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应用写作教程新编
13519000000082

第82章 新闻述评(2)

第三节 新闻述评的结构

新闻述评的标题之外,分开头、正文、结尾三个组成部分。

一、标题

新闻述评的标题一般比较质直,它不像消息和通讯的标题那么多样。消息的标题往往在质直的标题外,还常常配上说明性的肩题和脚题,光从标题就可看出几成内容,煞是热闹。

它也不像通讯标题那么灵活;通讯的标题一般配上脚题以说明文章的缘由、作者动机、文章的范围等。而新闻述评的标题,往往旗帜鲜明地直接标出文章的关键性的思想观点。上述例文的标题是《从楼堂馆所看基建热浪》,可见:第一,这个标题是对事不对人,说的是“楼堂馆所”;第二,楼堂馆所固然是“建设”,但应看到的是炙热灼人的“热浪”,让读者从中悟出褒贬。再看其中小标题,无不更鲜明地表示作者的态度:如“‘高、大、阔’:‘超前消费’思潮的产物”;如“生拉硬扯一个‘外’字:扩大规模的借口”;如“机关搞经营:无秩序经济的泡沫”等。

这些都极为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

新闻述评的标题一般应该具有这样质直和郑重。

二、开头

新闻述评的开头,一般是以各种方法提出文章讨论的问题或说出文章的结论。所谓“各种方法”,指的是并没有一定的方法,可以使用叙述,也可以使用议论;但应尽快推出文章的结论或问题。

三、正文

新闻述评的正文结构,基本上是按照议论文的框架来组织材料。

1.把问题分为几个平行的方面安排结构 例文《从楼堂馆所看基建热浪》就以这种方式把问题分为三个方面:(1)“‘高、大、阔’:‘超前消费’思潮产物”;(2)“生拉硬扯一个‘外’字:扩大规模的借口”;(3)“机关搞经营:无秩序经济的泡沫”。这样,就从思想根源、公开旗号和私心利欲三个方面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2.把问题分为几个发展的时段安排结构 如《金融风暴再袭欧洲,货币联盟更渺茫》(载《光明日报》1995年3月11日),就基本上以空间划分的方式把问题分为几个方面:(1)从1992年9月开始,“英镑和意大利里拉”出现问题;至1993年8月,“所有南欧货币”跟着出现了问题;而最近是“西班牙比塞塔和葡萄牙埃斯库多”(比塞塔和埃斯库多分别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货币名称),都遭受了金融风暴的打击,有的脱离欧洲货币体系,有的货币被迫贬值,财政赤字增加。(2)法国经济结构较为健康,但财政赤字同样比北欧国家为高,在这次金融风暴中,法郎也被迫贬值。(3)以上就把南欧各国的情况描述得很糟糕,印证了在德国“超级马克”的压力下欧洲货币联盟进展渺茫的事实。

一般地说,新闻述评正文结构很少按照时间组织材料的;这是因为述评不是纯粹记述事物的发展线索,而是重在评述事物的内在逻辑性。

四、新闻述评的结尾

与通讯、评论的结尾并无二致,基本上是采取“首尾圆合”的方式。开头如提出问题,结尾则集中回答问题;开头推出结论,结尾则加以呼应。如问题和结论在正文中已经做出回答和呼应,则或者提出希望,或者前瞻未来等。

第四节 新闻述评的写作要领

一、注意高屋建瓴的综合分析

新闻述评要求作者站得高、看得远,从全局出发对某个(些)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变迁事实作宏观的分析,把微观和宏观联系起来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新闻述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为读者指明方向。

比如当前我国对国民经济建设实行综合治理,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压缩基本建设的规模,尤其是楼堂馆所的基建规模。这个问题原则上好理解,但实际问题难对付。从《从楼堂馆所看基建热浪》一文看还是可以把握的,作者掌握了具有相当广度和一定深度的材料,对首都北京城内的基建热浪(有二三百个楼堂馆所工地)的种种表现作了归纳、综合和分析,根据述评的要求作出了概括的叙述和恰当的评论。全文列举了近30个实例,点面结合,把概括叙述和具体事例结合起来,并依托典型加以引申分析,使评有依据,述有深度。

