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13515300000034

第34章 角色建设概述(1)

一、角色建设的客观必然性

(一)加强角色建设,是提高人的社会化的内在要求

如前所述,人的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符合于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从人的社会化过程来看,青少年的社会化,是人的一生中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角色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时期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依照社会对青少年的期待和要求,学会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即实现期待角色与现实角色的整合。

曾海波在《虚拟世界中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一文中写道,自从1994年5月,我国作为世界上第71个国家级网加入Internet之后,IT业迅速发展,互联网迅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媒。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1年7月发布的调查数据,我国约有2650万网民,其中,18~24周岁者占到36.8%。据CNNIC发布的《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达到1.03亿人,35岁以下网民占总数的81.3%。据《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3亿人,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9.4%。其中18~24岁的网民占38.9%,18岁以下的网民占14.9%。由此可见,青少年是我国网民的主力军,占全部网民的53.8%。此次报告首次加入了青少年上网的数据分析,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半数以上。据CNNIC消息称,截至2007年1月初,18~24岁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5.2%,35岁以下网民占总数的82.5%。截至2007年3月31日,我国上网人数已达1.44亿,到2010年,我国互联网网民数将达2亿,普及率为15%。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同时具有高时效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性,可以使全世界的人们有如“面对面”的沟通,深深吸引着青少年,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受众的主要群体。

正如“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网络亦具有两重性。目前,我国学界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网络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影响问题发表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李庆广认为,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按照施化者的性质,我们可以将“人的社会化”分为真实社会化和虚拟社会化。真实社会化是传统的社会化范式,是在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和传统大众传媒中进行的社会化,其主要特征是施化者的真实性、确定性及受化者的被动性比较明显。虚拟社会化是在电子传媒尤其是网络中的社会化。从当前的发展趋势上讲,现代青年对网络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强,虚拟社会化作为信息时代不可避免的衍生物将会对青少年的发展起到极其深刻的推动作用,而青少年作为上网群体的主力军自然会受到更强有力的冲击。风笑天、孙龙认为,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兴起,虚拟社会化成为一种与真实社会化相并列的社会化机制对青年的成长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虚拟社会化强调具体的形象和行为模式的灌输,忽视角色所固有的社会规范的培养,导致行为方式社会化与角色规范社会化脱节,青年在角色社会化中产生认同危机。因而在虚拟社会化与真实社会化之间建构一种整合机制是青年研究重要的前瞻性课题。

多数学者认为网络对青少年角色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已成为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对青少年社会交往、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以及增强其在角色社会化中的自主性等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虚拟社会化对未涉世的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例如,不少中学生染上了网络心理障碍,导致了许多不良社会行为,触及并动摇了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根基,向教育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起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普遍焦虑和关注。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网络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规范其良好的网络行为,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及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加强角色建设,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学习型社会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罗勃特·哈钦斯(R.M.Hutchins)首先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此后,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

2001年5月15日,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强调指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究竟什么是学习型社会呢?所谓学习型社会,是指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和群体以相应的教育体系、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进而使整个社会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们党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采取的重要措施。学习型社会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人们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政党等。这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强大动力。在一个学习型社会中,社会的组织、管理、服务系统、社区和家庭都注入了学习化的内涵。而在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系统、社区和家庭中不同的角色扮演者,都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风气,培养人人学习、时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换言之,都把“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当作主流化、主导性的生活方式。通过不断学习,促进角色社会化,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等,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

(三)加强角色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又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诚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还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但是,最终要靠社会化、角色化的人,尤其是广大基层干部角色和领导干部角色去落实和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角色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加强角色建设,是增强领导干部角色规范意识的迫切要求

领导干部的角色规范意识,是指领导干部对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角色规范及其执行能力和社会期待的认识。说具体点,领导干部的角色规范意识,就是领导干部正确认识自己在行使权力、履行职务、承担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同时也蕴涵着广大社会成员及社会整体对其行为模式的期待。桑玉成撰写的《领导干部要有角色规范意识》一文,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会上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的要求和上海市委的决定,认为党员干部要从自身的社会属性、社会地位出发,把党性修养的要求落实在对自身角色规范的认识之中,把角色意识的形成融入对党的历史使命的实践之中。读后颇受启发,现将有关部分摘录于后:

领导干部遵循角色规范、对角色规范的践行及其程度,一般来说受制于三大因素,其一是他们对自身所扮演角色的认识,其二是他们对角色规范的领会,其三则是他们对角色规范的执行能力。正是由于这三大因素的存在,以及这些因素在不同个体上所起的不同作用,使得我们看到的领导干部中既有正面典型,也有反面形象。领导干部怎样才能在自己的角色舞台上始终如一地按照其角色规范有所作为,并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这既需要领导干部厘清一些理论问题,更需要领导干部勇于在实践中面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