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13515300000019

第19章 角色观念(1)

一、角色观念的含义及其要素

(一)角色观念的含义

从哲学上讲,“观念”同物质的东西相对立,是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受行为执行者或角色扮演者的思想观念支配的;不同的思想观念,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客观环境和社会实践的制约,人们必须根据客观形势的要求,及时调整和转变自己不适应现实的思想观念,才能促进个体行为和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发展。这正是我们研究角色观念的真谛所在。

在一定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在扮演一定的角色,并都有自己的角色观念。以家庭为例,父亲有父亲的角色观念,母亲有母亲的角色观念,子女有子女的角色观念,等等。以工作单位为例,领导者有领导者的角色观念,办公室主任有办公室主任的角色观念,秘书有秘书的角色观念,办事员有办事员的角色观念,等等。

那么,何谓角色观念呢?角色观念亦称角色意识,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关系、地位、作用、规范、权利、义务、形象和行为等方面的认知、态度、情感的综合反映。

(二)角色观念的要素

角色观念的定义有以下三个要素。

1.角色观念是以个人为对象的

若是离开个人,就无所谓角色观念。从角色观念的生成与提升角度来看,应当重视对个人的角色观念的教育与引导,对于促进团队或组织的角色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意义。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的角色观念与团队或组织的角色观念之间的关系,乃是目前许多家庭、学校、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角色观念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角色观念是思想关系的重要部分,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角色观念。不仅如此,角色观念又反作用于角色行为。因此,必须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上去把握角色及其观念的本质。

3.角色观念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角色观念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不仅有复杂的结构,而且有复杂的内容。为了正确地理解与把握角色观念的本质和内容,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因为角色观念作为角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必然要受其制约和指导。否则,就会偏离研究角色观念的正确方向。

二、角色观念的内容与途径

(一)角色观念的内容

角色观念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现择其要者列举于后。

1.角色地位观念

角色地位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处的地位的认识。例如,不少领导干部时刻不忘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领导地位,一方面严于律己,为群众作表率,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另一方面对搞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敢抓敢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就是极少数的干部,在他们刚被提拔到领导岗位时,能认真扮演与其地位、身份相称的领导角色,为群众做了一些有益的事,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角色地位观念就逐渐减弱、淡化,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以致做出与其领导角色地位不相容的事来,甚至有的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角色义务观念

角色义务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履行的角色义务的认识。每个人扮演一种角色,就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和权利。角色义务观念集中体现了角色的社会价值。一般说来,谁能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谁就是合格的角色;谁能创造性地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谁就是优秀的角色;谁不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谁就是不称职的角色。任何个人要真正成为一个称职的角色,就必须正确地理解自己担负的角色义务,按照角色义务严格要求自己,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同时,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马克思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角色权利,是角色扮演者应有的权力和应享的权益。无论何人,只要他扮演一定的角色,就拥有与这个角色相应的角色权利。

3.角色行为观念

角色行为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行为模式的认识。任何角色都是按不同的行为模式去行动的。例如,教师角色,他的举止应端庄而有教养,因为他要为人师表;法官角色,他的行为应是严肃公正、不徇私情而又有魄力,因为他为人断案;父亲角色,他的言谈举止应正直、威严而又宽厚,因为他是一家之主。在一定条件下,角色应按某一行为模式行动,但他却错误地按另一行为模式行动了,这样,就会产生角色混同。所谓角色混同,即角色做出不合其社会地位、不合时空条件的行为。试想:一个人如果把只适合家长角色的行为用到同事关系中,把只适合法官角色的行为用到父子关系中,把只适合恋人角色的行为用到朋友关系中,那么非但不能实现良好的角色之间的交往,反而会导致角色混同,造成混乱。

4.角色形象观念

角色形象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所具有的思想、品德、风格、个性以及言谈举止等方面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角色形象观念是十分具体、广泛的。我们将在第十四章“角色形象”中具体论述这个问题,所以就不赘述了。

(二)角色观念获得的途径

社会互动是个人获得角色观念的有效途径。这就是说,个人获得角色观念,是在人们的社会互动中实现的。角色观念通过社会群体、角色伴侣(即关系较为密切的人)的期待以及个人对它的认识,才能逐步进入个人观念或意识之中。

因此,在每一角色中都存在着双向的心理关系:一方面,是社会、群体、他人对角色的期望。例如,在一个城市里,每个市民、社会团体、政府机构及公务人员都对市长角色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抱有某些看法与期待。

另一方面,是角色扮演者、当事人对社会、群体、他人的期待的感受和认同。

例如,这位市长意识到社会、群体、他人对他自己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什么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的期望。当然,市长上任是有自己的打算,如在任职期间更多更好地为市民办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促进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在充当这一角色以前所形成的观念,包括对角色的关系、地位、作用、义务、规范、权利、形象、行为、认知、态度、情感等。如果市长是一位明智的敏锐的社会政治家,那么他就会自觉地采纳广大市民和其他社会政治家提出的批评与建议,从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由此可知,这位市长的角色观念的形成与获得,是在社会、群体、他人的期望和角色扮演者对这些期望的认识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

三、角色观念的建立与形成

(一)角色观念的建立

角色观念是建立在角色知觉和自我概念的基础上的。如果人们的角色知觉非常清晰,自我概念同一,那么角色观念就容易建立。

1.角色观念与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role perception)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或他人在特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中所拥有的关系、地位、作用、权利、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的认知。它是角色观念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角色认知,即对自己或他人所扮演角色的认知;二是角色规范,即自己或他人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对角色规范的认知;三是角色行为,即自己或他人对其角色行为的认知;四是角色期望,即自己或他人对社会、组织、团体及其成员的期待的认知;五是角色评价,即自己或他人(还包括社会、组织、团体及其成员)对其角色扮演评价的认知。根据上述五个方面的角色知觉,人们进而可以衡量、判断自己或他人是否胜任某个角色,是否恰当扮演某个角色。因此,角色知觉是否正确,决定个体能否实现良好的社会适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如果个人对社会所给予的角色非常明确时,他所担任的角色就扮演得很好。萨尔宾的实验证明了这个结论。他把各种角色表演时的记录呈现给被试者,要求被试者指出发言者所扮演的角色、年龄、性别、行为等,结果发现,那些角色知觉良好的人,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反之,那些角色知觉混乱的人或精神病患者,他们的知觉往往会发生错误。

其他学者对此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发现角色知觉正确与否与下列因素有密切关系:对角色的社会期望的明确程度。例如,售货员和顾客、教师和学生,都非常明确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因此能清楚地知觉自己所担任的角色及其意义。个人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如一个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同志,突然被调到一所高校去任教,他一定会感到无所适从,对教师角色无法把握。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个人的角色知觉。例如,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面前,很多人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办,对角色的期待会产生怀疑与动摇,从而处于一种犹豫、烦恼之中而不能自拔。这样,要建立明确的角色观念也就无从谈起了。

2.角色观念与自我概念

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角色扮演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概念是角色观念形成的基本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