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
13514300000012

第12章 文化及文化冲突概述(2)

(三)文化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存在着差异性

文化是人的创造物。一定社会群体,生活于相同的地域、历史、社会中,必然形成相同的文化。文化本来就是群体的,钱穆先生在其着作《文化与教育》中开宗明义就指出:“盖论文化首当重二义:一者文化当为大群众所有;二则文化必具绵历性。”也正是因为此,法国着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涂尔干曾将文化称之为“集体意识”。美国人类学家恩伯夫妇也认为:“如果只有一个人在想某个问题或做某件事,那么这个行为代表的是个人的习惯,而不是一种文化模式。”德国学者斯宾格勒认为:“每一个文化,从其终身依附的母土之中,以原始的坚韧之性跳跃而出;每一个文化,在其自己的影像之内各具有其物质、其‘人类’;每一个文化,各有其自己的观念、自己的热情、自己的生命、意志与感受,也各有其自己的死亡。”马克思也说过,文化是“类的存在物”,是人类“类”的生活的结果。反之,由于生活在不同地域、历史、社会群体及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导致文化的差异,文化因人类群体的不同而有别。由于人的群体是分层次的,文化的群体性也有层次之分。因此,对文化群体性就有了所谓的“文化的团体性”、“文化的阶级性”、“文化的民族性”等维度的区分。正因为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存在差异性,才构成了整个人类世界的多样性。

(四)文化是发展变化的,在其传承与积累过程中具有时代性

文化是变动不居的,“为适应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文化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在文化的种种变迁中,有些并不具有适应性,考古学的记载中就载有许多被历史淘汰而消亡的文化。而有些变迁却把社会文化系统推到一个更高级的能源转换阶段,结构亦更加复杂化”。故此,文化在其传承与积累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亦即,一定的文化是与一定的时代相联系的,一定的时代必然有一定的文化,一个时代的文化与另一个时代的文化会出现明显的差别。“这是因为我们划分一个历史时代往往是依据于生产方式的本质区别,而生产方式从广义上讲也就是一种文化,因此,生产方式的时代差别本身也就是一种文化的时代差别。此外,文化的其他方面又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创造的,因此,文化一般来说便由此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痕迹’。”文化的时代性,是文化本质的一种动态显现。人类生生不息,文化变化不止,它就像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处于不断的发展变迁之中。可以这么认为,整个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文化不断变迁、演进的过程。通过文化的时代性,可以更全面地看到文化的演变和文化的历史,也可以更清晰地探索到文化发展和变迁的规律。概言之,人类文化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进化的过程。

(五)文化包含有众多的不同形态和类别,但它具有现实的整合性

文化的形态和类别是多种多样的,泰勒最早提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判断,嗣后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也都对此达成了共识,即文化具有复杂的结构。由此,出现了对文化各个角度的判断。譬如,依文化的层次结构而言,可分为浅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在文化被赋予不同的载体之后,形成我们熟知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就文化的内容结构来看,文化又可以被分为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即便如此,文化的构成要素并非杂乱无章的向翔:《哲学文化学》,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143页。

或简单的集合,就其整体性而言,是互相整合为一的,具有现实的整合性。“我们说文化是整合的,指的是构成文化的诸要素或特质不仅仅是习俗的随机拼凑,而是在大多情况下相互或和谐的一致。”“文化的整合性,是文化的一种自组织能力和自协调能力,在保证人们的正常活动、维系社会的平衡和谐、促进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建立、推动社会在一定文化模式下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换言之,所谓文化的整合性,是指构成文化系统的各要素、各部分、各方面之间的有机结合及其发挥的特定功能。

三、文化的构成

本研究旨在考察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亦即,探讨文化的各个层面对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影响与制约。故此,在此还需要对文化的构成要素进行一般性分析。

