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引领思想 共话成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指导手册
13519400000013

第13章 大学生思想引导的有效路径(5)

(四)日常仪式

日常仪式是指校园日常生活中与大学生生活、工作、学习相关的一些小型仪式,如考试承诺仪式、学术守信仪式、生日聚会等。这些仪式的发起规模最小,其设计、组织、实施不必特别严格,思想性和影响力要求不高,旨在通过灵活简短的仪式,强化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公民意识和道德意识,唤起大学生对一些平常易被忽略的环节的思考,减轻浮躁气息,规范自身言行,培养良好习惯。

学风建设

学习成绩是学校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为取得良好的成绩,大学生在考试中有时会忽略考试诚信问题而采用作弊的手段,这是其思想具有功利性的体现。而考场作弊如果被发现会使学生失去学位,整个大学生活都会蒙上阴影,即使涉险过关,也会让学生沾沾自喜,形成浮躁侥幸的心理,养成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习惯。杜绝考试作弊,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会做学问,更要学会做人。例如,浙江大学每年在考试周前都会举行考试承诺仪式,学生诵读考试承诺书,并在上面庄重签字,让大学生重新认识诚信问题——大学生首先是一名公民,而诚信则是社会对公民最基本的要求。相对学习成绩,诚信是当代大学生更应具备的优良素质。

聚会沙龙

聚会沙龙是根据人群的组织结构、目标或兴趣将大家聚集在一起,开展感情交流或主题讨论的集体活动形式,因其娱乐性强、自由度高,并常伴有思想的交锋,成为大学生比较喜爱的集体活动形式之一。除了传统的班级聚会、支部聚会外,如今还出现了各种BBS的版聚、学术讨论沙龙、各社团的聚会等。同时,大学生的生日聚会并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它也是一种重要的仪式。聚会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感情的强化,有利于提高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齐唱生日歌,共品生日蛋糕,每一个参加的学生都会被浓浓的友情所包围,能够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与幸福,更可强化“自己是这个家庭中一员”的感受,意识到集体的发展离不开自己,而自己的表现也关系到集体的发展,从而激发个人的集体荣誉感和认同感,并会转化为激发自己奋斗的重要力量,这些力量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集体的发展与进步。生日聚会中的许愿环节更可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大家在收获快乐与幸福的同时,学会铭记、学会珍惜、学会报答,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

日常仪式不像其他仪式那样具有直接的教育作用且影响深远,它重在积极情绪和思想的正面诱导或强化。因此,不能过分依赖日常仪式的教育作用,仍要积极主动地进行直接教育,如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日常仪式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如果是有组织的日常仪式,应尽量简短,以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是学生自发的日常仪式,则应适当引导而不能过多干涉,以免学生反感。

七 文化熏陶

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去熏陶他们,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提升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是思想引导工作的有效路径。文化熏陶用于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可以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让学生在投身学术、潜心科研的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领域,更多地接触各种文化艺术形式,进而提高审美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高尚情操,净化纯洁心灵。

(一)高雅文化

高雅文化是历经人类文明发展而积淀的文化,是经反复检验的文化,它是经典的、优秀的、积极向上的、催人奋进的文化艺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符合美学标准,能够启迪人的思维,让人欣赏过后赏心悦目,回味无穷。高雅文化涵盖范围很广,一般在校园中不常出现,它的提供者多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有一定造诣、取得一定成就的个人或集体,如国学大师讲座、交响乐团表演、越剧团演出等。大学生通过欣赏高雅文化,可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进而可以更好地、更容易地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外部引进的高雅文化

为积极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的要求,将校外的优秀文化引入校内,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浙江大学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从交响乐到话剧,从合唱团到戏曲,学校每年会多次引进国内外知名艺术团体为大学生送上宏大的视听盛宴。每场艺术活动都会吸引大量学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引领大学生了解世界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内部凝练的高雅文化

为充分发挥高雅文化的育人功能,各高校除了积极吸引校外优秀文化外,还应借鉴校外的优秀文化,努力凝练自己的高雅文化,包括加快艺术团体的建设、艺术人才的培养和精品文化项目的创作等。通过凝练自身文化,可以发掘人才,营造校园的高雅文化氛围,为广大有特长的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例如,浙江大学校园知名艺术团体“文琴艺术团”、“黑白剧社”等,每年都会为全校师生送上他们自己精心编排和创作的文艺演出和话剧表演,深受欢迎和好评。观看演出,成为广大大学生经济、时尚的课余休闲方式,这不但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同时还拓展了号召大学生的方式和途径,用艺术的形式将大学生的使命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实现了完美的表现,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经典。

在运用高雅文化育人过程中,应注意到:高雅文化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不能拘泥于单一,要有新的内容,才能以新鲜感吸引大学生;高雅文化的熏陶应该长期化,要有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使得高雅文化与大学生接触有一定的频率,注重长期的熏陶和培养;高雅文化的内容应该强调民族化,除了广泛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外,还应大力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让大学生在感受民族文化的同时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主要指一社团、一地区、一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校园中的大众文化是指大学生普遍认可的,易形成共鸣的,自己可以参与讨论、评价、创造和传播的文化,像社团文化、网络文化等。大众文化涉入门槛较低,传播速度快,引导得当可以在较短时间里、一定范围内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社团文化

