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传染病护理
13517700000009

第9章 病毒性肝炎病区患者的护理(3)

(三)易感人群

凡抗‐HBs阴性者易感染HBV,HBV的高危人群包括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家属、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如血友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等。

(四)流行特征

乙型肝炎高度、中度、低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分别为8%~20%、2%~7%和0.2%~0.5%。由于积极开展乙肝疫苗接种等预防工作,我国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已经下降至7.18%(2008年中国卫生部网站资料)。乙型肝炎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以散发为主,有家族聚集现象,与母婴传播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有关,男性高于女性,婴幼儿感染多见。

四、临床特征

按病原将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按临床表现将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潜伏期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 d。丁型肝炎4~20周。

(一)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分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

1.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经过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主要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曾称为谷丙转氨酶GPT)升高,本期持续1~21 d,平均5~7 d。

(2)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但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可出现梗阻性黄疸表现,如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肝大,质软,有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本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症状体征逐渐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仅少数有发热。少数患者以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类似感冒。急性乙型肝炎患者20%~30%有皮疹、关节痛等血清病样表现。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无黄疸型发病率远高于黄疸型。无黄疸型起病较缓慢,症状较轻,占急性肝炎的2/3以上,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急性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一般较轻,多无明显症状或症状很轻。

(二)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常见于乙型肝炎,也可见于丙、丁型肝炎。凡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为慢性肝炎。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三度。

1.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曾称为谷草转氨酶GO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A)≤32 g/L,血清总胆红素>正常上限5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60%~40%,胆碱酯酶(CHE)<2500 U/L,上述四项中有一项者,可诊断为重度慢性肝炎。临床可根据肝功能检查来判断慢性肝炎的程度。

(三)重型肝炎

约占全部肝炎中的0.2%~0.5%,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病死率高。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甲型、丙型少见。

1.主要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中毒症状十分严重,如极度乏力,呕吐不止、严重厌食、腹胀等。

(2)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或每天上升≥171μmol/L,出现胆酶分离。

(3)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

(4)出血。患者有出血倾向(出血点或淤斑)或发生出血(如消化道出血),PTA≤40%。

(5)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肝性脑病Ⅱ度以上,出现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体检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

(6)明显的腹水、中毒性鼓肠、肝臭、血氨升高。

(7)出现功能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甚至无尿,血尿素氮升高等。

2.重型肝炎分型。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上述重型肝炎主要临床表现。本型病死率高。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指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后出现上述重型肝炎主要临床表现。亚急性重型肝炎晚期可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脑水肿,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低钠、低钾、低镁、碱中毒等),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低血糖,低胆固醇,低胆碱酯酶。一旦出现肝肾综合征,预后极差。本型病程较长,常超过3周至数月,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3)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常有慢性肝炎、慢性HBV携带史、肝硬化病史或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生化检测改变(如A/G比值下降或倒置)等发病基础。

(四)淤胆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其主要表现有:黄疸较深,持续3周以上,甚至更长;有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大;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PTA>60%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或GGT)、碱性磷酸酶(ALP或AKP)等升高,ALT初期升高,中后,期可正常。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上述表现者,为慢性淤胆型肝炎,其发生率较急性者多,预后较差。(五)肝炎肝硬化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活动性与静止性两型。活动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ALT升高,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明显,黄疸,白蛋白下降,伴有腹壁、食道静脉曲张,腹水,肝缩小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门静脉、脾静脉增宽等门脉高压症表现;静止性肝硬化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可有上述体征。乙肝病毒感染后,如果肝功能不稳定,病毒复制,病情反复则易向肝炎肝硬化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五、辅助检查

(一)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测定。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目前临床上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急性肝炎时ALT明显升高,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LT轻度或中度升高或反复异常,重型肝炎患者可出现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酶、胆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

(2)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在肝病时血清AST升高,意义稍次于ALT。

(3)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肝炎和肝癌患者γGT可显著升高,梗阻型黄疸时更明显。

(4)碱性磷酸酶(ALP或AKP)。当肝内或肝外胆汁排泄受阻时,血清ALP升高。

(5)胆碱酯酶(CHE)。肝炎发生肝细胞损伤时减低,其值愈低,提示肝细胞损伤愈重。

(6)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肝病时可显著升高。

2.血清蛋白。在急性肝炎时,血清蛋白质可正常。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重型肝炎时出现白蛋白下降,白/球(A/G)比例下降甚至倒置,γ球蛋白升高。

