本诗收录于《东坡七集》。创作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当时诗人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送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全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在苏轼看来,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飞行,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而既要深究人生底蕴,又要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才是人生的命义所在。诗的前四句单行入律,用唐人旧格,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富有理趣美。

前赤壁赋〔1〕

壬戌之秋〔2〕,七月既望〔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4〕,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5〕。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6〕。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7〕,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8〕,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9〕。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10〕,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1〕。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12〕,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1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14〕。山川相缪〔15〕,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1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17〕,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18〕,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19〕,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20〕,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21〕,不知东方之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