学生社团聚集了一批有共同兴趣爱好,致力于分享经验、锻炼能力的大学生,他们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将兴趣爱好的研究向深处发展,而个人的能力水平向高处提升,最终使得整个社团的专业性、凝聚力越来越强,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团文化。目前,校园内的社团分为实践公益、学术科技、兴趣爱好、理论学习等类别。通过参加不同类别的学生社团,可以让学生取得不同的收获,如体验实践公益的乐趣,加强学术科技的交流,分享兴趣爱好的经验,提升理论学习的水平。另外,学校还可以在社团中设立临时团支部,实现团工作的有效覆盖,有利于思想引导工作的开展。

体育文化

在高校中积极开展体育运动,营造体育文化的氛围,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其坚毅的品格、团队协作精神和拼搏进取精神,从而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浙江大学的传统体育赛事有秋季运动会以及以“三好杯”冠名的各种体育赛事,包括篮球赛、足球赛、网球赛、羽毛球赛、健美操比赛等,每年都会吸引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大学生在参与和观看体育赛事中,会被热力四射、充满激情的体育文化所感染,集体荣誉感得到强化,从而真切领会“更高、更快、更强”的内涵。

大众文化重在普及和推广,应加大宣传的力度,为文化的展示和传递提供广阔的舞台,在宣传和展示中营造文化氛围,从而吸引大学生融入其中。如针对社团文化可以举办“社团文化节”、“社团开放日”等活动,让大学生近距离接触社团、了解社团,进而被社团文化所吸引而成为营造校园大文化的一份子。

(三)特有文化

特有文化是指学校、院系因历史原因、专业特色而形成的专有、排他的文化。这些文化因其独立性强、辨识性高,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易形成感官冲击与强化,使相关群体可以产生无比的骄傲感和自豪感,而其他群体会为建立特有文化与实体、思想的直接关联而完善自己的辨识系统。

如“西迁”、“毅行”就是浙江大学的特有文化;看到“化学工程节”、“生命科学节”、“经世济民”等相关内容的海报或横幅,就会马上想到化工系、生科院和经济学院。加强特有文化的挖掘、提炼和传承,并以其影响引导大学生,可以强化大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提升集体荣誉感,明确自身定位,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集体的期望相统一。

校史、院史教育

校史、院史凝聚了一所学校、一个院系的历史变迁和兴衰浮沉,以其内容对大学生加强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感怀过去,感恩现在,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更好地做到“知校、爱校、荣校”和“知院、爱院、荣院”。如“文军长征”是浙江大学建校以来的重大事件,“西迁精神”是浙江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继承弘扬“求是创新”精神,营造繁荣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来纪念“西迁”,如主题团日活动,校史专家、著名校友的专题讲座,师生朗诵会等。大学生会被浓郁的历史氛围所包围和吸引,开始关注和审视这段历史,引发思考,形成动力,为自己是一名“求是学子”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专业特色文化

高校中各院系结合专业特色、借助专业知识、传承专业历史,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文化。专业特色文化既有学术性,又有娱乐性,可以促进学生了解专业,锻炼专业技能,增进专业认同,培养专业自豪感。例如,浙江大学每年举行“学生科技文化节暨文化素质教育月活动”。活动围绕浙大特色、结合大学生特点、借助专业特性,旨在增强求是学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及实践能力,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营造浓郁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打造一批富有特色、饱含创意、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活动得到各基层院系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参与,各院系活动则经过一届届科技文化节的积累与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辨识度极高的特有文化,如“动科节”、“环境人文知识竞赛”、“电脑节”,等等。

特有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亮点。各高校、院系都有自己的特有文化元素,但因忽略日常整理,很多特有元素不能形成系统的文化,有些则因缺乏传承而就此消失。因此,应注重历史的整理与提炼,利用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掘和传承特有文化。尤其应注重以院系特有文化丰富校园文化,通过组织评比等方式引导院系保存和创建自己的文化。

八 榜样示范

榜样即典型、楷模,是指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榜样具有示范作用,它会吸引他人对其进行模仿,榜样具有激励作用,它会有力地推动人的成长。现代社会中,个性张扬、价值取向多元、信息获取通畅,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别人的行为方式,榜样的内容和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因此,高校在大学生的榜样示范上要做好认真筛选、正面引导和主动树立典型的工作,对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榜样要大力宣传,号召学习;而对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和事,不能只是一味地无视和回避,而应树立相对应的典型,破除掩饰,揭露本质。

(一)公立榜样

公立榜样是指自上而下树立,并让下级广泛学习或引导下级普遍认可从而规范自身言行的榜样,如中共中央关于向吴大观、钱学森、贝时璋同志学习的通知,浙江大学发起向大爱洒讲台的李立志老师、勇救落水儿童的朱少敏和侯国志同学学习的倡议等。这些榜样符合党和国家对公民的要求或者学校对师生的期望,在较高层面与当代主旋律或学校发展的要求相贴合,容易得到最广泛的认可,教育效果好,影响深远。

“青马”学员

团中央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期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2008年3月,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成立。每年学校选拔30~40名“青马”学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他们在学院中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等充实而丰富的培训,提高思想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工作能力。大力推进“青马”工程实施,确保“青马”学员的培训质量,宣传“青马”学院的培训成果,必将引导其他学生,以“青马”学员为榜样,加强业务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