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急诊内科症状处理程序
13514100000018

第18章 普通急诊症状处理程序(7)

(3)病情发展:包括恶心、呕吐的起病时间、性质、伴随症状等。

1)起病时间:早孕反应多在晨间出现;慢性咽炎引起的恶心、呕吐多在刷牙时出现;幽门梗阻患者多在夜间出现呕吐。

2)呕吐性质:食物中毒表现为突然起病、集体发病;幽门梗阻患者的呕吐物有腐臭,为隔宿食物;十二指肠以下梗阻患者的呕吐物中含胆汁多;小肠低位梗阻的呕吐物有粪臭;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呕吐为大量喷射性。

3)呕吐发展速度: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胸患者往往起病很急,而肺炎、食管炎、肿瘤等往往起病较缓、时间较长。

4)伴随症状:不伴恶心多为精神性或颅压增高;伴腹痛多与急腹症有关,注意消化系统疾病;伴腹泻多见于胃肠道感染或急性中毒;伴头痛常见于偏头痛、青光眼、颅内高压、鼻窦炎等;伴眩晕可见于迷路炎、梅尼埃综合征、颈椎病等;伴发热、黄疸可见于肝胆疾病如急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

2.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用来评估患者的生命状态,神志、瞳孔用来判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生命体征不稳定或者神志、瞳孔不正常的应快速进行抢救,进入危重急诊处理程序。

(2)一般检查:主要检查面色、唇色、出汗、皮疹情况和患者身上的气味。恶心、呕吐患者往往有面色苍白、显性出汗等迷走神经兴奋体征。如果呕吐患者出现皮疹首先考虑是由过敏引起的。中毒患者多有相应的气味,应予注意。

(3)专科检查:恶心、呕吐的病因涉及全身各个脏器,但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最为多见,当患者有腹部不适时进行腹部检查,伴有头痛必须进行神经系统检查。

1)腹部的检查:包括视、触、叩、听诊,主要内容应从简从重点,主要观察腹部有无膨隆、胃肠蠕动波、有无压痛并明确压痛部位、有无腹膜刺激征(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及移动性浊音检查、肠鸣音听诊等。

2)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病理征、脑膜刺激征、四肢肌力、肌张力的检查,如果神经系统体征阳性往往考虑颅脑疾病。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可以明确患者有无感染,也可以对血液病进行筛查。

(2)电解质:呕吐患者必做的检查,明确患者呕吐后有无电解质紊乱。

(3)头颅CT:对于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应进行头颅CT或MRI的检查。

(4)脑脊液检查:考虑脑膜炎的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

(5)大便常规:可以了解患者有无大便的感染和出血,尤其伴有腹泻时必做该检查。

(6)胃镜:怀疑患者有食管及胃的疾病时应进行胃镜检查。

(7)彩超:伴有腹痛考虑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肾结石、急性阑尾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时,应行彩超检查以明确。

(8)血糖:可以直接诊断糖尿病,因为糖尿病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可以引起呕吐。

(9)尿常规:了解尿中有无酮体及糖,有助于糖尿病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断。

(10)心电图检查:该项检查可对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进行筛查,典型的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为病理性Q波和S‐T段弓背向上,而心律失常患者则有各种心律失常相应的心电图表现。

4.初步诊断

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对恶心、呕吐的诊断主要从以下几个系统疾病来考虑。

(1)消化系统疾病。

1)咽炎:刷牙时可出现干呕,伴有咽痒、咽部异物感等,体检可见咽部充血等表现。

2)反流性食道炎:有食管烧灼感及长期的胸骨中段压痛,吞钡检查或胃镜检查可予明确。

3)胃炎:病史时间较长,呕吐与进食有关,伴有腹痛,胃镜可明确。

4)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肾结石、肠梗阻、腹膜炎:

伴有腹痛,有明确的腹部压痛点,腹膜炎则有腹膜刺激征。

B超检查可明确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肾结石的诊断,腹部平片可明确肠梗阻。

5)急性肝炎:伴有肝区不适、乏力等,乙肝三系及肝功能检查可明确。

(2)中枢性疾病:呕吐往往为喷射性的,有神经系统体征,颅脑CT、MRI或脑脊液检查可以明确,主要包括有脑炎、脑血管病、脑外伤等。

(3)前庭系统疾病:呕吐较为剧烈,伴有眩晕、视物旋转、眼球震颤、出汗、耳鸣等。

(4)心血管疾病:伴有胸闷、心悸等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有助于诊断,疾病主要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5)全身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电解质紊乱、低血糖、妊娠、药物等均可引起呕吐,伴有相应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6)神经官能症:伴有情绪激动及类似发作史,而无其他的阳性体征。

