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13516400000021

第21章 论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有效培植(2)

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学习先进典型结合起来,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推动“八荣八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使广大大学生成为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力军。

尤其要切实抓好学生党员干部的学习,促进他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动学校风气的好转。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倡导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我们要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的重大举措。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注重发挥规章制度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发动学生修订完善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更好地渗透到学校管理之中。

二、以人为本,构建有利于道德意识培植的和谐校园环境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道德意识的教育也不例外。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以人为本的德育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现实需要出发,提高德育水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德育工作者要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增强学生的自治能力,使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中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与能力的锻炼提高。它要求德育工作者带着感情抓德育,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真正做到以真诚换真心,以真情换真意,以真心育人。

因此,从道德意识培养的情感和意志角度来考察问题,我们认为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显得特别重要:

1.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以马克思主义坚持的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任何道德意识均来源于道德实践本身。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水平的基础,而这恰恰是大学生道德意识有效培植的关键。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要以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与价值期望为着重点,改变过去以集体型为主的德育状况,而加强对学生的个体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不同个性表现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性格过于内向的学生不愿表露自己的思想,容易与他人产生隔膜、孤独,缺乏情感支持等。教师要善于了解、走进他们的心灵,多进行情感投资,多帮助、多引导。外向的学生兴趣易变缺乏稳定性,教师则要对他们提出不同要求。只有针对特点进行个性化德育,才能使道德品质成为健全个性的一部分,达到育人目的。

我们试以当前的诚信教育为例。诚实守信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诚信作为德育的重要规范,它要求言论与客观事实一致、言与行一致等。诚信这种道德要求,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之本。诚信也是引导个人修养、人格进步和培养高尚道德的重要前提,更是大学生成长为合格人才的核心灵魂,对其他方面的素质发展起着统领和制约作用。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诚信素质和诚信意识。

而构建和谐社会最主要的一点是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和宽容,这种信任和宽容,首先依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诚实信用之德行的养成。我们知道,WTO的基本规则是道德人格的要求,而全球化规则本质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所以遵守道德规范已经从一种美德变成了必需。可见,世界贸易、市场经济是诚实信用的经济,是道德的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资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诚信”教育,这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安身立命,适应经济全球化挑战以及我国的国际形象和长远发展前途。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大学生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大学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大学生活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有助于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清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有利于增加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进而激发大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

课堂教学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高校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把大学生诚信教育更多地引入教材、引入课堂,通过课堂教育,使诚信教育逐步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

而且,我们还要把诚信教育活动与校风校纪结合起来。对考风考纪开展诚信考试承诺活动,通过建立承诺制,使学生自觉做到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诚实守信。班级要定期召开关于诚信的主题班会、讨论会,让学生自己解析诚信、关注诚信,加深学生对诚信的认识。要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舆论环境,引导学生用诚实守信的言行共建和谐校园。充分运用广播、板报、校报、电视、网络的正面舆论引导人,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挖掘、培养、树立一批诚信方面成绩突出、影响良好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形成诚信至上、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要把诚信的具体规定列入有关的制度中去,让全体师生在诚信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学生诚信或个人信用档案,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逐步实现系统内联网,并与教育部门的全国学籍网连接,收集学生在各方面的诚信表现,并将其作为就业、毕业、评奖的重要指标。

要把诚信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诚信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要开展校园环境建设,精心规划设置诚信教育专栏,在教室、寝室和公共场所适当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在校园网上设置诚信教育的网站或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等等,以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益。

2.崇尚文明礼仪,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讲究文明礼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如果人人都能讲究文明礼仪、遵守礼仪规则,处处礼让三分、谦逊有礼,那么整个社会将是一个祥和、融洽的美好世界。反之则将出现混乱、战争、灾难,等等,可谓“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应该是文明礼仪重要意义的最好诠释。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和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文明礼仪不仅体现出丰富的历史优秀传统,更富有鲜明时代内涵,“明礼诚信”如今已成为全体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要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

事实上,大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意识是心灵和谐的最重要因素,而大学生的心灵和谐又构成和谐校园的主体条件。文明、向上的校园风尚,浓郁、健康的学习氛围,是实现和谐校园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崇尚文明礼仪,努力提高大学生道德评价的水平和鉴别善恶的能力,加强践履社会主义道德的自觉性,形成强有力的舆论监督。

“德诚于中,礼形于外。”礼仪是人们对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因此,我们要提升大学生个体的道德水准,就必须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积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坚持知行统一,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使大学生努力做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