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13516400000057

第57章 教学法研究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逻辑框架和教学的整体把握(3)

1842年11月,恩格斯踏上了英国的国土。产业革命时代的英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他立场、世界观转变的起点。初到英国时,他是以一个民主主义者身份参加社会活动的。可是,在实践中一些唯物主义因素逐渐萌发了。

例如他通过“谷物法”的斗争,看到了物质利益的冲突是阶级、政党之间斗争的根源。此外,他在考察英国经济生活时,又发现了物质生产在国家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认识,表明恩格斯在转向唯物主义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843年夏天,在深入了解英国宪章运动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看到了这个阶级是一个追求真理、勇于为人类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阶级。他说:“这个阶级已经成了英国最强大的阶级,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英国富翁们就该倒霉了。”1843年末,恩格斯在批判英国的卡莱尔的英雄史观时,阐述了劳动群众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再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他在批判古典经济学、考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上,用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初步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这无疑表明恩格斯已经完成了向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进行了会晤。他们交换了自己的看民出版社法,发现彼此的观点十分一致。从此,两人开始建立起终生不渝的伟大友谊和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实现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的同时,就开始了创立无产阶级的崭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工作。

1844年,为了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为新世界观的创立扫清道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庭》一书。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是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这一认识,为他们走向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翌年春天,马克思开始了批判费尔巴哈及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工作,写下了“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列宁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这篇《提纲》中,马克思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着重强调了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和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新哲学的阶级性、实践性。这样就从根本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影响。

1845年,为了彻底清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批判资产阶级的各种唯心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巨著里,他们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则,第一次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

唯物史观的形成,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完成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论证,用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运动原理阐明了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以及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也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基础上,科学预测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在揭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认识资产阶级国家本质的基础上,首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有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有了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武器。1847年初,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庸俗价值学说的基础上,着手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他在《哲学的贫困》中开始揭示出,剩余价值起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它以利润形式被资本家占有了。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他指出,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剩余价值是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之间的差额。

与此同时,由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有了坚实的基础。1847年写作的《共产党宣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说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及上层建筑,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共产党宣言》还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指出要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剥夺者;建立无产阶级统治,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同时,无产阶级要争得民主,发展生产力,同旧的意识形态彻底决裂,创造国家消亡的条件。因此,《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概括,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形成的标志。它的问世,从完整意义上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四,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内在逻辑中把握这个学说的整体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理论学说时,并不试图建构一个最终穷尽一切真理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一个思想家致力于理论研究,首先是为了满足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因此,他们无意像职业理论家所崇尚的那样去刻意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研究的理论,贯穿着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它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美学、军事学等各方面的内容。而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理论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那里,这种哲学又被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这种哲学在人的实践中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并使之贯穿于哲学认识论的关于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自我实现理论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必然地把哲学的最基本功能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理论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发展和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转化的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那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部分。马克思以极其丰富的经济事实和缜密的逻辑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历史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然地具有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启迪。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目的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理论内容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与主客观条件,实现这种革命的途径、策略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构想等。

这一理论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理论渊源。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之间存在的逻辑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所揭示的是贯穿在各个科学领域中的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无法理解,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建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运用,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同时,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的令人信服的论证。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必然结论。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获得肯定的结论。马克思最初致力于哲学研究,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合理内核”,并结合现实生活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批判性研究,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尔后,马克思又以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运用唯物辩证法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从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对自己的哲学作了科学的论证。正如列宁说的那样,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史观已经从科学的假说变成了科学的理论。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在整理其《资本论》二三两卷的同时,还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了古代社会,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唯物史观的理论观点不仅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同样也符合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而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理论研究,从理论目的上理解都是为了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实践指归。从全球视野来看,我们今天正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正是这一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应杭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