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批评学
13516700000089

第89章 文学批评的本质反思与内在价值追求(11)

“艺术的尊严”,是艺术本文的自由价值所在。批评家对艺术本质的理解,既有艺术性的理解,又有思想性的理解,“艺术性”,是艺术得以存在的根本。艺术有其自身的尊严,在很大程度上,艺术的尊严,意味着只能从艺术自身的目的出发。艺术不能服务于艺术之外的目的,不能背叛艺术自身的目的。艺术首先是为人的,艺术服务于人的生命需要,人们在快乐时需要艺术,人们在苦闷时需要艺术。艺术是人们在生命的快乐和生命的渴望中诞生的,艺术总是源自于民间,因为在解决了衣食住行这些物质生活要求之后,人们有精神生活的要求。艺术能够给人带来快乐,或者带来启示,艺术的快乐,既可能源自于新鲜独特的思想艺术经验,也可能源自于熟悉而亲切的生命经验。陌生的经验带给人们好奇的欢乐,熟悉的经验则带给人们无限自由的安慰。批评家每天都在生活之中,其实,越是在远古社会,人们闲暇的时间越多,在解决了简单的生活之后,他们需要娱乐。最能给人快乐的娱乐,就是歌唱舞蹈音乐,也有美术体育,还有戏剧表演和讲故事,艺术,就在这些生命活动形式中成长起来。从诗乐舞发展起来的诗歌、音乐和舞蹈,一直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这是最本能的艺术形式,由这些艺术进化而成的戏剧表演与故事讲唱,则是更高级的艺术活动形式。

这些艺术的发展需要组织与配合,美术、建筑与体育,则是公共的艺术形式,是人类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形成的公共艺术,它最能代表民族艺术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创造。艺术的尊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求艺术必须是源自于生命的,必须是独创的,必须是尊重传统的,必须是快乐的沉思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艺术是严肃的活动,只有在严肃的艺术活动中,才能显示出职业的光彩。尽管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艺术活动中去,但是,并不是每个人皆能成为艺术家。如果只是个人的艺术活动,艺术活动的主体只需要表达自己,那么,艺术无论如何都是许可的。当艺术面对公众,为了别人时,艺术必须是职业的,也必须严肃,必须受过严格专门训练,只有这样的艺术,才会给人们带来真正的愉悦而不是游戏。艺术的尊严,既表现为艺术形式上的尊严,也表现为艺术效果上的尊严。艺术有着自身的目的,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带来快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艺术家是相当敬业的,他们通过严格的训练和艺术创造,然后,让艺术自身给人们带来欢乐。

“思想的尊严”,是生命存在者的自由信念。批评家的思想尊严,不是外在于生命的,而是直接源自于生命的。源于生命本身的思想,永远是充满力量的,它是批评的基础,但是,仅有生命的体验与生命的本质要求还不够。批评家,必须具有思想的知识,因为个人的思想永远带有自己的局限,为了打破个人的思想局限,就必须学习别人的思想,而别人的思想,源自于他自身的生命经验。批评家的生命经验不同,形成的思想也不一样,出自于个体生命经验的思想是本源的思想,而源自于他者生命经验的思想,则是生命的知识。人类一直就在寻求思想的共通性或思想的普遍有效性,为此,发明了逻辑的思想方法和各种科学的思想方法。人类的思想方法直接激活了人类的思想,不断提升了个体的生命经验;人类的思想,不仅可以直接源自于生命的经验,还可以源自于人类共同的思想知识。批评家的思想,既有个体性基础,又有共同性基础,这样,思想的沟通成为可能。思想的尊严,一方面,要从生命中直接思考,要从生命的喜怒哀乐中思想,另一方面,则必须从人类共通的思想史中学习,或者说,向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伟大的思想家学习。

人类的思想史是伟大思想家构成的历史,它深刻博大,充满创造力,也充满着再创造的可能,于是,人类遵从思想原创和思想史继承的双重原则,艺术与思想的尊严,永远显示出思想创造的光亮。批评家对艺术的本质理解,通常,需要外在的思想方法与批评观念的指导,实际上,就是思想史的学习,即向思想家学习深刻的思想,然后,进行独立的思想创造和解释。文学批评史,作为独特的思想史,形成了各种文学批评方法与批评观念,例如,中国古代的意境批评与神韵批评,言志批评与诗史批评,评点批评与游戏批评。同样,在现代批评中,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批评,也有新形式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还有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等。这些现代文学批评方法,很多是从西方引进的,所谓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存在主义的批评方法,生命哲学的批评方法,现象学的批评方法,皆来自于西方。这些批评方法,成为批评家重要的思想工具,但不能取代批评家的自由思考,运用这些批评方法,一定要守住艺术的根本,守住生命的根本。

从真正意义上说,批评家是自由的思想者,文学只是思想的契机或思想的入口。文学不应成为思想的目的,最高明的文学批评家也无法确立文学作品的唯一价值,文学批评必须是开放性的,所以,批评家不是提供文学作品正确理解或正确思想答案的人,而是独立而自由的思想者。文学批评必须把主要的工作放在独立思想或引导人们独立思想之上,当批评家借助文学成为思想家,就具有了独立的思想地位。文学批评最终不是为了批评自身,而是走向了真正的思想领域,为艺术,为生活,为文明,提供了自由的律法,这是文学批评本有的思想尊严与艺术尊严。