5.处理

明确诊断后进行以下处理。

(1)一般处理:保持安静休息,饮食上要注意给予易消化软食或流质。

(2)对因治疗:针对原发的疾病进行治疗,如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进行补液和降糖治疗;对感染性疾病予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对心肌梗死先予阿司匹林和β受体阻滞剂口服后收住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或溶栓治疗;中毒者给予相应的解毒治疗等。

(3)对症治疗:首先是止吐治疗,如应用甲氧氯普胺、氯丙嗪等药物,以及其他伴随症状的对症治疗。但应注意如果患者病因尚未明确,有些症状不能强行予以制止,如腹痛病因不明时不应给予麻醉类止痛药物。

(4)必要时待初步处理,患者病情略稳定后,转入病房进一步治疗。

便  秘正常人排便一般2~3d一次至每天2~3次,但粪便不干燥、坚硬。排便习惯若比原来有明显延迟,粪便坚硬且不易排出即可称为便秘。便秘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的,功能性便秘指饮食不当缺乏纤维素、工作紧张、环境改变及精神心理障碍引起的便秘,器质性便秘指由神经肌肉异常、肠道狭窄梗阻、黏膜异常等引起的。

1.询问病史

(1)一般信息:性别、年龄以及职业。老年人及妊娠期妇女便秘较多见而且多为功能性便秘。长期接触铅的从业人员容易引起铅中毒而出现便秘。

(2)家族史和既往史:很多肿瘤有遗传史故而应注意家族史;若有多年的便秘病史一般考虑为功能性便秘;若有痔疮、肛裂等肛门直肠疾病可直接引起便秘;而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药、麻醉镇痛药、制酸药物、解痉药等可直接引起便秘,所以同时询问服药史。

(3)病情发展:包括便秘的时间、发展速度、大便性状、与进食关系、有无干扰排便习惯的因素、伴随症状等。

1)便秘的时间:时间较久的便秘多考虑为慢性习惯性、良性功能性便秘,急性便秘则考虑小肠肿瘤、狭窄和肠扭转可能。

2)便秘的发展速度:如果中老年患者便秘进行性加剧要考虑癌症可能;如果发展缓慢或者长时间无进展,考虑为功能性便秘。

3)大便性状:大便形状逐渐变小,甚至大便上有血迹的一定要排除结肠癌可能。

4)与进食关系、有无干扰排便习惯的因素:近阶段饮食习惯发生改变或者环境改变、工作紧张、精神紧张均可引起功能性便秘。

5)伴随症状:①伴呕吐,多为器质性便秘,如肠梗阻;②伴肠绞痛,常见于肠梗阻、铅中毒、急性腹膜炎等;③伴明显腹胀,多见于肠梗阻、顽固性便秘;④伴腹部包块,常见于肠道肿瘤、肠套叠;⑤腹泻、便秘交替,多见于肠功能紊乱、肠结核或克隆病;⑥伴贫血,常见于肠道肿瘤、肠坏死;⑦伴腹水,常见于结肠癌。

2.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一般来讲,便秘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如果生命体征不稳定则马上进入危重急诊处理流程,先予紧急处理并监护。

(2)一般检查:患者面容和营养状况。面色憔悴、体形消瘦、营养不良者首先考虑肠道肿瘤。

(3)专科检查:包括腹部检查和肛门指检。腹部检查主要了解腹部形态、蠕动波、肠鸣音、压痛、包块等。腹部膨隆、胃肠蠕动波考虑幽门梗阻;肠鸣音亢进多见于机械性肠梗阻,肠鸣音较弱可见于麻痹性肠梗阻;腹部有压痛应结合“急性腹痛”一节进行诊断,腹部扪及包块应注意肠道肿瘤、肠套叠的可能。而肛门指检有助于肛门狭窄、内痔、肛裂、直肠癌的诊断。

3.初步考虑

首先应明确是功能性便秘还是器质性便秘。

(1)功能性便秘:这类患者往往病程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病情无进行性加剧,除轻微的腹胀以外一般不伴有其他明显的不适症状,肛门指检无异常。发病原因多为进食少,食物缺少维生素,排便习惯受干扰,滥用泻药,结肠运动障碍,腹肌及盆腔张力不足,结肠冗长及应用吗啡类、抗胆碱神经阻滞药物等。必要时应行各项辅助检查,若均无阳性结果则支持功能性便秘的诊断。

(2)器质性便秘:患者往往发病较急或病情进行性加剧,伴有明显的其他不适症状,肛门指检可有扪及肿块或血迹等,需进一步予辅助检查明确诊断,该类疾病主要有直肠炎、痔疮、肛裂、肛周脓肿、肠黏连、肠道肿瘤等。

