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3518100000001

第1章 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理论(1)

国际关系扑朔迷离,错综复杂,要进入世界政治与经济这个学科的大门,把握国际关系的本质,认清其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必由之路就是熟悉国际关系的历史经验,掌握有关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是资本主义列强争霸和扩张的历史,也是国际社会的秩序和准则逐步形成、国家行为得以规范的历史。西方国家的学者从西方立场和角度力图探究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主张,推动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学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借鉴和吸收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有益成分,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本质,进一步把握其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

国际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国与国之间发生关系而产生的。

古代中国、希腊、罗马、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中世纪的欧洲都有各具特点的区域性的国际关系,这些属于早期国际关系。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商业关系不发达,各国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再加上交通和通讯手段十分落后,使得早期的国际关系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交往发生的偶然性,交往范围的区域局限性,交往内容和途径的有限性,以及交往规则的幼稚性。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产生于17世纪的欧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交通和通讯的改善,国际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广,国际关系日趋密切,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和复杂,交往的规则也越来越丰富和完善。这一切促成了现代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近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是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开始的。1618-1648年,由于欧洲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宗教矛盾、德意志内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各诸侯邦之间的矛盾、诸邻国争夺地区霸权的矛盾,以及封建王朝同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导致了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后人称之为“三十年战争”。1644年,参战各方为结束战争举行了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持续30年的战争宣告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其条约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它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其次,它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极大地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邦享有独立主权,从而在欧洲出现了一批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这为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缔约国在实践中接受了一些国际关系准则,如领土主权、主权平等等原则,这是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又一标志;第四,它还创立了条约必须得到遵守、对违约国可实施集体制裁的案例,这成为维护国际关系体系稳定的方式或手段。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后,形成了一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体系既包含了由法国、英国、瑞典、西班牙、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等列强组成的多极格局,又蕴涵了规范各国行为的国际条约、规则和原则,尽管这些国际关系的秩序与原则只适用于所谓的“基督教文明国家”。从此,欧洲国际关系的发展沿着两条轴线展开。其一是欧洲列强之间围绕着欧洲的霸权的争斗和在其他地区的殖民扩张,其二是“文明国家”之间国际关系原则、行为规范和协调机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二、维也纳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结束之后的100多年中,欧洲各国的战争连绵不断,混战不休。18世纪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以及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逐渐成为头号海上强国,在世界各地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最终建成了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法国经过多年征战,势力越来越大,渴望成为整个欧洲大陆的霸主。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借助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东风,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推翻了许多封建王朝,征服了欧洲的许多国家。法国在欧洲大陆的称霸,破坏了欧洲大陆的均势,对英国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英国从1793年至1815年先后组织了7次反法同盟,联合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等国,最终打败了拿破仑帝国,恢复了欧洲的均势。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维也纳会议是国际关系史上的又一次重要国际会议。

1815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了国际会议,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派代表参加。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消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恢复旧的欧洲封建秩序,重新构建欧洲的国际关系体系。英、俄、普、奥四国操纵了会议。英国作为反法同盟的盟主,其与会的目的就是要维持和巩固英国的海上霸权,建立欧洲大陆的均势,不允许任何一个国家称霸欧洲大陆,使得英国能一心一意进行海外殖民扩张。俄、奥、普都想借机扩张其疆域和势力。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成为会议的中心人物,他四处周旋,纵横捭阖,扶弱抑强,精心编织了一个欧洲大陆的均势体系。

维也纳会议与会国最终签订了《维也纳会议最终议定书》,以条约形式恢复了在拿破仑战争中被推翻的许多国家的封建旧秩序,确立了以英、俄、普、奥(后来加上法国)主宰欧洲事务的新格局。为维持欧洲大国的力量均衡,防止一国独霸,维也纳会议还调整了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各国的疆域,使欧洲大国管辖的领土面积大致相等,为欧洲大国之间的关系创造了力量的平衡。战胜国四方为了防止法国重建霸权,通过增加法国周边国家的力量以堵住其向外扩张的通道。维也纳会议形成的英、法、奥、普、俄五强并立、相互制约的维也纳体系,开创了欧洲历史上长达65年的和平局面,赢得了后世西方学者的高度评价。在维也纳会议期间,还签订了一些对后来国际关系发展具有影响的条约:如《各国关于禁止贩卖黑奴的宣言》、国际河流航行的开放制度、《外交代表等级条例》。

维也纳会议后,为了维护该体系的正常运转,镇压欧洲大陆不断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维护欧洲封建君主秩序,1815年9月,俄国沙皇、奥地利皇帝及普鲁士国王签订了《神圣同盟条约》。1815年11月,英、俄、奥、普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旨在防止法国的再度扩张,加强四国之间的磋商与协调。这些同盟条约构成了所谓“欧洲协调”机制,它是欧洲大国为维护欧洲的均势、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而进行的经常性的协调机制,开创了多边外交的先河。这一协调机制存在了将近一百年,前后举行过30多次国际性的协调会议,对于维护欧洲的力量均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欧洲协调”的内容是反动的,但这种大国协调机制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开创了和平时期尝试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新方式、新机制,后来的联合国安理会的运作机制就明显带有“欧洲协调”的痕迹。

