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梁启超的经济面向
13516600000009

第9章 币制改革(6)

2.3.2国币条例

熊希龄内阁在1913年9月执政后,主张沿用银本位制来改革币制:

“希龄等虽认金本位为合于世界大势,将悬为最后之鹄,然目前不易办到,故暂沿旧习惯,用银本位以谋统一。”(《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页85-86)梁既为此内阁的一员,在政策上也只好暂时按住虚金制的主张。翌年1月17日国务院讨论“国币及施行条例与理由”,此事自然引起国际银行团的注意,各方因而与熊希龄交换各种的见解(往来文件收录在上述史料辑的页86-88)。在各方交换意见之后,于2月8日公布《国币条例》13条及施行细则11条,此外还附了7项“理由书”来解说制定这些条例的背景与诸项考虑(页88-97)。

梁此时在内阁的职务是司法总长,所以这些条例、细则、理由书不是以他的名义发表,目前只能猜测熊应该知道梁对币制的研究与主张,也应该会征询他对此事的意见。这些条例与细则不是此处的要点,我们要看的是那7项理由,以及梁在3月10日任币制局总裁之后,对这7项理由的补充说明。

这7项理由书的内容是:用银本位之理由,用6钱4分8厘为价格单位之理由,各辅币重量成色减轻之理由,主币准自由铸造且收铸费之理由,从前官局所铸1元银币暂准作国币之理由,旧辅币暂以市价通用之理由,施行地域分次第之理由。梁任币制局总裁之后,知道各界对国币条例仍有疑虑,所以在上任后发表了《币制条例理由书》。这篇文字未曾在刊物发表过,现在收入《饮冰室文集》(32:1-8),是由梁口述,李犹龙笔记。这篇短文的性质是在补充说明2月中公布的7项理由书,共有6项要点,析述如下:第一项是改革币制无需巨款。晚清拟币改之议时,有举外债1亿元专办此事之说,而后币改未行,外债机失。十余年后的现在又倡币改,梁此处的用意,是在纠正币改需巨款的观念。过去议改为虚金本位时,确实需要巨款作为准备金,但1亿元应仍不足;现今已倾向暂用银本位,何以仍需此巨款?因为论者认为,若要行银本位则必先铸足够之新银币,一部分供市场流通,一部分贮于库内准备紧急之需,所以无巨款则不敢语币改。

梁不同意这种想法的理由有二:一是以中国人口之众,市场需钱量之巨,若要有此巨款的发行准备才能币改,则永无改革之日。二是今日市面上各种货币已多,若要再铸大量银币流入市场则会有两项恶果:当时国际银价已大跌,若中国采银本位,各国必将多余的白银倾倒入中国;中国政府因确定采银本位,必铸大量银币,流入市场后必增白银流通量,银币将因而更贬值,原已混乱的货币市场将更滋扰乱。梁的政策是实行“国币兑换券”,用以“吸收市面之生金银及废币,随时改铸,故费可省而功易集也。……明夫此义,则知改革币制亦绝非如世人所拟议之必须尔许巨款矣”(32:2)。梁乐观地认为,这项国币汇兑券计划只要有1000万元即可着手,有3000万则绰绰有余,“故吾决言改革币制无须过巨之款也”(32:2)。执行这项计划汇兑券的诸项困难,在第2.2.4小节内已析述,梁在此处的论点说服力有限:历史上从未听闻过币改的费用可以如此低廉,尤其在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里,民间信心的低落与抵制性才是更大的阻碍。梁以总裁之尊,不知为何立此单纯之论。

梁的第二项诉求是主张行银本位制,他对此议只有半页一段的简要论说:银本位已是落后的币制,复本位在各国已证明失败,而中国的黄金存量尚不足以行金本位或虚金本位,所以暂以银本位为过渡时期的币制。梁说明此事的用意,是在解说他执政期间的目标:“暂以银本位为入手整理之法,故国币法及银行条例,皆本此意以施行之也。”(32:3)也就是说,他要暂时放弃过去极力主张的虚金制,顺应潮流采取张之洞派所主张的银本位制。第三至第六项理由,是对下列四项具体问题解说,并无政策方向上的问题,在此不论:国币的单位;辅币的重量与成色;主币准许自由铸造,收铸费6厘;旧铸1元银币暂许作国币,旧辅币暂许以市价通用。