4.辅助检查

便秘患者最好都进行辅助检查,尤其是纤维肠镜的检查相当重要。有时患者不愿意检查,对此,初步考虑为功能性便秘的可以根据患者的要求不进行检查,先予饮食治疗观察;但如果考虑是器质性便秘的一定要进行钡餐造影检查或纤维肠镜检查。

5.处理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基本上可明确诊断,接着进行如下处理。

(1)一般处理:功能性便秘经此处理可有一定的效果。

1)食物疗法:对进食纤维素少的患者,建议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比如香蕉、芹菜等;增加水分的摄入。

2)改善排便习惯:定期排便,排便时集中精神;加强运动。

(2)对症治疗:功能性便秘在一般处理后无明显效果的进行以下治疗,对器质性便秘应边解除病因边进行以下治疗。

1)粪便干结的患者使用石蜡油、番泻叶、酚酞、大黄或者口服甘露醇;2)有便意而解不出的患者使用甘油灌肠剂或肥皂水灌肠;3)需要缓和一点的药物选择麻仁丸;4)以上均无效时,应进行灌肠治疗。

(3)对因治疗:器质性便秘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以下的治疗。

1)手术治疗:肿瘤、息肉、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等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多进行手术治疗,此项治疗不在急诊内科进行,应请外科会诊。

2)抗感染治疗: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或者是其他疾病合并有感染的均应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3)针对其他原发病的治疗: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引起的便秘则予相应药物的治疗,肿瘤者进行抗肿瘤治疗。

(4)对器质性便秘患者,必要时收住相关科室。

急性腹泻

腹泻是指排便习惯和粪便的性状发生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容量增加、不成形、稀溏呈液状。急性腹泻是指起病急骤、病程较短,一般可以在2个月以内治愈的腹泻。根据发病机制,腹泻可分为分泌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吸收不良性腹泻和胃肠蠕动加速性腹泻;根据病因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1.询问病史

(1)一般信息:患者年龄、性别和职业。细菌性痢疾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阿米巴痢疾以成年男性多见;病毒性及大肠杆菌性腹泻以婴幼儿常见;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功能性腹泻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滥用缓泻剂引起的腹泻多见于女性;而婴幼儿起病还应注意先天性疾病可能。

(2)既往史:患者有无相关病史尤其是长期的腹泻史;有无泻药服用史;有无类似发作史。

(3)病情发展:注意患者出现腹泻的时间、诱因、粪便的色泽、性状、排便情况以及伴随症状。

1)腹泻的时间:有助于判断该患者为急性腹泻还是慢性腹泻,有很重要的意义。

2)诱因:若患者接触或摄入不洁食物并于24h内群体发作则要考虑食物中毒。

3)粪便的色泽、性状、排便情况:便意频繁、排便量少、伴有里急后重提示病变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腹泻量多、水样、色淡、多泡沫、有恶臭、无脓血、无里急后重而伴有脐周痛考虑小肠性腹泻;急性腹泻先水样便后脓血便,一日多至数十次,并有里急后重考虑细菌性痢疾;粪便暗红色、酱色样或血水样提示阿米巴痢疾;粪便稀水样而无里急后重多为食物中毒;呕吐物和腹泻均为米泔水样,失水严重考虑霍乱;粪便恶臭、紫色或鲜红色血便提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粪便中有大量未消化食物多为吸收不良性腹泻。

(4)伴随症状。

1)伴有高热:以细菌性痢疾沙门菌属食物中毒多见。

2)伴有里急后重:以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血吸虫病可能性大。

3)伴有失水:腹泻严重时均可导致失水,甚至可以出现休克。

2.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如体温升高考虑感染,血压明显下降考虑休克。对生命体征的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目前的生命状态,如果生命体征不稳定则马上进入危重病急诊的处理流程,先予紧急处理及监护。

(2)一般检查:面色、皮肤、黏膜、淋巴结。

1)面色、皮肤苍白见于失血引起的贫血或脱水严重引起的休克。

2)皮肤弹性差、出现脱水貌考虑腹泻失水严重。

3)淋巴结肿大提示相应的区域有炎症。

(3)相关系统的检查:主要为腹部和肠道检查。

1)腹部包块:腹部触及包块提示肿瘤或炎症性疾病。

如包块位于左下腹,则考虑左侧结肠癌、乙状结肠憩室或粪块堵塞可能;如包块位于右下腹,则考虑右侧结肠癌、肠结核、克罗恩病等。

2)腹部压痛:炎症性及肿瘤性疾病往往有压痛,压痛最明显的部位即为病变的部位。细菌性痢疾压痛在左下腹;肠结核、克隆病压痛往往在右下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