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
13516000000038

第38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论(4)

4.科学的反思与总结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创新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键环节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坚持和创新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两方面。坚持是创新发展的前提,创新发展是坚持的目的。正确的坚持要由创新发展的结果来检验;正确的创新发展也要由坚持的结果来检验。实施这个检验,就需要有科学的反思与总结介入。通过反思坚持,明确什么需要创新和发展,如何创新发展;通过反思创新发展,明确要坚持的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如何做到真正的坚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进行科学反思与总结的基本经验

重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与总结,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我们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的政治智慧。毛泽东曾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他多次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曾经多次指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密切联系实际,依靠集体智慧,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科学反思与总结历史经验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反思和总结自身历史经验的基本线索

在历次重大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我们党都紧紧抓住这条基本线索,分析研究革命和建设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如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深刻分析了“左”和右的错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破坏作用,指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造成“左”和右的错误的思想根源,而“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是在思想方法的本质上,两者却是一致的。他们都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分割开来;他们都违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把片面的相对的真理夸大为普遍的绝对的真理;他们的思想都不符合于客观的全面的实际情况。”同样,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清楚地表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确保现代化建设的成功,背离这一点,就必然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危害。为此,我们党将诸多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纳为最基本的经验。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总结分析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现状与问题,是我们党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本指导思想

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入分析,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是否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出发,是否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出发,直接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的理论表述,就成为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内容。如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基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性质和特征的分析,来确定和把握中国革命的性质、特征和规律。应当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在于我们党能够最终科学地把握中国社会的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征与规律,而这一时期,一切“左”和右的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危害,归根到底是对中国革命发展必然趋势的“不了解和违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曲折的艰苦探索过程,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步达到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科学把握。

在历史经验的总结中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体现在我们党对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认识和把握上,而且还体现于党对在各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的研究分析上。这主要表现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运用唯物史观的历史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揭示我国社会在其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党的领导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勇于正视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犯过的错误、所经历的曲折和重大失误,并把这些错误、失误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中加以分析,阐明它们所以产生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如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总结新中国成立32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取得成就的同时,对这一时期党的领导工作中的重大失误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特别是在充分肯定毛泽东伟大历史功绩的同时,也客观地分析了毛泽东所犯的错误及其原因。实事求是地对待自我,以大无畏的彻底革命精神揭示自身存在的问题,科学地分析错误和失误产生的原因,并使之成为制定和实施下一阶段发展战略和策略的镜鉴。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3.坚持四个“结合”,是我们党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本做法

这主要体现在:

(1)把总结历史经验与统一党内思想结合起来。对党的重大历史问题取得基本一致的认识,是团结起来向前看的首要前提和思想基础。

毛泽东非常重视通过总结历史经验达到统一党内思想的目的。延安整风运动就是如此。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结论,特别是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批判;高度评价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杰出贡献。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同1945年的历史决议一样,这次总结对于分清政治是非,统一全党思想,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2)把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与进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我们党的历史不仅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而且也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发展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党的历次重大历史经验的总结,都充分反映出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轨迹,每一次历史经验的总结,都通过对一定历史时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新经验、新问题的理论分析,阐发党在科学把握中国社会发展实际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理论,充分显示出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创造力。

(3)把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与开创历史新局面结合起来。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党开拓新道路、推进事业新发展的逻辑起点,只有把总结历史经验与解决新的实践与时代问题相结合,才能与时代要求相适应,推动实践前进,不断开启历史的新篇章。特别是每当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阶段发生转换之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都会发生相应转变,从而也会对总结历史经验提出要求。邓小平有一句名言:“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中国共产党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出发点和归宿。

(4)把反思和总结历史经验与发扬优良作风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我们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保证。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都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形成的,又对推动党的历史前进发挥着重大作用。党非常重视在学习、总结历史中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形成新的政治优势。

四、集中智慧,综合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和巨大作用,在于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归根到底要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归根到底要运用人民群众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善于集中全党智慧,发扬群众首创精神,同时又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关键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立足群众实践,集中全党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区别于一切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志及重要分水岭之一。如何对待群众实践和集体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关键因素和根本方法之一。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重要经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就是群众路线。

毛泽东反复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敌人都可以战胜。他还强调指出,进行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这就是说,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的行动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循环往复,就会使领导的认识更加正确、更加生动、更加丰富。正是毛泽东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确保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领导全党认真总结在如何对待群众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宝库增添了崭新内容。把生产力的基础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起点上统一起来,并始终不渝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鲜明特色。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融汇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武器直接交给人民群众,从而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火山般地迸发出来,形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独特创造。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融为一体,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人民群众实际利益不断满足的基础之上,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鲜明而深刻地贯彻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最后,全面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保证是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是否依靠群众,是否为了群众,是能否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试金石。

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这就是将以人为本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出发点、依靠力量和根本目的,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重大问题。首先,一切发展必须以人为出发点。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的发展观,是造福于人民的发展观。其次,一切发展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且把这种积极因素与社会发展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后,一切发展必须以人为目的。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是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是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