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13515300000007

第7章 角色理论概述(3)

由上可知,结构角色理论,“因为它的分析重点主要是‘地位网络的结构和相关期望’,这种地位网状结构和相关期望制约着个体内心的符号互动过程和角色的最终形式”。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角色理论的结构观点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而且还包含一定的互动性,即“很粗略地描绘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角色是个体与社会的联结点的思想。林顿关于“角色代表着地位的动态方面”的思想,是创造性地发展米德的思想,成为结构角色理论的一块基石。还是乔纳森·H.特纳所说的:“他们共同为角色的结构理论作出了贡献。的确,这种结构性分析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理论综合。”诚然结构角色理论和过程角色理论的思想基础都来源于乔治·赫伯特·米德的观点,而且两者都关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是它们的侧重点有很大的不同。当然,拉尔夫·H.特纳的过程理论则向把两者综合为一种统一的互动理论的目标迈进了一步”。用乔纳森·H.特纳对他的思想简明而准确的概括的话来说,即“发展综合性角色理论”。

三、过程角色理论

过程性角色理论家以社会互动作为基本出发点,围绕互动中的角色扮演过程展开对角色扮演、角色期望、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等问题的研究,经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而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为建立过程角色理论作出贡献的主要是符合互动论学派的理论家们,以赫伯特·布卢默、拉尔夫·H.特纳等人,特别是拉尔夫·H.特纳的过程角色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这里着重介绍赫伯特·布卢默和拉尔夫·H.特纳的观点。

(一)赫伯特·布卢默的角色理论

赫伯特·布卢默(Herbert George Blumer,1900-1987)是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倡导者和定名人。1927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此后长期在芝加哥大学执教,并长期受到米德等人的影响。布卢默提出的“符号互动论”或“象征相互作用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相互交往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社会学观点。他主要着作有:《劳资关系中的社会理论》(1947)、《符号互动论:观点和方法》(1969)等。

布卢默认为,互动是个人与他人和群体之间意义理解和角色扮演的持续过程。在互动作用中,个人的行动具有创造性、建构性和可变性。

(二)拉尔夫·H.特纳的角色理论

数十年来,拉尔夫·H.特纳一直在批评结构角色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由于结构角色理论强调规范、地位和规范性期望表现,所以它对于人类社会的看法是结构泛化的。结构角色理论过多地把研究工作与理论建立的努力倾注于失范的社会过程问题上,例如角色冲突、角色紧张等,这样就忽视了对人类互动常态过程的分析。结构角色理论不是一个严谨的理论,而是一系列前后不联结,互相无联系的命题。结构角色理论并没有运用米德角色扮演的思想作为它的中心概念。

拉尔夫·H.特纳运用并拓展了米德关于角色扮演的概念以描述社会行动的本质。他认为,“这对于作为互动中心过程的角色扮演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命题,诸如角色的产生及它的特征、角色是一个互动框架、角色与人、角色扮演也是角色创造、用什么标准对角色评价、组织环境中的角色和社会环境中的角色以及构造角色理论的策略等,并且进行了论述。

乔纳森·H.特纳对拉尔夫·H.特纳构造过程角色理论的策略作了如下评论:

特纳在继承布鲁默侧重于过程的理论的同时,还致力于把互动论发展成为接近公理的理论。他意识到,角色理论目前分裂成许多狭隘命题与假设,而角色理论家们也一直不情愿“寻求把各种不同的角色过程联结在一起统一的主题”。

特纳的策略是广取博采众多理论研究中的命题,并用来为建造更加形式化与抽象的理论陈述服务。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在具体经验命题与抽象理论陈述之间保持具有创造性的对话。

四、角色理论的研究简评

最近,笔者重新学习了米德等大师的角色理论,受益匪浅,启发很大。

同时,又对结构角色理论和过程角色理论进行一番比较,对角色理论有了比较清晰的看法。

(一)角色理论的思想基础

不论是结构角色理论,还是过程角色理论,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都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由分化到整合的过程。这一个过程发生的必然性,就在于它们都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即来源于乔治·赫伯特·米德的角色理论观点。

(二)角色理论的分析方法

不论是结构角色理论,还是过程角色理论,绝不是“两个派系”之争,而是角色理论家内部所采取的不同的分析方法之争。正如乔纳森·H.特纳所指出的那样:“我认为,一方面是对角色理论持结构性观点,另一方面是采用过程的研究策略。这两种方法反映了互动论内部大体上不同的分析方法。”

(三)角色理论的评价原则

乔纳森·H.特纳对米德及其创立的角色理论自始至终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全面的考察和评价。例如,为了更好地评价米德的功绩,他回顾了三位给米德带来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威廉·詹姆斯、约翰·杜威和查尔斯·霍顿·库利。他们每一个人都为米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即“自我”。又如,在谈到建立角色理论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时,虽然他赞同拉尔夫·H.特纳反对过分的结构角色观点,但是他还是实事求是地对待结构角色理论:“虽然困难不少,但是我认为结构性角色理论将为填补社会学中的空白,特别是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的空白,作出突出的贡献。”“虽然结构角色理论中存在着许多明显的问题,但是它还是努力寻求对社会现实的动因的分析。”再如,他在评述结构角色理论和过程角色理论时,既阐明两者的不同点,又指明它们的共同点。不仅如此,他还阐发了富有理论价值的命题,诸如“角色概念显示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联结点”等,并且致力于角色理论的整合工作。因此,乔纳森·H.特纳对角色理论的积极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四)角色理论的发展趋向

过程角色理论家对结构角色理论提出了合理的批评。拉尔夫·H.特纳虽然反对过分的结构角色观点,但是他并不否认许多角色扮演存在于一定结构的环境之中。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对角色理论进行整合,使之成为统一的角色理论,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在看来,这种努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多于它们之间的分歧。”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不仅如此,角色理论还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五、角色理论的研究价值

(一)角色理论研究的理论价值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把角色理论看作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社会学中,角色理论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并且建立了一定的体系框架,诸如“结构角色理论”、“过程角色理论”,有的学者对这两种角色理论的优缺点作了评价,并且试图把两者统一起来,像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H.特纳在其着的《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所阐明的观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角色理论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这是由理论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角色理论以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解释问题的方法和广泛的适用性深得广大学者的关注,它不仅可以解释一般的社会生活现象,而且特别是在阐释社会行为、分析社会关系以及人格的研究等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

根据A.B.彼得罗夫斯基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结构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群体(包括大群体的心理现象,如民族、阶级、社会情绪、时尚与大众传播等,小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如人际关系,群体的心理气氛、角色、头领等);团体;个性;应用问题。由此可见,角色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我国,角色理论的研究,正在受到社会学界与心理学界学者的热切关注。许多学者发表了有关角色理论的文章,有些学者在其着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专着中,以一节或一章的篇幅,专门论述了角色理论。所有这些,对于角色理论的研究作了有益的探讨。为推动角色理论的研究,促进角色理论的深层建设,我国有些学者自愿组织,联合攻关。例如,1986年7月初由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牵头组织的“社会角色和认知”协作组正式成立。该协作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所具有的社会角色与他对客观世界,对自身的认知和态度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对于填补我国社会心理学中的空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外,对于理解当前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更有效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也具有应用价值。

可以想见,角色理论将随着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富有特色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