二、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叙述和评论水乳交融

新闻述评要求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紧密结合,叙述和评论水乳交融。这就要求作者在掌握了大量材料以后深入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用夹叙夹议,以叙为主,以议论为目的的方式表达清楚。新闻述评比消息报道要求更高。在写作中要边述边评,虚实结合,不能只述不评,或只评不述,或述评脱节;要以提炼出来的观点统帅材料,又要从具体材料的叙述中对事物进行层层剖析,把道理步步阐明。

如《从楼堂馆所看基建热浪》一文中对当前基本建设出现的“高、大、阔”倾向,其中对“高”是这样述评的:“‘高’者,楼层愈来愈高也。在城市建设中,为节省土地而发展高层建筑,是极其自然的。但那种脱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盲目攀比、追求层高,却不能不说是个问题。”然后述评列举出“文学会堂”、双榆树的一个“大酒店”、“四川大厦”和亮马桥畔的“大厦”,它们的层次分别为14层、21层、30层、50层。这里有观点,有实例,虚实结合自然,叙议运用自如,事实一清二楚,道理不言自明。

三、讲究逻辑,以理服人

新闻述评不按事实的重要次序依倒金字塔式安排结构;也不讲究以导语的运用、悬念的设置来吸引读者。新闻述评讲究的是严密的逻辑。作者往往根据对所掌握的有关的新闻事实的认识和分析来启发、引导读者;或者通过对事物几个侧面的叙述和评论来表明中心论点。这里既不可堆砌事例,漫无中心,也不能空头说教,虚张声势,而应叙事出理,顺理成章,以不可辩驳的确凿事实和无懈可击的逻辑力量来说服读者。

【例文12】

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

本报评论员

在我们国家的政治大舞台上,“文化大革命”这出闹剧已经落幕多年了。但是在生活的一些旮旮旯旯里,少数人有时还要掀起一点“文革”的余波微澜。

十多年前,杭州大学地理系曾搞过侮辱人格的“活人展览”。七位老教师被打扮成“地主”、“资产阶级太太”、“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保护人”,受辱于大庭广众之前。这种践踏斯文、戏弄正义的政治恶作剧,令人发指。尤其不能容忍的是,当年进驻杭州大学地理系,参与策划这一事件的个别人,至今仍然认为这种摧残知识分子的做法是正确的,是“严格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做耐心过细的思想工作,以政策开道,严禁逼供信,启发帮助他们讲清自己的问题”的。

这散发着“文革”霉味的语言,不正反映出“文革”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并没有推倒吗?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这个结论,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认识。对“文革”就是要彻底否定。不彻底否定“文革”的那一套“理论”、做法,就不可能有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可能有政治上安定团结、经济上欣欣向荣的新局面。这是人所共知的。

但是,在这次整党中,一接触到“文革”中的某些问题,有人就“剪不断,理还乱”了。他们拐弯抹角,千方百计,肯定当时的所作所为,甚至为搞“活人展览”以及比这更丑的恶行辩护。尽管作这种“表演”的只是极少数人,仍然值得引起我们的严重注意。

粉碎“四人帮”以后,对参与搞“活人展览”之类恶行的人,除了打砸抢分子外,一般都未予查处(有些地方打砸抢分子也未查处)。这是考虑到“文革”的历史背景,不过多地去追究个人责任,也是为了给这些犯错误的人一个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时间。如果他们至今仍然坚持错误,有的甚至身居要职,被当作“接班人”加以培养,人们就有理由责问,这还有什么是非呢?这样的人究竟会是谁家的“接班人”?

这次整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列为必读文件的。认真阅读这个文件,对每个党员都是必要的。尤其是那些在“文革”中犯有严重错误,至今尚无正确认识的同志,更要认真学习,严肃地对照检查,这一课必须补,来不得半点含糊。

(《人民日报》1984年4月23日)

这是一篇《人民日报》以“本报评论员”的名义发表的短评。述评用理直气壮的话:《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为题,对一些人的极端错误思想进行了批驳。文章特别点出杭州大学(现已与浙江大学合并)一些人在“文革”中搞“活人展览”等一些践踏斯文、戏弄正义的恶行令人发指;并指出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的结论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认识;并进一步指出,不彻底否定“文革”的那一套理论、做法,就不可能有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可能有政治上安定团结和经济上欣欣向荣的新局面。这篇述评虽短,但这个意见直到今天仍然是正确的。而坚持这个观点,首先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