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13516400000004

第4章 新农村视野下邓小平“三农”重要思想再认识

杨志军

【摘要】邓小平关于“三农”的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刻认识邓小平关于“三农”重要思想,并在工作实践中努力把握其精髓,对于我们深度把握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很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 “三农”思想 社会主义新农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三农”问题解决得好与坏,关系到社会发展,国家稳定。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在思想认识上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要深度挖掘邓小平理论关于“三农”的重要思想,并结合当今中国具体国情全面贯彻落实好这一重要思想。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邓小平“三农”重要思想,然后再严格贯彻落实这一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据此,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理论依据,并且才能有实践成效。邓小平“三农”重要思想内容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思想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的基础。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重要思想是邓小平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将农业放在发展首位,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在1975年,邓小平就明确提出,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邓小平更加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他说:“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从以上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邓小平特别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将农业看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研究邓小平理论“三农”重要思想,就要关注这些重要论断,并且还要将邓小平理论“三农”重要思想用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

“民以食为天”,这是普遍真理。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早就说过:“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他们还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社会社会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早就看到了农业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社会劳动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等人还说:“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从此可看出,农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认真学习领会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经典论述,然后将它用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邓小平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地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13亿人口,吃饭是个大问题。没有农业,就不会有国泰民安。邓小平在1982年5月的一次讲话中提到:“再就是重视农业发展。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可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以及国家的稳定。

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为工业提供食物及原材料,提供工业产品销售市场。可见农业为工业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因此,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工业的发展,同时,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工业的发展,二者是鱼和水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农业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邓小平在1984年6月讲到:“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低下,而农业发展又是如此重要。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问题,必须将农业发展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

其次,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途径。邓小平在探索农业发展途径方面提出许多重要思想。他在1982年10月指出:“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即我们发展农业一方面要制定好的政策,让农民得到切实优惠,具体说来就是让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减轻农民负担,避免两极分化,从政策上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要依靠科学,要重视农业科技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发展新型农业,做到低投入,高增长,特别重视农业的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切实做到科技兴农。邓小平在1983年1月讲到:“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农业是根本,不要忘记。”在这里,邓小平要强调的是:发展农业必须减轻农民负担,提高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这方面,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关于农业发展重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们只看到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而邓小平不但注意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还对农业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发展思路,并形成农业发展理论。这是难能可贵的。邓小平在1962年7月谈到:“城市人口多了,就是挤农民的口粮,就要从农民手上拿出更多的粮食来,这样,农业恢复起来就困难。”在今天,我们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积极性,为农民免除了几千年来就形成的大包袱——农业税。免除农业税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今天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还有就是在农村实现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解决了农民的医疗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农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由此可见,邓小平对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理论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邓小平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发展重要思想,这对于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农业是基础,是发展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一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繁荣富强。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问题,从而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邓小平关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思想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曾提出“农村包围城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建设时期,邓小平也特别关注农村,认为农村稳则国家稳,农村强则国家强。邓小平关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充分认识到农村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邓小平认为农村发展很重要。我国是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村人口,因此他强调要特别重视农村的发展。1984年10月邓小平在《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中强调:“对内经济搞活,首先从农村着手。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到达。现在看一系列新的农村政策是成功的。过去农村很困难,现在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能够吃饱,能够穿得比较好,居住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村政策见效很快,增加了我们的信心,对我们确定翻两番的目标是一个鼓动。”综上所述,邓小平特别重视农村发展问题。由此可见农村发展问题的重要性,农村发展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我国长治久安。

其次,实行“两个飞跃”是农村发展途径的关键。在发展农村途径上,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时,邓小平认为实行中国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即首先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次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两次飞跃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村稳定有序,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1985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客人时就指出:“农村政策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指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际上,邓小平这一论断的推出是建立在广大农民群众的伟大首创性基础上的。在这一年,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18位农民“大胆”签订一份“协议”,将土地承包到户。结果农民得到大丰收。邓小平认为他们这一做法很了不起,于是制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以安徽和四川两省作为试点,然后面向全国推广。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正确性以及中国农民的首创性。邓小平关于农村发展问题的重要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战略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此过程中,我们应继续沿用并丰富发展邓小平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尊重农民创造性,农村发展稳定的重要性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严格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农村政策,不喊空口号,不唱官调,真抓实干,扎扎实实地把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

三、邓小平关于农民发展的重要思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广大人民群众是水,我们党是舟,我们必须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好和维护好。要代表好和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键是要关注农民,把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在我国,农民占绝大多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关系到全国的稳定。

邓小平在农民发展问题上有两个重大思想:

首先,尊重农民首创性和调动农民积极性。邓小平一直特别关注农民,认为农民有饭吃,吃得饱,吃得好,他们就会安居乐业,就不会起来闹革命。邓小平强调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他指出农民没有因地制宜地组织生产,搞平均主义,刮“共产风”,多劳和少劳一个样,劳好劳坏一个样,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邓小平在总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讲到,我们的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1987年3月,邓小平在他的《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中讲到,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八年前我们提出农村搞开放政策,这个政策是很成功的,农民积极性高,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可见,邓小平已看到调动农民积极性对于发展农村的重要性。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邓小平也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比如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外出务工经济”,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这不仅方便了市民生活,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邓小平这一重要思想对于解决农民问题,发展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项事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邓小平的伟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努力奋斗,我国农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最大限度上得到实惠,积极建设家乡,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1987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也谈到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他认为总体上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非常显著。农村改革效果显著,这得益于邓小平在农村实行的改革,得益于他的关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重要思想。

其次,以人为本,维护农民利益。邓小平很注重农民利益,他认为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照顾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不要一味抢夺他们的资源。要以农民获利不获利,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衡量标准。总之,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并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并且要极力维护农民利益,让农民敢干、肯干、乐干。争取创造更大生产力,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综上所述,邓小平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发展重要思想,准确把握他的“三农”重要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邓小平理论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好邓小平的“三农”重要思想,并在实践中努力把握其精髓,不断发展和完善邓小平“三农”重要思想,真正用邓小平“三农”重要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邓小平“三农”重要思想发挥出其应有的历史作用。

【作者简介】杨志军 浙江大学思政教学科研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 浙江 杭州 3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