8.4.3亦师亦友:真正的批评家与真正的艺术家之间

批评家的尊严与批评家的自由,在实际的文学批评中表现为:平等自由地与艺术家进行思想对话或生命对话。批评家,必须真正理解艺术家,必须真正理解艺术,但是,不能在艺术家的伟大面前跪下。批评家是理解艺术的人,理解艺术就是理解生命,理解艺术的自由,永远不可能平等,但是,如果批评家也能创作,艺术家与批评家的关系就不一样。由于很多批评家是没有思想的,所以,对于有思想的批评家,艺术家要么心悦诚服,要么不屑一顾。真正伟大的批评家,必然是懂艺术的,实际上,批评家并不期待成为职业的文学批评家,更期待成为兼职的批评家,因为批评家需要批评之外的思想与文化修养。批评家,首要的事,不是要成为“艺术家”,而是要成为“思想家”,如果批评家只是成为艺术家,就不可能真正评价文学,相反,如果批评家是思想家,就更能深刻地解释文学。真正的艺术家,肯定也是思想家,与批评家不同,批评家更善于从哲学家或其他思想家那里借鉴好的思想,但是,艺术家往往并不直接从思想家那里借鉴思想。他们可能受思想家影响,更多的时候,则是直接从艺术中思想,从生命存在者的个体历史中思想,从生命现象中思想。如果说,哲学家是抽象的思想家,总能从逻辑出发,从概念出发,概括地思考人类生命存在的本质,思考自然和社会文化的本质,那么,艺术家永远只能从具象的生命本身进行思想。他们不是用概念思考,而是直接用形象来思考,他们的思想,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展现生命自身的历史形象构建中。

艺术家是思想家,是以生命形象的方式思考人生展现人生的思想家,他不会直接告诉批评家生活怎样才是有意义的,而是直接用形象展示怎样的生活是自由的美好的,并且,展示怎样的生活是不自由不美好的。艺术的思想,更直接更本源更加深入人心,更能给人以快感。艺术家的创造,源自于生命想象与生命体验,它的思想是形象的感性的具体的,包孕着生活的真理。通常,哲学家的简单判断,往往能变成艺术家的伟大作品,哲学家用一句话来体察人生,而艺术家则用故事和形象来体察人生。艺术家使简单抽象的生命真理具体化生动形象化,艺术家的感人之处,就在于他通过生命形象来思考。批评家的角色身分,界于艺术家和哲学家之间,也就是说,批评家,一方面,要与艺术家进行深刻的对话,另一方面,又必须与思想家形成深刻的辩论。批评家,先必须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然后,又必须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批评家认可的生命解释方式,是艺术的解释方式,但是,批评家认可的表达方式,则是哲学家的思想方式。批评家与艺术家的文学关系,具体表现为几种文化模式。

一是批评家与艺术家相互欣赏与理解。真正的批评家,必须选择值得批评的伟大作家的作品进行研究,因为只有伟大的艺术作品才蕴含着伟大的艺术思想。伟大的艺术家对世界的思想,不是通过思想命题来呈现的,而是通过形象来呈现的,艺术家只有创造了伟大的形象,才能真正解释生活与生命世界。伟大的艺术家是自由自在的,它不是因为批评家而诞生的,但是,伟大作家作品离不开批评与解释。伟大的作品蕴含越丰富,它就会吸引更多的批评,即先有伟大的艺术作品,才会形成伟大的批评。伟大的批评,不是为了捍卫伟大的文学作品,而是为了确证艺术的真正价值,给后世的文学树立丰碑。伟大的批评,为了捍卫经典文学作品的伟大价值,为了不断丰富对伟大作品的理解。真正伟大的作家,最初必定是伟大的批评家,即不写批评文章的批评家,但他一定从伟大作品中学习。伟大的作品,可以是书面的经典,也可以是口头的经典,所以,伟大的作家必须善于学习,没有不善于学习的伟大作家。伟大的作品的蕴含极其丰富,本文诗学,就蕴藏在伟大作品之中,批评家可以通过伟大作品来建构源于伟大作品的本文诗学、形象诗学和文明诗学。

二是批评家与艺术家相互敌视。批评家可能与艺术家相互敌视,一些批评家带着有色眼镜,对于与自己思想不统一的作家作品,采取激烈的批评态度。批评家与艺术家相互敌视,批评家不理解艺术家,艺术家不理解批评家。批评家与艺术家之间的敌对,并不完全是坏事,这种敌视,有时可能更大地促进了真正的创作与批评。事实上,批评家与艺术家,本来就是相互对抗的,这种对抗,加强了文学的自由探索,因为任何敌视的过程,就是交锋的过程,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是潜在的表面上的对抗,可能导致内在的契合,事实上,在文学史上,激烈的交锋,有时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使文学的流派风格更显突出。批评家与艺术家相互漠然,各行其是,互不相关。更多的是批评家,不理睬一些艺术家,艺术家也不关心批评家。批评永远只针对有限的少数作品,所以,真正的批评在当前往往是稀缺资源,这是最不利于文学发展的方式,即批评与艺术家的相互漠视。批评家离不开艺术,艺术家也需要批评,在单一的文化语境中,文学与思想会最终变得冷漠。

三是批评家与艺术家相互利用,相互吹捧。由于真正职业的批评家不多,而且,批评刊物也少于创作刊物,因而,每个作家作品要想得到公开评论是不可能的,这样,就形成了思想怪圈:一般的作品不值得评价,大多数不知名的作家渴望得到评论。批评家自然不可能涉及这些作品,优秀的作家作品,自然值得评价,这些好的作家作品,就形成批评的堵塞现象,即无数的批评追踪少数的优秀作品,而作家此时最不在意批评家的批评,因为批评只会从好的方面,对优秀作家作品进行正面评价。作家的感觉太好了,他/她就容不得任何批评。当代文学批评大多立足于民族文学,在民族文学不能与世界文学普遍交往的时代,民族文学作家在不发达的文学市场中,往往显得鹤立鸡群,其实,在世界文学交往中,可以发现,批评并不具有太高的文学价值,更难引导哲学思想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