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传染病护理
13517700000017

第17章 特殊传染病区患者的护理(6)

艾滋病(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所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简称,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

一、病因

目前已知HIV有HIV1和HIV2两个型,均为单链RNA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HIV1可分为11个亚型即A、B、C、D、E、F、G、H、I、J和O亚型。我国云南分离的HIV为B、C和E型。HIV2毒力较弱,临床上潜伏期较长,进展为AIDS所需时间亦较久。病毒对热敏感,56℃30 min能灭活,25%以上浓度的酒精、0.2%次氯酸钠及漂白粉能灭活病毒,但对0.1%福尔马林、紫外线和γ射线不敏感。

HIV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90~140 nm,外层为类脂包膜,表面有锯齿样突起,内有圆柱状核心,由RNA逆转录酶、DNA多聚酶和结构蛋白等组成。病毒的包膜是糖蛋白gp120及gp4l。gp120为外膜蛋白,gp41为透膜蛋白,起协助HIV进入宿主细胞的作用。结构蛋白包括p24核心蛋白和p18基质蛋白。HIV既有嗜淋巴细胞性又有嗜神经性,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也能感染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骨髓干细胞等。HIV侵入人体后虽然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中和抗体很少,且作用极弱。在血清中同时有抗体和病毒存在的情况下,此血清仍有传染性。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

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CD4+T细胞在HIV直接和间接作用下,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破坏,导致细胞免疫缺陷。由于其他免疫细胞均不同程度受损,因而促使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其主要病理变化在淋巴结和胸腺等免疫器官。淋巴结病变,一类为反应性病变包括滤泡增殖性淋巴结肿等;另一类为肿瘤性病变,如卡波济肉瘤和其他淋巴瘤。胸腺可有萎缩性、退行性或炎性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包括神经胶质细胞的灶性坏死,血管周围炎性浸润和脱髓鞘改变等。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AIDS患者和无症状HIV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精子、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其他体液,如唾液、眼泪和乳汁亦含病毒,均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染。该途径是本病主要传播途径。过去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以男性同性恋传播为主,而非洲则以异性性接触传播为主。目前,在欧洲、美洲、亚洲及非洲的妓女中HIV阳性率超过40%嫖客阳性率达30%左右,异性乱交者中HIV感染者日益增多,男女发病率接近1∶1。我国,2007年新发现5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44.7%,男男性传播占12.2%。异性传播已逐渐取代同性恋,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

2.血液传染。药瘾者共用针头,血友病患者应用第Ⅷ因子和输注含HIV的血和血制品,均可传染。医院消毒隔离措施不严,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造成医源性传播;医护人员意外地被HIV污染针头或其他物品损伤等可造成传播。在我国HIV感染者中,静脉注射毒品仍为重要的传播途径。我国2007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例中,注射吸毒传播占42%。

3.母婴传播。母婴传播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三种途径传播。感染本病的孕妇可在妊娠期间通过胎盘将HIV传播给胎儿。在分娩期,由于胎盘血及阴道分泌物均含有病毒,可使新生儿受染。约1/3的儿童是在出生后通过母乳喂养被感染。据报道HIV1母婴传播为30%~50%,而HIV2的母婴传播感染率较低,不到10%。我国2007年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女性占29.5%;艾滋病患者中,女性占35.3%。女性感染率的增加将使母婴传播几率增高。我国2007年新发现5万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母婴传播占1.1%。

4.其他途径。其他途径还包括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进行移植、人工授精等。此外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污染有可能受传染,但感染率为1%以下。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以及共用厕所、浴室、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

(三)易感人群

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为高危人群。发病年龄主要是50岁以下青壮年。

(四)流行特征

1981年美国报告了首例艾滋病,我国1985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目前已有150个以上国家出现本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仍是流行最严重的地区。根据联合国艾滋病控制规划署(UN 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发布的《2009年艾滋病流行报告》,全球大约已有60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250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2008年,全球大约有334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70万新发感染者,200万人死于艾滋病。截至2009年10月31日,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31987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02323例,报告死亡病例49845例。相关评估结果显示,到2009年底,估计中国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达74万人。目前,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具有艾滋病疫情地区分布差异大、艾滋病流行危险因素广泛存在等特点。另外,感染者的流动、大量人口流动和性病疫情的上升等是造成艾滋病蔓延的重要因素。

四、临床特征

潜伏期短者数月,长者可达10余年,平均9年左右。一般认为2~10年可以发展为艾滋病。我国1995年制定的《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0—1995),将艾滋病的全过程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一)急性期(A期)

HIV感染后2~6周,可以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厌食、恶心、肌痛、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现荨麻疹或斑丘疹。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血液检测可出现CD4+T细胞减少,CD4/CD8的比例倒置。血液中可检出HIV RNA及p24抗原。在感染数周后HIV抗体阳性,此期症状持续3~14 d后可自然消失。

(二)无症状期(B期)

此期没有任何症状,但有传染性,而血清中能检出HIV抗体,CD4+T细胞减少持续下降,可持续2~10年或更长。

(三)艾滋病期(C期)

出现HIV相关症状、发生多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CD4+T细胞明显减少。

1.HIV相关症状。如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持续不规则低热、慢性腹泻、精神神经症状、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特点是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全身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直径在1cm以上,质地柔韧,无压痛,无粘连能自由活动,一般持续肿大3个月以上。活检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