2.3.3币制借款

币制借款的基本用意,是向列强贷款来改革中国币制,是专款专用的性质,和铁路借款相近。列强愿意贷款的动机很明显: 第一,主导中国的币制改革,进而深一层地掌握经济与财政命脉; 第二,中国的币值不稳,会影响列强与中国各项经济往来的不确定性。1903-1904年赫德与精琪的虚金制提议,就是以这两项目的为出发点。而中国也有意愿的原因很明显:一是币制上的,国币确实需要统一明确化,以便利国内外的经济交易;二是财政上的,若得列强币制借款,可稍纾缓财政上的窘困。晚清的币改借款,以英、法、德、美为主,称为“四国银行团”。张之洞等人的反对,主要是看清了列强的侵入性动机,同时也认为就算中国的币制需要改革,并非必采列强的虚金制不可,只要走好适合国情的银本位就够了。相对地,主张采虚金制者,除了强调此制的国际性经济优点之外,也理解这种贷款可以有效地协助币制改革。梁是属于这条路线的主要人物之一。

1914年3月梁掌币制局后,就有币制借款的构想,可是当时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此事因而无法进行。梁于同年10月去职,币制局裁撤。欧洲列强知道中国仍有币制借款的意愿,但被大战牵扯而无心全力进行,此时日本趁机进入角逐这块大饼。1916年秋,寺内组阁以对华经济发展为一大政纲,这可从当时外相本野的声明中看出:“帝国希望在华发展,故希望与中国亲善,中国为发达其将来而图改革,帝国不惜予以援助,帝国政府为使中国信任帝国,当讲最善之方法。”(《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页373。以下所引页码除另声明外,皆同)

著名的西原借款案,和中国改采金本位也有密切的关系:“具体地说:在满洲、山东以及其他地方敷设铁路,在全中国装置电信设备,以谋其交通的现代化;开发吉林和黑龙江的丰富的森林;采掘黄金,以所获得的黄金为基础,来改革极端紊乱的中国币制,确立金本位制度。中国实施金本位制,其最快的道路首先是在铁路方面的收支使用金本位。所以铁路网之敷设、交通银行之整理,这些都是沿着在中国确立金本位制度的建设意图。六七笔借款决不是孤立的、彼此无关的,而是在这个统一目的下签订的。”(页373-374)日本对华的经济动机,以及和改采金本位制的关系,在此充分展现。

以上是梁在1917年7月任财政总长之前的日方策略,寺内内阁的财政大臣胜田主计,在1918年对梁的币制借款作为有如下的评论:“去年(民国6年)夏间,梁启超氏为财政总长时,希望改革中国币制,欲从各国借款二万万元,并示此意于日本。同时梁财政总长,附加中国币制改革案文本,亦暗中通告于各国。梁氏此提案,大体能得各国之赞成,……日本以外之各国,因在大战之际,不能确定,故实行币制借款时,最初以借一万万圆为必要,在北京之各国代表,对于梁氏之改革方法,认为无误时,始得决定此借款。然在各代表之研究中途,梁氏去职,于是币制改革之议,亦受一顿挫矣。但各国希望中国从速改革币制,而中国方面希望实行改革其币制之意,均依然存在也。”(页384)

这是梁任内与币制借款相关案的概要,以下进一步说明几项主要的经过。何以梁既打算向日本借款,而又“暗中通知于各国”?原因很明白:要从各国的角力中得取有利的借款条件。此事源于1911年英、美、法、德四国曾与清廷签订币制借款,这就是卫斯林在1912年来华推行虚金制的背后动力。但如前所述,中国在翌年确定为银本位,虚金制遂止议。虽然此事已定,但列强在借款条约到期时,照例向中国政府要求延期,中国政府也大都同意,基本的原因是国际金银价格还在波动,不知银价何时再贬,若有改采虚金制必要时,仍需靠列强的借款来进行币改。另一项原因,还是想通过此项借款,来缓和国家财政上的窘困。