3.胆红素。一般情况下,肝损程度与胆红素含量呈正相关。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升高,活动性肝硬化时亦可升高且消退缓慢,重型肝炎常超过171μmol/L。

4.其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高低与肝损程度成反比。重型肝炎,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升高。肝炎活动或肝细胞修复时,甲胎蛋白(AFP)可升高,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如果AFP升高,提示有肝细胞再生,对判断预后有帮助。由于AFP含量是早期诊断肝细胞癌的常规方法,对于AFP升高患者应动态观察。

(二)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常用ELISA法或放射免疫法(RIA)检测。

1.HBsAg与抗HBs。只要HBsAg阳性就可诊断HBV感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

2.HBeAg与抗HBe。HBeAg的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的传染性。抗HBe阳性表示HBV感染时间较久,病毒复制减弱和传染性减低,但也有可能HBV DNA与宿主DNA整合,并长期潜伏于体内的一种现象。

3.抗HBc。抗HBcIgM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持续时间差异较大,多数在6个月内消失。高滴度的抗HBcIgM对诊断急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有帮助。高滴度的抗HBcIgG表示现症感染,低滴度的抗HBcIgG提示过去感染。单一抗HBcIgG阳性者可以是过去感染,亦可以是低水平感染。

4.HBV的分子生物学标记。HBV DNA和HBV DNAP是HBV的分子生物学标记,阳性均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的直接标志。HBV DNA检测方法包括定性的分子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也可用定量方法进行检测。阳性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分子杂交敏感性较低,PCR技术灵敏,但易因实验污染出现假阳性。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是HBV DNA定量检测,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

(三)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1.抗HCV。抗HCVIgM阳性提示现症HCV感染,抗HCVIgG阳性提示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目前国内多用酶免疫试验(EIA)检测抗HCVIgG,抗HCVIgG低滴度提示病毒处于静止状态,高滴度提示病毒复制活跃。

2.HCV RNA。HCV RNA是HCV的分子生物学标记,常采用套式(nested)PCR定性或荧光定量法等手段检测HCV RNA。HCV RNA阳性是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直接标志。定量测定有助于了解病毒复制程度、抗病毒治疗的选择及疗效评估等。

(四)肝组织学检查

通过肝组织活检,做病理检查可以确定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肝组织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度(G)、纤维化程度(S)及评估疗效的金标准。

(五)影像学检查

B型超声、CT、MRI等均有助于观察肝脏大小、肝脏表面变化、质地变化、腹水等,特别是B型超声波,由于其价格实惠,被广泛采用。

(六)其他检查

尿常规检查中的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时以尿胆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

一、HBV基因组

HBV基因组又称HBV DNA,由不完全的环状双链DNA组成,长的为负链,短的为正链。HBV基因组中4个开放读码框架(S区,C区,P区和X区)均位于负链。

1.S区。分前S1、前S2及S三个区,分别编码前S1蛋白(preS1)、前S2蛋白(preS2)及HBsAg。S区变异可出现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或HBsAg阴性乙型肝炎或HBeAg阴性/抗HBe阳性乙型肝炎或抗HBs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等。PreS1在感染早期紧接着HBsAg而出现于血液中,PreS1阳性是HBV存在和复制的标志。抗PreS1被认为是一种保护性抗体。PreS2也可作为判断HBV复制的一项指标。抗PreS2在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早期出现,并发挥其保护性抗体作用,抗PreS2亦可作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观察指标。

2.C区。分前C基因和C基因,分别编码HBeAg和HBcAg。前C基因1896位核苷酸是最常发生变异的位点之一,变异后导致蛋白表达终止,不能产生HBeAg,形成HBeAg阴性的前C区变异株,血清检查时HBeAg阴性,此时并不能说明HBV复制减少或消失,有可能发生重型肝炎。

3.P区。编码一个大分子碱性多肽,参与HBV的复制。

4.X基因。编码X蛋白,即HBxAg。HBxAg具有反式激活作用,可激活HBV本身的、其他病毒的或细胞的多种调控基因,促进HBV或其他病毒(如艾滋病毒)的复制。

HBV基因组变异除了影响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外,可能与疫苗接种失败、肝炎慢性化、重型肝炎和肝细胞癌(HCC)的发生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