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和学生的故事: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育人工作手札(一)
13517200000041

第41章 走进学生的心灵

俞佳根

他是我第一届的学生,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举行的班会上;第一次记住他,是他与众不同的回答;第一次关怀他,是看透他桀骜的眼睛里渴望被在乎的神情。

那是一次班会,我问我的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经历了高考的洗礼,来到向往已久的大学殿堂学习,大家最想感激的人是谁?我想一般答案无非就是家长、老师或者是同学等对自己有帮助的人,而他的答案让我有点吃惊:来到大学,他恨的是自己的父亲。出于工作的敏感性,我隐约觉得这个学生在某个方面肯定有点不寻常。事后通过走访学生寝室,了解有关情况后证实了我的这一猜测。通过走访调查,我了解到他自2001年进入商学院学习以来,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旷课,曾一度有退学的想法。在校期间经常抽烟,有三年吸烟史,偶尔还有酗酒的现象发生。

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在第一时间找到他谈话。通过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深入交谈,我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他来自嘉兴桐乡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父亲是做纺织品生意的,收入颇高。母亲则是典型的家庭主妇,自从生下孩子后就辞职在家,一心一意照顾家庭。父母对孩子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因此从小就对他严格要求。而其父生意较忙,应酬较多,平时很少在家,对孩子也是疏于管理,其母也是缺少对孩子教育的相关理念,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与孩子沟通,由于不注意方式和方法,母子二人总是矛盾不断。特别是在青春期,由于没有采取很有效的方式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及时疏导孩子的内心问题,使得孩子产生了叛逆思想。在高中时期更是有结交社会上不良分子,偶尔有打架赌博、夜不归宿等现象。

在谈话中,我注意到他说话时而情绪激动,时而消沉,在言语中不时地透露出对父母的抱怨,甚至可以说是愤恨。特别是对于他的父亲,颇有意见。但与他将近一个半小时的谈话后,我也觉得该生在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和理解,他的骨子里还是有积极进取的一面。在注意到这点后,我首先叮嘱班委要时刻关注他,另外特别安排了一个性格随和、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和他一起做朋友,嘱咐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上要多多帮助他,有突发事件及时报告等。随后,我也通过电话及时联系上了学生的家长。在电话中,我没有向家长详细阐述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而是借联系新生家长为名邀请他的父亲到学校来走访一下。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因为我认为他的情况较为严重,不宜在电话中直接向家长说明学生在学校的具体表现,以防学生家长在了解具体情况后有焦躁而盲目责备的情形,这样的结果容易导致后期无法展开工作;二是因为我认为他之所以能和我有这样深入的没有设防的交流,是出于对我的信任,我不能在不告诉他有关情况的前提下,独自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在他较为敏感同时又较为脆弱的情况下。

在与他父亲取得联系后的第二天,他父母就事先按照我提出的要求在没有和孩子取得联系的情况下来到了学校。从这个态度上,我首先感觉到他父母还是非常注重孩子在学校的发展的。因此,我心里就稍微有了点底。在谈话中,我首先简单介绍了一下他在学校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然后就向他父母阐明了我要求他们来校的本意。在详细听完了我的介绍以及我和他之前的谈话内容之后,他父亲首先觉得非常震惊,随即而来的就是责骂声。他父亲要求马上见到他,大有“兴师问罪”之意。看到如此情形,既出乎我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一时间竟有不知所措之感。幸好,他母亲在一旁耐心地安慰,原本紧张焦躁的气氛也渐渐趋于缓和,同时也给我接下来的工作提供了思路。

于是,对于家长的情绪,我既是安抚又是劝慰,我告诉他们只要现在就采取措施,事态的发展还没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于是,我借此给他们提出了要求:一是要求他们务必克制情绪,以尽量平和、健康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目前出现的问题;二是要求他们务必高度重视,特别是父亲,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成长问题,毕竟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第一位的;三是定期来学校看望孩子,多关心孩子,与他多作深入地沟通、交流,设法走到孩子的内心深处,尽可能建立一种孩子与父母之间健康良好、和谐向上的亲子关系。

在我的耐心劝说和亲自陪同下,他父母当天下午就到了他的寝室,去了解孩子的有关情况。我对他们一再叮嘱强调,务必保持冷静,用平和的态度和孩子沟通、交流,结果那次谈话的效果非常好。在随后的定期交谈中,我得知对于父母的到来,特别是父亲的到来,他感到很意外。起初,他对父亲还是有排斥情绪存在的,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及时进行了谈话沟通。我和他谈到了当前的家庭状况和父母对他的爱,经过一些努力之后,他的排斥情绪渐渐消除。在与家长的矛盾基本缓解之后,我觉得还是需要通过一种激励的手段来督促他,使之成为一种持续长久的力量之源,于是在这个时候我想到了专升本项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2+2”。

通过前期的观察,我注意到,他还是非常在意其父亲的,也是非常希望能得到家长特别是父亲的支持。于是,我通过电话向他父母表明了我鼓励他去考“2+2”的想法。他父母在得知这一事情后,大吃一惊:“俞老师,你有没有搞错,没和我们开玩笑吧?”这是一个失望的父亲强烈的反映。的确,在他们印象中从小到大表现平平的儿子怎么能和那些尖子生同挤独木桥呢?我知道,他们的这些疑虑是正常的,所以思想工作我还得继续。于是我建议他们可以先去了解下有关情况,然后再与我联系。隔了一段时日,他父母通过电话找到了我:“俞老师,你说我们家孩子真的有希望继续深造吗?”从电话中可以听出,他们对这件事还是充满着疑虑。这次,我把鼓励学生考“2+2”的初衷和他们一一说明,也把学校鼓励学生专升本的有关政策做了详细介绍。这一次,电话另一头的他们的声音哽咽了。“俞老师,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的孩子哪天能有这样的出息……我想,是你,给了他这样的信心。假如我的孩子真有这么一天,我想,这是我们做父母最大的安慰……”“有的,有的,肯定有的,我想,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在电话中这样说道。我想,做老师最大的满足和成功就是有一天能看到学生成长成才。

在得到了他父母的同意与支持后,没过几天我就找他来谈话。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资料给他看,这其中就包括有关“2+2”的介绍、商学院历年来考2+2所取得的成绩等。在看完了有关资料后,我这样说道:“为什么老师鼓励你考?第一,老师认为你是个内心积极向上,并且基础还是不错的学生,你骨子里还是渴望进一步提高的,恰恰这一点是最重要的。第二,老师鼓励你考‘2+2’,是针对你目前的实际状况。我想只有不断提高,才能符合今后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第三,在与你家长深入沟通后,他们也表示非常支持你,你的提高与发展,是他们心中最殷切的期盼和最大的欣慰。”

说完,他一下子泪如泉涌……我知道,那一刻起,我的学生真正长大了。

在接下来准备复习的日子里,我还是定期地与他沟通,帮助其解决在复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烦恼着学生的烦恼,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我感觉,作为辅导员,我很自豪。与此同时,我还时常通过短信与他父母联系,简单汇报他的有关情况。学校和家庭这两个坚强的后盾,给他创造了一个最大的平台。最终,苦尽甘来,他如愿以偿考上了宁波大学。

到如今,他还是和我保持着定期的联系。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询问我,身为人师,最大满足与安慰莫过于此。他不仅把我当老师,更是当成一个兄长来看。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我把他当成知心朋友,更重要的是我让他重拾自信的力量,从摔倒的地方勇敢地站起来。琼楼虽高,玉宇虽寒,可是给予他支持的温暖却足以带给他无穷的力量而让他振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