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情怀中医 精诚妇科
13515800000037

第37章 附录篇(3)

情怀中医 精诚妇科

——纪念一代妇科名医张兆智

许金翔 张科进 楼樟友

张兆智(1910-1989),婺城区罗店人。1989年12月6日,他在家人与亲朋好友的泪水中仙逝。他的灵堂设在家中,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12月10日,在遗体告别仪式上,花圈、花篮、挽联数不胜数,前来悼念的人们纷至沓来。当他的骨灰送回罗店时,满街盈巷的男女老幼等候相迎,表达对这位声名远播、一生为民解除病痛的名医的崇敬心情。其一幕幕感人场面,20年来在金华尖峰山麓荡漾。

妇科诊治专 声誉全国扬

张兆智医师15岁随父学医,20岁在罗店村独立悬壶济世。他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刻苦学习,认真实践,虚心求教,不断总结,在中医各疑难杂症,特别在妇科领域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成为声名远扬的妇科专家。

张兆智擅长妇科。求诊病人中,妇科占80%左右,因而他在妇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张兆智认为,中医学的临床技能不仅仅表现在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操作上,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也非常重要。他说:“诊疗过程中多听病人说几句,多给病人讲几句,既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又融洽了与患者的沟通,有利于诊断病情,对症下药。患者则容易在交流中增加对医师的信任并积极配合治疗,更有效地解除病痛。”张兆智对学徒强调说:“病人述说病情时,医师要好好听,绝不能打断就开处方。如若不听好就开处方,这种诊断往往导致诊断质量下降甚至误诊,患者对医师的信任大打折扣,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

张兆智治疗不孕症获效不计其数,民众称赞他为“北山神仙”。20世纪50年代中期,张兆智根据祖传经验,结合他本人的临床心得,撰写了《中医妇科经验录》,全书手稿大约7万多字,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张兆智在中医妇科方面的学术思想和成果。他在总论中说到:“大凡治病,务须观察体质之强弱,明性情之柔刚,审表里之虚实,辨邪正之轻重,较阴阳之微甚,分脏腑之旺衰,察疾病之急慢,决攻补之先后,勿使伤正……则能药到病除。”他在妇女经、带、胎、产等方面的辨证论治都独具慧眼。

一切为病人 但愿人皆健

张兆智不仅以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尊敬,而且还以崇高的医德博得人民群众对他的信赖。他生前曾多次当选为县(市)人大代表。1956年至1987年连任7届县(市)政协委员。盛名之下,他仍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张兆智常说:“一个人生了病来找我们,就是对我们医师寄予极大的希望,把性命交给了我们。因此,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满足他。”

张兆智声名远扬之后,工作量极大。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医院挂号限号,张兆智则不然。尽管诊务繁忙,许多从北京、江西、河南、山东、天津、上海、辽宁及本省各地远道而来的病人来金华求治,当天应诊病人他从不推到第二天。有时日门诊量多达200人,常常是推迟中餐或中午不休息,也不让病人久等。

张兆智曾为罗店附近部队驻地军官、家属看病30多人次。1957年4月上旬,在部队驻地为中央首长夫人看过病,并受到在金华视察工作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接见。

罗店地处农村,北山一带常有病人亲属来求出诊,张兆智不论酷暑严寒,有求必应,经常白天医院门诊,晚上出诊。在门诊中他在开处方时,总是为病人着想,采用药效显著而价格较低的药。他常说:“中医自古讲究‘验、便、廉’,还要注意安全。我们做医师的,既要疗效明显,还要病人少花钱。”

张兆智一生中有两次因病倒下。1976年,他因下肢静脉曲张而住院动手术,出院后尚需在家里卧床休息。有一日,他闻知罗店医院有许多病人等他去看病,便不顾走路困难,拄着拐杖去医院,等看完病人,他的腿已肿痛得不能走动了,只得由他人用担架把他抬回家中。另一次在1978年,他持续高烧半月有余,诊断是胸膜炎,大病初愈,即又投入繁忙的中医门诊工作。

在每年梅雨季节,张兆智叫药房工作人员翻晒中药,有时他自己也参与这项工作。他说:“只有提高中药质量,才能提高临床用药疗效,让百姓服用放心。”

张医师自身生活俭朴,廉洁自律。每天早晨四五点钟起床,锻炼身体。为病人服务的征途上,他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他时常接济困难的病人,高温季节,他在罗店与市区之间的祝丰亭设茶水摊,备驱暑药,免费提供给需要的人使用。

