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
13516000000058

第58章 主要参考文献(2)

[12]沧南、彭臻:《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2期。

[13]齐卫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之我见》,《江汉论坛》2008年第11期。

[14]韩振峰:《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上、下),《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8、9期。

[15]李方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8期。

[16]梁继超:《时代主题的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7]吴波、张晓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理论视野》2008年第6期。

[18]李恒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当代进程》,《岭南学刊》2008年第6期。

[19]张国宏:《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飞跃》,《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6期。

[20]唐家柱:《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由革命到建设的转变》,《江汉论坛》2008年第5期。

[21]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基本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5期。

[22]涂爱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5期。

[23]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3期。

[24]赵小芒:《在扬弃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3期。

[25]姚宏志:《建国后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和经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6]邓如辛:《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7]涂小雨:《起点·成果·逻辑·整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若干思考》,《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28]叶庆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2期。

[29]张国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十大辩证要求》,《探索》2008年第1期。

[30]石仲泉:《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源理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1]梁树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提升》,《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8期。

[32]秦宣:《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要素》,《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8期。

[33]张国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动力》,《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7期。

[34]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

[35]刘林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理性审视》,《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

[36]孟庆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新解》,《理论学刊》2007年第6期。

[37]石仲泉:《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38]杨凤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理论创新的标准与重大创新成果》,《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

[39]邱守娟:《从源头上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40]郑德荣、梁继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素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4期。

[41]郑谦:《延伸与准备:1949年至1978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进程与原因》,《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4期。

[42]王先俊:《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个概念的解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2期。

[43]余品华:《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1期。

[44]张晓东:《时代主题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历程》,《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2期。

[45]双传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2期。

[46]李建勇:《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逻辑分析》,《学术论坛》2006年第10期。

[47]徐松林:《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求实》2006年第8期。

[48]邓剑秋:《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精髓》,《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

[49]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4期。

[50]罗本琦、丁大平:《文化精神的会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51]王锐生:《在“结合”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研究》2006年第2期。

[52]肖浩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53]鲁振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中若干问题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54]田克勤:《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5]蔡国英:《越共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举措及其成果》,《当代世界》2005年第6期。

[56]左亚文:《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内在契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6期。

[57]梁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三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58]王瑞娟:《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途径》,《理论学刊》2005年第6期。

[59]陈华兴:《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本质》,《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60]包心鉴:《当代全球化的大趋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5期。

[61]徐崇温:《从世界的视野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5期。

[62]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方法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63]龚育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问题》,《人民日报》2005年4月4日。

[64]刘力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65]金德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化命题论》,《江汉论坛》2004年第10期。

[66]赵明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两种传统:实事求是与教条主义》,《理论探讨》2004年第5期。

[67]张静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毛泽东思想》,《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1期。

[68]王天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求是》2003年第16期。

[69]沧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12期。

[70]王素莉:《在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道路》,《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6期。

[71]蒋国林《论三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之脉》,《唯实》2003年第3期。

[72]赵明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辨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2期。

[73]梁树发:《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的几点思考》,《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

[74]高伯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第6期。

[75]张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早期若干不利倾向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4期。

[76]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77]张国宏:《列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2001年第2期。

[78]林蕴晖:《论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兼评“‘一穷二白’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1期。

[79]陆剑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及当代任务》,《党建研究》1999年第7期。

[80]陆剑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论纲》,《党的文献》1999年第3期。

[81]逢先知:《从十五大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文献》1999年第2期。

[82]郑德荣:《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83]金春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探索的理论高峰》,《科学社会主义》1997年第3期。

[84]张瑞生:《解放、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理论导刊》1995年第8期。

[85]张国宏:《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典范》,《求实》1994年第4期。

[86]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