梁在1917年7月上任后,欧战已打了三年。“当时世界金价大跌,……确是整理外债及改换金本位的好机会,……本人确有野心来整理财政,所以去干财政总长。中国既加入参战,德、奥二国赔款立即取消,对于其他各国赔款均展限五年。”(43:16)梁见时机大好,可以翻案实行他计议已久的虚金制,所以积极向外借款币改。日本未受欧战影响,对此事相当积极;英、法、德诸国虽受欧战牵连,但对此事则通过所共组的银行团来与日本角力。以下先看梁与日方的接触,再看欧美银行团的反应。

1917年8月7日,梁与日本公使林权助谈1000万镑币借款的问题。日方打算以中国的田赋收入作为借款担保,梁出示的计划内容有八项(页386-387),其中的第七项说明反对此事者多,以田赋担保之事目下绝不可能。另一要点是梁打算聘日人阪谷男爵为顾问,任“币制改革局会办”,但须经四国银团同意,此事争议较小。过了一星期(8月14日),梁向日方表示1000万镑数目太少,打算改为2000万镑,其中1500万镑用来币改,其余用来归还各项借款等诸项用途。梁为了促成此事,在8月23日给犬养毅的信内表示:“币制改革可以增进贸易,刷新财政,为启超夙昔所怀抱。以为此策而行,不独日本目前资金可以输出,而国际贸易获益尤大,故此次有币制借款之提议。现贵国朝野方对于此事加以考虑,倘荷赞同,使此举得以实现,岂独敝国蒙庥,而于亲善之义尤有大益也。”(《年谱长编》,页529)

9月初,梁拟了一项币制改革办法大纲(页392),对改采金汇兑本位(即虚金制)的目标加了一项附注:“俟欧战终了后再定。”

他同时拟了十项“现拟着手之事”,其中的第十项是:“以海外金准备为担保,发行国内公债,充整理各省滥发纸币之用。”前总理熊希龄于9月12日致函梁,表达对此事的忧虑:“公虽热心币制,欲乘此时机达其屡年筹划金汇兑之目的。无如金价低落,借款虽成,损失太巨。即使设法留存外国银行,而本国苟无能现银铸造法货,则币制亦难实行。何况目前英法等国正值战争之际,必难发行债票,势必均于日本招募。幸而成功,以如此金价日落之势,其利害损益,亦当熟思而审计也。”(《年谱长编》,页530)

英国对此事的态度也不乐观:“九月十三日四国银团代表开会,……英国代表认为中国发行内债,收回各省纸币,当然可以。但为此而想提出如此巨额之金币借款,其意何在,殊难理解。……即使中国银行此番由于这笔借款,得到准备金的补充,但难保将来必要时又要发出无准备金的银行纸币。总之,财政总长的提案是不切实际的。”(页393)相对地,日本对梁的大纲“完全表示赞同”(页394)。外相本野在21日发密电指示日本驻英大使珍田,说日本政府“认为应接受中国政府所提之要求,进行借款谈判”,并指示大使“迅即向英国当局交涉,……促使本借款谈判的进展”(页395)。

美国也积极介入了此事。美驻华公使芮恩施在8月6日致国务卿的电文中说:“日本现在控制着国际银团。美国进入银团较其他任何行动都更能恢复均势,并为中国的真正独立作出贡献。……再者,由于大部分需要的资金最终都要来自美国,因此美国最好在这件事上插一手。”(页396)他的用意在9月16日的另一项电文说得很清楚:

“……参加这次贷款的价值,在于抵消日本在银团中的优势,因为日本正在极力剥夺中国财政上的独立自主。……如果美国政府有任何垫款的话,都必取得这样一些谅解,……和保证美国在中国领土上有同等的经济和商业机会。”(页398)

币改借款的事至此胶着。1917年11月22日冯国璋迫使段祺瑞下台,30日冯任命王士珍为国务总理,梁同日辞职,由王克敏继任。

王在此之前任中国银行总裁,时常参与梁的策划。王任财政总长之后,继续与日本交涉借款(页423-425)。此事仍有复杂的后续情事,因与梁无干,不拟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