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
13516000000021

第2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论(5)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与时俱进”,从其哲学本质而言,是指事物通过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及其发展从而显现其进取性状态和过程。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优于、高于其他一切社会理论的显著标志,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关注时代的不断变化、关注现实,没有一种科学的理论可以脱离时代的历史进程而存在。如果我们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结论,就会导致实践中的错误和失败。“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主义关于另一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我们只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治学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激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命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实现这种“结合”,必须具备一些基本要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中国特殊国情;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独创性经验;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科学认识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等等。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实现这种结合的关键靠的是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上述基本要件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驱动力和灵魂,驱动着它们在“实践—理论—实践”的动态过程中结合,在结合中创新。可以说,党的思想路线就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一条轴心线、一条生命线。

纵观中国共产党近90年的发展历史,党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过程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由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结果,相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每一次挫折也都同当时背离或没有能够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息息相关。

民主革命时期,正是因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照搬照抄十月革命的模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理论、列宁民族殖民地理论和社会民主党两个策略理论,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而在党的历史上出现的“左”和右的错误路线,造成革命的挫折与失败,都是违背党的思想路线,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理论与实际相割裂,犯了教条主义错误的结果。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思想禁锢与理论僵化、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严峻形势下,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握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进入新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坚持求真务实,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马克思中国化进入了继续发展期,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却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错误地发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又提出“两个凡是”,使党和国家工作处于徘徊状态。可见,正是由于党和国家工作背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使毛泽东提出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任务实际上陷入长期中断的状态。

而邓小平正是综合分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理论,科学地总结中国长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主持工作的第一件重要任务就是首先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而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实践是无止境的,认识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要一以贯之。”毛泽东提出而没有完成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教训和邓小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的经验说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关键是要端正党的思想路线。

(三)党的思想路线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驱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离不开创新的精神,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任务和挑战,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任务的转变,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风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不仅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放思想的理论勇气,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政党。回顾我们党近90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与时俱进。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任务的特点,适应时代的要求,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不断地创新,从延安时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到改革开放之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提,再到进入新世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进而到党的十六大以来对“求真务实”核心的强调和阐释,党的思想路线内涵不断丰富,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历史表明,思想方法的创新将推动理论的、体制的和实践的创新,党的思想路线建设的创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上,无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左”倾教条主义,还是“文革”结束后一段时间内的思想僵化等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面临着某些特殊的困难。在各种困难面前,我党始终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以务实求真为基础,冲破思想的坚冰,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不同的时代需要和前提下不断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

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和建设在推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强烈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我们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无疑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要法宝。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算起,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走过了160余年的历程,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面临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总是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邓小平曾告诫全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自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而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际生活是理论的源泉,尊重客观实际是发挥科学理论指导作用的根本前提。中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我们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对我国国情的基本认识和基本判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任何时候都不偏离基本路线,这不仅要作为坚定的政治信念,在思想上毫不动摇;更要作为重大的政治原则,在工作中毫不含糊,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坚持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防止和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和学用“两张皮”、言行不一的现象,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工夫,使理论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不断增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成效,要看能否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解决的问题越多,对马克思主义就运用得越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越有成效。

坚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前进。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指导新的实践,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重任。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就体现为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提炼,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阔空间。

总之,一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辩证统一的发展史。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真正坚守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轴心线和生命线,才能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而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