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经典导读
135199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人类社会靠文化传承而延续,靠文化创新而发展。在现代经济中,文化因素越来越重要,经济与文化越来越融为一体。未来的全球市场竞争不仅更多诉诸文化软实力,也要求越来越多的文化原创作为资源变成经济硬实力。在2010年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发表了******总理的文章《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文章指出,国家的影响力,取决于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的影响力更深刻、更具渗透性。然而我们许多青年学子缺乏这种文化意识和文化远见。因此,一些学者甚至理工科的学者身体力行,大力推动青年学子的人文素质教育。比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这位成就卓著的机械工程学家,要求他的博士研究生背诵《老子》和《论语》。他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国际知名的数学家丘成桐2005年底到华中科技大学访学并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数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演讲中唐诗、宋词频频出现。

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包括理、工、农、医类大学都相继开设了“大学语文”课,有些学校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有些学校还作为必修课开设。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定位,“大学语文”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现在的大学生文学底子薄,语文水平不尽人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不仅对提高大学生的语文修养起到积极的作用,还可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意识。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很多,本书精选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辅以作家介绍、注释、阅读提示,以方便学生学习。在篇目选择上既立足经典,同时又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在“阅读提示”上,力求点到为止,不做全面分析,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正如吴熊和先生在谈到诗词鉴赏时所说:“艺术鉴赏,应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初学者固然有时不免要依靠旁人的指点,引导入门,犹如旅游有时需要一个好的导游一样。但旅游的目的并非在于欣赏导游,而是要直接欣赏真实的佳丽山水。鉴赏诗词,也应重在心灵的感悟,领受到美的愉悦。这是只能得之于己,而不能一一求之于人了。”(《唐宋诗词评析词典》前言)

当然,不只是诗词鉴赏如此,所有的文学鉴赏都需要读者用心灵去体验作品的内在神韵,欣赏者的心灵与文学作品所传达的内在意蕴产生深层次的契合,欣赏者便能进入一种心领神会的愉悦的境界。另外,许多“大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很少,有的甚至干脆不选,本书则加重了外国文学作品的比例。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想,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文学养料和思维启迪。

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学的滋润,优秀的文学作品给人以智慧,使人变得高雅,有品味。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文学爱好者学习的教科书。

本书由张卫中教授撰写中国文学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孙福轩副教授撰写唐宋部分,黄先义老师撰写元明清近代部分,钱诚一教授撰写现代文学部分,唐濛老师撰写当代文学部分,王艳、戴红红两位老师撰写外国文学部分。全书最后由张卫中教授审定。

作为教材,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对前人和同行的成果,多所借鉴,书后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另外还参考了其它许多的著作,未能一一列出,在此深表感谢。

由于大家的努力,本书得以出版。也由于多人参与编写,本书的风格难免有不一致的地方。错误也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并将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我们,以期下次修订时,本书能更加完善。

编者

2011年1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