维也纳体系维持了欧洲相当长的和平时期,但随着欧洲列强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多极均衡格局最终还是被破坏,从而引发了新的更大规模的战争。1861年,分裂的意大利最终实现了统一,1866年日益强大的普鲁士打败了奥地利,1870年,普鲁士打败了法国,统一了德意志诸邦,建立了德意志帝国。一个强大的德国在欧洲中部崛起,极大改变了欧洲的力量格局。作为后起的大国,德国不断寻求扩张,成为新的欧洲大战的策源地。1882年旨在对付法俄两国的德奥意三国同盟在维也纳成立,1892年,法俄两国订立军事条约,以对抗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英国与德国在争夺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使其于1904年、1907年分别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协约,意味着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两大军事集团的成立,这宣告了维也纳体系下英、法、普、奥、俄5国均势格局的终结。

为了防止可能到来的欧洲战争,在沙皇俄国的提议下,1899年5月-7月,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和平会议在荷兰海牙召开,美、英、俄、法、德、日、中等26个国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发表了《1899年国际和平会议最后文件》,并签署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陆战法规习惯公约》和《日内瓦公约原则推行于海战公约》,通过了限制军事行动手段的三项声明,具体规定了以斡旋和调停、调查、国际仲裁以及成立常驻设仲裁法院等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1907年6月-10月,第一次会议的与会国和中南美洲国家共44国在海牙举行了第二次国际和平会议,会议通过了十项新公约和一项宣言,这次会议编纂的有关限制作战手段和方法的战争法规在国际法上具有重要意义。两次海牙会议是第一次在和平的环境下召开的重大外交会议,它在地域上超出了欧洲范围,欧亚美三大洲均有国家参加,具有世界性特色,它在会议上确立了大小国家平等的原则,树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程序。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海牙会议并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但它对于后来的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世纪70年代后,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世界列强的实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与德国在经济实力先后赶上和超过了英国与法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积极在世界各地进行殖民扩张,并把世界基本瓜分完毕。后来居上的德国拥有强大的实力,但与英法相比其殖民地却非常有限,它对这种不对称性十分不满,强烈要求按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法当然不甘示弱。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愈演愈烈,在欧洲逐渐形成了德奥和英法俄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最终演变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奥匈帝国皇太子在萨拉热窝被刺成为这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此后两大同盟国与协约国先后相互宣战,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在1917年4月向德国宣战。1917年11月,帝国主义的薄弱一环俄国发生了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列宁宣布苏维埃俄国退出这场肮脏的帝国主义战争,并呼吁交战国立即停战,签订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从此,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构成了20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较量对于国际关系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18年11月,德国在军事失败和国内革命的双重打击下,宣告投降,一战结束。

1919年1月,战胜国为了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胜利成果以及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在法国巴黎召开国际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莱孟梭成为巴黎和会的操纵者。经过长达5个多月的钩心斗角,列强最终相互妥协,于1919年6月在凡尔赛宫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条约以及之后战胜国与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对德国及其仆从国实行了严酷的掠夺和制裁。德国的1/8领土被割占,其海外殖民地被西方列强瓜分,其军备受到严格的限制,它还将支付协约国高达1320亿金马克的巨额战争赔款。

奥匈帝国瓦解,其统治下的弱小民族赢得独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宣告瓦解,其属下的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国均成为英法的委任统治国或保护国。

在巴黎和会上还有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建立国际联盟。还在战争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就提出了建立一个旨在防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的倡议。为此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之前和期间多次向英、法等国游说,兜售他的世界和平方案,强调建立国际联盟对于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经过美、英、法等国的反复讨论协商,巴黎和会于1919年1月通过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决议,并把国际联盟的建立“作为总的和平条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年4月会议一致通过《国际联盟盟约》。国际联盟于1920年宣告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并实现国际和平与安全,其基本职能是:一是维护国际和平,包括限制军备、保障成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二是促进国际合作,包括开展国际公益事业及专门机构的管理等。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其首倡者美国由于其国会拒绝批准国际联盟盟约而没有加入。

国际联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的国际政治组织,是国际社会企图运用集体安全保障来克服无政府状态的缺陷所作的重大尝试。但是面对资本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欲望,国联根本缺乏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当时的大国美国与苏联都没有参加,因此国联根本无法起到威尔逊想象的那种作用,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国联的破产。

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国际联盟盟约》及其后签订的各项和约,构成了一战后列强在欧洲、西亚、非洲建立起来的新秩序,即凡尔赛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