由于对文化定义理解的仁智互见,人们对文化的构成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分法:物质文化与和精神文化,或观念和实体、外显和内隐两分说;物质、制度和精神,或物质、观念和关系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维和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事。宗教、文艺偏于情感的;哲学、科学偏于理智的。二是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一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三是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受,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事。张岱年和程宜山两先生在《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也采取三分法,他们说:“在我们看来,文化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思想、意识、观念等等。思想意识中最重要的有两方面:一是价值观念,一是思维形式。第二层是实物,即表现文化的实物,它既包括像哲学家的着作、文艺家的文学艺术作品一类的‘物’,也包括科学技术物化形态的‘物’,即人工改造过的‘物’。第三层次是制度、风俗,是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条例、规矩等。”在这里,我们赞同“三分说”,下面就文化构成的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第一个层面是物质文化层。物质文化是最外层的,是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它指谓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物质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直接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那些文化产品,其基本功能是维持个体的生命的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物质文化领域典型地体现了‘人化自然’的特征,它包括所有用于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生存需要的、经过加工的自然物品和人造物品,还包括用以生产这些物品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也可以说,物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所有物化形式。”物质文化直接体现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自然物质的人化及其发展,是自然性和人工性的有机统一,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类物质生活水平。

第二个层面是制度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属于中间层面,是物质文化向精神文化过渡的中介环节,是人类处理个人和他人、个体和群体之间关系的产物。它包括“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实行上述制度的各种具有物质载体的机构设施,以及个体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形式、反应在各种制度中的人的主观心态等”。换言之,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满足人类的交往需求而产生的合理地处理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关系需求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制度文化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它体现着人和人的关系。许多文化学家和社会学家十分重视制度文化。例如,马林诺夫斯基反复强调人的组织行为的重要性,强调合作和群体在人的生存中的重要地位。人都生存于一定的群体之中,“这样的群体经由某些协议、某些传统法律或习俗、某些相当于卢梭‘社会契约’的因素而相互联结”。人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是互相合作的,“在合作中,他们遵循地位或贸易的技术规则,遵循有关礼节,习俗性谦让的社会规则,以及塑造其行为的宗教、法律和道德习俗”。

第三个层面是精神文化层。精神文化层是最内层的,是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因而也叫观念文化。它是经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涵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形态的文化。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起源于人类在满足自己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时超越这些最基本的需要而产生的新的需要,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和自由的需要。因此,在文化的所有层面中,最具有内在性、最能体现文化的超越性和创造性本质特征的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潜伏于人类的心灵深处,是最深层次的文化。它既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反映,又渗透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之中,是一切社会文化的灵魂。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物质文化中渗透着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为物质文化所决定,同时又以一定的精神文化观念为存在的前提,并在其中凝聚着、沉淀着精神文化的因素,而又反过来给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精神文化归根结底为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所决定,但又受到制度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并反过来作用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由此可见,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渗透的整体。但是,我们认为在教学文化的构成中,精神文化层更为重要,“因为它更好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特征,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换言之,精神文化最深刻地体现了人的文化超越自然和本能的创造性和自由的本性”。在学校教学中,它是激发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对教学具有最为潜在深刻的影响与制约。虽然文化的各个层面与教学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探讨文化的各个层面对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影响是本研究的初衷,但本研究更侧重于文化的精神层面,即着重于教学中起重大作用的师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存方式、行为习惯与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互动关系研究。

第二节 文化冲突解读

一、文化冲突的意涵

在对文化冲突的概念进行界定时,首先要对它的上位概念“冲突”进行考释。“冲突”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和学术界都是一个经常使用的词语。

在我国权威辞书《辞海》中,关于“冲突”释义有三项:急奔猛闯;抵触;争执;争斗;文艺用语;指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要求愿望等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在文艺作品中的反映。《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冲突”的解释有二义:矛盾表面化,发生激烈争斗;互相矛盾,不协调。从词义上考释,“冲突”的含义是指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事物之间的互相对抗状态和可能会产生斗争的矛盾形式。

在哲学界,“冲突”也主要指的是矛盾斗争的状态。如冯契先生主编的《哲学大辞典》将“矛盾”释义为:“矛盾或矛盾斗争的表现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