名师出高徒 后继有传人

张兆智为了让中医发扬光大,薪火相传,始终倾心中医教育事业,倾囊传授自己毕生所学,勤为中医培养人才。几十年来经他带教过的学生有30余人,其中他一手带出师的学生就有10余人。他带徒期间,一是严格要求,每日他总是一大早就来到医院给学徒上课,晚上到医院解答学生们在书中和临床上遇到的问题。二是以身作则,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座右铭,言传身教,教导学生。

三是关心备至,平日饮食起居事事关心。学生将要出师自主行医时,他总是千叮万嘱,语重心长,并赠送学生一双布鞋、一把雨伞和一支手电筒,要求学生以病患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为重,治疗要不怕山高路远,不怕风霜雨雪,不论白天黑夜,一切都要为人民群众健康着想,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

在张兆智的教导培养下,至今他的学生中有15人获高级职称,被评为中医主任医师与副主任医师,成为各地中医界的骨干。较为突出的有:

徐珊: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主任中医师,省级名中医。

张华山:主任中医师,1995年被评为金华市第一批名中医,曾任金华市中医院副院长。

黄航华:浙江师范大学医院院长,副主任中医师,婺城区第一届政协委员。

楼樟友:金华市中心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曾在我国香港地区、美国、德国杂志发表医学论文。

张丹山:金华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1998年被评为金华市名中医。2007年被评为金华市十佳医师。2008年推荐为浙江省优秀医师。

张兆智是一代名医,也是位慈爱的父亲,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家长。他的家是兄弟两户人家一起生活的大家,20多年来家庭团结和睦,是和谐家庭的楷模。他的哥哥于1951年春不幸病故,留下嫂子与3个侄子。他和夫人商水芝把嫂子看成亲姐妹,把3个侄子当成自己的子女,供他们读书,帮他们立业成家。子女与亲属也不负其望,在自己的工作中都有建树。

张兆智的家族中有13位医务工作者,有5位教育工作者。其中大儿子张仲山,金华市中医院外二科西医主任医师、教授,市名医;大媳妇童征毅,金华市中医院副主任护师,曾任多年手术室护士长;大女儿张秀禾,大连铁路卫生学校高级讲师,曾是全国优秀护士;大女婿黄昌炎,大连造船厂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外孙女黄晓清,美国洛杉矶儿童医院护士;二女儿张惠香,罗店镇西吴村赤脚医师;小儿子张丹山,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嫡孙张科进,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医师;孙媳妇孙巧,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助产师;侄子张华山,金华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侄孙张科发,金华市中医院医师;外孙女许虹,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外孙婿杨勇,杭州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张丹山原任罗店医院副院长,自幼受其父亲嫡传,秉承父业,1990年至1991年又到浙江中医学院深造。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传承其父的精湛医术,解除了成千上万妇女的病痛,拯救了不计其数因不孕不育而濒临解散的家庭,人称“送子观音”。如今,张丹山又将其医术经验手把手地传给他儿子张科进……长江后浪推前浪,妇科专家的子孙正将张兆智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发扬光大。

此文刊载在2009年12月04日《金华日报》十一版

祭文

纪念一代妇科名医张兆智

诞辰100周年

长子张仲山率亲属、学生在墓前恭读祭文

岁次庚寅,

季春之月。

谷雨前夕,

春暖花开。

安期故里,

大仙之乡。

双亲宿地,

山花芬芳。

兆智名医,

诞辰百年。

亲属弟子,

酒洒祭觞。

著书弘扬,

精勤行医。

六十余年,

功绩辉煌。

情怀中医,

精诚妇科。

独树一帜,

全国名扬。

医术精湛,

和蔼美语。

望闻问切,

救死扶伤。

出奇制胜,

药到病除。

疑难疾病,

善用单方。

宽阔胸怀,

热情待人。

医德医风,

日月久长。

敬业乐业,

防病治病。

拼命人生,

军民赞扬。

心系百姓,

劳身焦思。

严于律己,

谦诚礼让。

先公后私,

后己先人。

济贫扶危,

好善乐助。

县市人大,

人民代表。

关注民生,

为民代言。

市县政协,

历届委员。

建议提案,

参政议政。

各界尊称,

一代名医。

百姓口碑,

北山神仙。

妙手回春,

华佗再世。

送子观音,

当之无愧。

薪火相传,

带徒众多。

视徒如子,

传授倾囊。

民主持家,

夫妻恩爱。

尊嫂扶侄,

和睦相处。

中医世家,

代代相传。

仁医风范,

千古流芳。

子女媳婿,

侄子孙辈。

墓前立誓,

精诚事业。

张氏家族,

继往开来。

励精图治,

再荐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