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贯彻落实党的代表大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几乎在每次党的代表大会召开之后,都伴随着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例如,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了新的成果。因此,结合贯彻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掀起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党的十七大之后掀起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前正继续深入进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把认真研读原著同深入生动的辅导讨论紧密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首先要坚持认真研读原著,在学好原著上下工夫。各级组织和有关部门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精选阅读篇目,帮助他们通过研读原著,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同时,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及有关专家、学者、教师,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以及群众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入系统的辅导,采取宣讲、讨论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思想交流,引导干部和群众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4.通过整风对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形式
整风以全党同志为对象,但重点是党的高中级干部,办法是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进行深刻反省,号召普通党员和党外人士提意见和建议,民主评议,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延安整风是我党历史上成功的干部自我教育的典范,它开创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内教育方法。
二、调查研究,把握根本
调查研究是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根本方法,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党的领袖在长期坚持调查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获得的重要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地认识国情,创造性地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这个结合的过程,始终是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为依据的。也就是说,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并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和统一的。”正确地开展调查研究,不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根本经验,更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基本规律。
(一)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而且应该是实现对称性、匹配性的结合。其前提条件是: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运用范围和条件;弄清中国具体实际的全面的情况,至少是应用领域内的或所要解决的问题的重要、真实的情况。前者是结合的思想前提、理论基础,后者是结合的客观前提、实践基础。两个前提或基础是否对称、匹配,决定结合成功与否。
对称、匹配的程度,决定结合的程度(结合的广度、深度、高度)。结合得愈广、愈深、愈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功能显现与发挥就愈充分、愈强大、愈深远。
1.调查研究是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方法
要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本的方法就是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要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要弄懂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写作背景。
这就需要找来相关的历史资料作一番调查研究,甚至做一些必要的亲身考察。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在当时当地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只有以当时当地的实践为背景才能克服就字面作望文生义的理解,真正把握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真实旨趣。其次要学会区分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个别结论,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剥离出夹杂在一起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和仍有指导意义的基本观点,舍弃不合时宜的基本观点、个别结论。再次要紧密联系本国和他国的应用实践,广泛收集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教训,加以借鉴和比较,弄清理论的运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实践背景和适用范围,马克思主义理论只能解决它所适用范围内的问题。但是它的适用范围究竟有多大,往往需要用实践来验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来加深理解。因此,调查研究本国和他国的实践,就成为我们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方法。
2.调查研究是认识中国具体实际的根本方法
中国具体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是实现结合的平台和客观基础。基础不牢固,结合的大厦就难以建立起来。但中国具体实际不是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弄清楚的,只有进行系统、周密而持久的调查研究,才能逐步弄清客观、广泛而变化的中国具体实际,实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
调查研究之所以是弄清中国具体实际的根本方法,首先是因为中国具体实际的客观性决定调查研究的必要性。中国具体实际的变化发展是通过纷繁复杂的大量现象曲折地表现其内在的、隐蔽的必然性的,人们一般不易发现,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深入实践、深入群众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掌握反映现象的大量感性材料,经过正确的抽象方法,才能透过现象找到反映中国具体实际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其次是因为中国具体实际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调查研究的系统性、周密性。包罗万象的中国具体实际如作为一个大系统、巨系统来看待,那么关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某一个领域、方面、问题就是它的子系统、小系统。系统的整体性要求调查研究的系统性、周密性。再次是因为中国具体实际的变动性决定了调查研究的长期性。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中国历史实际对现实实际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所以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需要认真总结。前人和我们过去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识都要借鉴和继承。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满足已有的认识,固守对过去中国实际的结论。中国具体实际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坚持进行调查研究,主观和客观的差距就可能逐步拉大,我们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识可能就会由过去的比较清楚变得不清楚。毛泽东指出:“民主革命阶段,要进行调查研究,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一万年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3.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实现对称性、匹配性结合的根本方法
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弄清中国具体实际只是实现对称性、匹配性结合的前提条件,关键是结合的过程中如何使两者对称、匹配。这既需要两者内容的深化和完善,也需要结合主体在结合方式、方法等方面做出正确选择。首先要看到,结合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识只是初步的,这些理解和认识需要在结合的实际过程中不断加深。毛泽东说过:“无论何人要认识客观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先深入(实践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认识的深化是建立在实践及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其次要看到实现对称性、匹配性结合并不是一次性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的渐进过程。毛泽东就曾教导各级干部说:“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是出来了,问题就是解决了。”再次要看到结合是通过人来进行的。阶级、政党、领袖和群众的素质,不仅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实质和中国具体实际的把握上,而且更重要表现在将两者结合的技巧上。结合主体能不能从不同层次上对结合的方式、方法,结合的时机、程度把握,结合的切入点选择,主题的确定等方面作出正确的选择,并有所创造、创新,关系到对称性、匹配性的结合能否实现。而这都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反复试验,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才能做到。不重视调查研究或没有正确的调查研究,就难以实现正确的结合。
4.调查研究培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进行的持续不断的支持力量
历史地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调查工作还加深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与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联系,这为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开展动员了力量,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行,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持久的阶级力量。首先,中国共产党人的调查研究工作加深了与下层民间社会的联系,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促成了中国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提升。正是由于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下层民间社会进行了调查和宣传,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同时把他们吸取到自己的队伍中来,使革命措施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人也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有了广泛的支持力量。其次,中国共产党人的调查研究使知识分子迈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为赢得下层社会力量的支持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变革的实践中号召知识分子体验社会生活,指出:“知识分子要为工农群众服务,那就必须懂得工人农民,熟悉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再次,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不断的调查研究中,在通过对中国现状的了解和从事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并形成了注重社会实际的优良品质。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调查研究开阔了中国共产党人注重中国实际的视野,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灵活性运用,提高了领导干部了解实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干部队伍的宏观领导水平。可以说,在调查研究中成长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注重中国实际问题研究的优良品质,中国共产党人也就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
(二)调查研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是通过具体的调查研究来完成的,调查研究的根本方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历史进程。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毛泽东一生都重视调查研究,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一环。毛泽东不仅是调查研究的倡导者,更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努力践行者,是注重并善于调查研究的楷模。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就开始了有目的的社会调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写下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继续注重农村调查,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国矛盾的特殊性,认识中国革命的特点,从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活动,可以说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同步进行,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开始形成同步进行,其标志是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是毛泽东1930年5月在寻乌调查时写的。它系统地阐述了调查研究的意义、目的、对象、态度、方法等重大问题,是毛泽东最早的一篇调查研究理论著作。文中指出,“我们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我们的目的完全在这里。”这篇著作第一次把调查研究与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指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同时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一石破天惊的结论,是对党成立以来正反面经验的总结,也是对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共党内把共产国际决议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一种抗争。毛泽东正是通过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他通过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也正是通过调查研究,毛泽东把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以苏联为鉴戒,走自己的路”。在毛泽东的带动下,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其他领导人也对如何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创造了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