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杭州研究:2009年优秀论文
13517800000010

第10章 杭州60年发展中克难攻坚的实践与启示(5)

1.外贸出口形势严峻。亚洲金融危机对杭州外贸出口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

(1)外贸出口减少,特别是对东南亚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锐减。1998年1—6月,杭州市外贸企业(不含三资企业)对东盟国家的出口额942万美元,同比下降61.07%;对我国香港地区出口3979万美元,同比下降9.65%;对韩国出口281万美元,同比下降11.91%;对日本出口5728万美元,虽然增长了23.02%,但增幅明显下降,6月份单月订单比5月份下降了17%。一些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出口目的地的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2)企业出口效益下降,甚至出现亏损。亚洲金融风暴,造成周边国家货币贬值,而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迫使杭州市外贸企业为保住市场和客户而牺牲自身利益,从而造成外贸企业的贸易条件恶化,竞争压力增加,出口效益大幅下降。如杭州五机化进出口公司出口到欧洲的纺织品普遍降价5%左右,化工产品降价30%,出口到美国的机械产品降价9%~15%。(3)企业正常收汇比较困难,外汇风险加大。由于东南亚及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普遍贬值,进口产品遭到冷遇,各中间商损失惨重,产品难以脱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间商纷纷破产,企业出口的正常收汇发生困难。

2.招商引资困难加大。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杭州利用外资受到影响,可以看出,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年,杭州引进外资项目、协议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是174个、2.79亿美元和4.12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了21.3%、60.7%和23.3%。通过出口优惠政策和加大工作力度,1998年,利用外资项目和协议利用外资总额大幅回升,但实际利用外资同比还是下降了6.8%。

3.国外(境外)游客减少。我国港澳台地区和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的观光客是杭州市旅游业的主要境外客源。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或回落,失业率明显上升,出游人数大为减少,来杭旅游的境外游客五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1998年1—6月,全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21.53万人次,同比下降5.45%;海外旅游者平均在杭逗留天数2.08天,同比减少0.27天;旅游外汇收入8103万美元,同比下降16.3%。来杭客源下降幅度最大的有:印尼下降86.65%,韩国下降77.71%,泰国下降59.87%,菲律宾下降55.71%,新加坡下降13.46%,台胞下降7.40%,华侨下降16.41%。

(二)杭州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对策

面对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风暴,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扎实工作,积极应对,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1.加大投入,拉动内需。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减弱。为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中央及时调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作出了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精神,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1997年第四季度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开始增长,1998年第二季度开始快速增长。1998年6月到1999年上半年每月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率都在150%以上,最高达到172.7%,考虑到对比基数关系,基本建设投资的高增长率一直持续到1999年底。1996—1999年四年的基本建设投资额分别是68.88亿元、90.66亿元、125.5亿元和154.5亿元,环比分别增长31.60%、82.20%和124.3%。

2.千方百计,稳定出口。

(1)召开会议、分析形势、统一思想。1998年新年伊始,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一个全市性的会议就是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形势,使杭州市各部门达成全力支持外贸出口的共识,激发了广大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年中,市政府又召开全市外贸出口工作座谈会和全市20家出口大户座谈会,市四套班子领导和市县各部门主要领导都参加了会议,同时邀请与外贸出口有关的海关、外管、退税等部门的领导参加,以现场办公的形式,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共渡难关。

(2)贯彻和出台优惠鼓励政策,提高外贸市场竞争力。在国家调整和提高出口退税政策的基础上,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发展外贸出口若干规定的通知》及配套政策,对加快外贸企业改组、出口技改项目贴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生产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和提高出口退税等方面,出台了全方位、更优惠、更方便企业的政策措施。这些优惠政策和措施对出口企业渡过困难时期,扩大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

(3)实施大经贸战略,增强外贸出口抗御困难的能力。在继续鼓励专业外贸公司扩大出口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生产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并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外贸人员进行外贸业务知识和外贸操作程序的培训,使企业尽快从外贸供货型向自营出口型转变,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4)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与巩固传统市场相结合,使外贸出口的缺额得到互补。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东南亚传统市场的出口受到较大影响,1998年下半年俄罗斯经济危机爆发,对俄罗斯的出口受阻。面对危机,杭州及时调整外贸出口战略,一方面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南美、非洲及东欧(除俄罗斯外)市场;另一方面努力稳定和巩固传统市场,加强对主体市场的深度开发,通过增加对主体市场的出口来弥补东南亚市场的缺口。

(5)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鼓励外贸出口方式多元化,弥补一般贸易出口缺额。通过举办全市性的加工贸易培训班和帮助企业解决在加工贸易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全市加工贸易出口的大幅增长。

(6)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多。

通过上述措施,在经济危机严峻的形势下,1998年杭州外贸出口仍然保持了16.75%的增长速度。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同期杭州市外贸自营出口比全市GDP增长11.2%高出5.55个百分点。同时,外贸出口的不断扩大,还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企业与国际市场直接接触,还促进了企业观念和经营机制的转变。

3.创新方法,引进外资。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杭州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利用外资的措施。

(1)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若干规定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的决定》和《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受理的若干实施意见》等政策。在继续以更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投资的软环境建设,提高政府服务外商投资项目办事效率和质量,完善外商投资的法制环境和生态环境,规范三资企业收费,及时协调解决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诉。这些政策加大了外商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营造了一种招好商、招大商和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也构成了应对危机、利用外资的重要基础。

(2)根据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了招商引资的重点、方向。

(3)拓展思路,建立招商引资新网络。积极开拓招商引资渠道,配备设备,建立队伍,专门从事网络联系工作,与世界发达国家主要从事投资贸易咨询机构建立信息交流关系,形成较为完备的招商、投资、贸易网络。充分发挥在杭外商投资企业的中介作用,“以外引外”。

(4)拓展利用“外资”新领域。在高度重视引进境外外资的同时,出台《关于鼓励外地企业来杭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通过准许户粮关系入杭、税收优惠、提高政治待遇等优惠政策,吸引符合《杭州产业发展导向目录》的国内大企业、大集团总部迁杭,或在杭兴办企业、兼并收购本市企业。

通过上述措施,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1998年,杭州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16个,总投资9.82亿美元,协议外资5.14亿美元,分别增长24.10%、89.9%和84.2%;实际利用外资3.84亿美元,接近上年水平。利用外资实现恢复性增长,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欧、美投资增多,首次登台唱主角。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32个,同比增长13个,协议外资占当年批准数的71%。

4.拓展市场,稳定客源。

(1)杭州市委、市政府首次在1998年召开全市性的商贸旅游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不但明确提出“必须把旅游业作为杭州市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而且提出了实施“大杭州、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战略,并就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旅游企业改革、拓展旅游市场、加快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及加强旅游市场管理等方面,提出政策措施。同时,市政府印发了《杭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1998—2010年)》,颁布了《杭州市旅游业管理办法》,使旅游发展和管理有法可依。

(2)按照“以国际市场为方向,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促销手段,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按照继续巩固和发展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主要客源市场,重视和拓展港台市场,努力开拓欧美、澳大利亚市场的发展战略。

(3)大力推动节庆促销。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杭州每年都安排主题旅游年活动,如“97中国旅游年·相逢在杭州”、“98华夏城乡游——最忆是杭州”、“99生态环境游·美哉杭州”,并以此为主题组织系列节庆活动,吸引游客。

(4)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延伸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质量。为吸引客源,杭州每年都推出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形成“行、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经营联合体。同时,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管理,优化旅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