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13515300000045

第45章 角色机制(3)

(三)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罢免或撤换等制度,地方党委常委会要把廉政勤政、选人用人等方面工作作为向全委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健全巡视工作领导机制,选好配强巡视干部,完善巡视程序和方式,提高巡视成效。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健全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监督的制度。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财政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

(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完善防治腐败体制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健全执法过错、违纪违法责任追究等制度,保证公正司法。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财政性资金和社会公共资金管理,彻底清理“小金库”。健全金融市场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和内控机制建设,完善金融账户实名制,有效防止和严厉惩处利用证券市场和资本运作等手段进行腐败活动。完善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按照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要求推进相关改革,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国有企业权力运行制衡机制、薪酬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提高制度执行力,维护制度权威性。

除此而外,还有社会流动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社会安全机制、长效发展机制、社会公共管理机制、权力运行制衡机制、薪酬激励和约束机制等。

三、角色机制建设小结

(一)角色机制建设的内在关系

按照个人与社会互动,角色与社会互动的思路,为避免角色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分别考察了角色的个人机制建设和角色的社会机制建设的若干内容,而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还会不断充实其新的角色机制及其新的内容。正是因为如此,角色机制建设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由不健全到比较健全的过程。

角色的个人机制建设和角色的社会机制建设是相互区别的,其性质、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又不是截然分割的两部分,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就是说,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有共时性和共在性,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共同存在和共同发展的。事实上,仅有角色的个人机制建设不足以加强角色建设,避免角色的矛盾和冲突,还必须有角色的社会机制建设,才能制约、促进角色的个人机制建设,从而避免角色的矛盾和冲突。当然,角色的个人机制建设得好,对角色的社会机制建设起着促进作用。

同时,在角色的个人机制建设和角色的社会机制建设的互动过程及具体运行中,它们又是相互渗透、融合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才将它们分别逐一阐明,但是在思想观念上不能错误地把它们的划分凝固化,或者理解为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如前所述,机制就是“带规律性的模式”。我们研究角色机制建设,就在于探究避免角色矛盾和冲突的角色建设及其运行的具体规律,提高自觉性,避免盲目性,从而确保角色建设的正确运行的方向性、有效性和持续性,真正做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角色机制建设的几个要义

1.角色机制建设的“出发点”

角色机制建设要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出发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论担任何种职位、从事何种职业的角色都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改善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所谓需求或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在这里,我们不妨以基层社区工作为例,广大居民群众生活在基层,人民事业的基础在基层,我们服务的对象在基层,满足人民的生活保障、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维权、文化生活等各种需求也在基层。因此,我们的基层社区工作,既要侧重于传统民政对象——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又要面向于社区全体成员。广大社区居民有着多种需求,例如就业、社保、医疗、治安、文化娱乐、环境绿化及汽车停放等。如果社区居民生活上的一种匮乏感得不到满足,就会直接影响参与社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要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高度重视和解决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加强社区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倾听社区居民的呼声和意见,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要认清需求是人群心理的一种动态表现,社区领导者和工作者务必深入了解和分析社区居民需求的动向及其共性和个性的特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要掌握和运用社区居民需求发展的规律,切实做好社区管理工作。社区居民原有需求在不断满足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需求,而新的需求又会产生新的社会实践和新的社会生活。因此,顺应社区居民群众新期盼、满足社区居民新需要的过程,就是着力解决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为民谋利、造福于民的过程。由此可知,社区居民的社会需要是社区管理工作的动力源泉,而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要,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角色机制建设的“支撑点”

角色机制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支撑点”。秋石在《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文中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理论高度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他认为,人类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规定着整个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其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总是与社会基本制度及其要求相适应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

如果不以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共同的导向,社会就会失去灵魂、失去方向。同时,他又阐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的内在联系。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提供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这四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价值取向,是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由此可知,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角色机制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转化为角色的精神支柱,是何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