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物流经济地理
13513700000065

第65章 物流分区地理(9)

③企业和政府重视发展现代物流。“十五”期间,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东莞、中山等珠江三角洲产业群基地都在全面规划现代物流产业布局,完善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广州市规划东、西、南、北四大物流中心,集商贸、仓储、商品、生产资料于一体,辐射海内外。深圳市把发展现代物流与高新技术、金融并列为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规划建设了西部港区、盐田港区、笋岗清水河、航空港、平湖、龙华、南山、龙岗八大物流园区,推出了规范市场管理、培育物流企业、加快信息平台建设、促进海港与空港发展的十大政策举措。而东莞、中山市都在利用其国际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发达的交通网络,都在着力打造现代化、全国性的物流中心。

④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多方合作,共同采取措施促进两地物流发展。在中央政府、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努力下,广东出台了加强通关服务、简化通关手续的新政策,这不仅给广东高技术企业带来了优惠,还大大提高了这些企业在粤港之间的通关速度。

(2)物流业发展优势

①全省巨大的消费总量为物流市场带来广阔前景。2005年,全省工业生产总值4170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3亿元,增长15%,占全国的11.7%,从1983年起连续23年位居全国首位。2006年1月至2006年11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99亿元,增长15.7%。2005年,广东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货运量158470万吨,货物周转量4359.97亿吨·公里,比2000年增长32.9%和42.3%,年均增长5.9%和7.3%。

②广东基础设施条件良好。广东省交通网络比较发达,已基本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物流设备比较齐备,2005年底,全省有专用货车和集装箱汽车2.94万辆和1.58万辆,分别比“十五”初期增加1.99万辆和0.97万辆;民用运输船舶平均载重吨位为454.07吨/艘,比“九五”末期增加211.64吨/艘;铁路机车518列。电子信息网络发展迅速,全省共建有13个邮件处理中心,其中广州江高邮件处理中心成为全国邮件处理能力最强、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邮件处理经转中心。

③广东具有毗邻港澳地区的区位优势。随着广东与香港之间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方便快捷的陆海空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以香港地区为“龙头”的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布局已初步形成,可为广东省提供丰富的物流信息和良好的物流导向,为提高广东省物流业水平提供机遇。

(3)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物流专业化水平不高,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服务网络散,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未普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影响和制约了物流产业发展。

(4)物流业发展措施

广东省积极加快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中高级批发市场领域的发展,开展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着力培育流通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大对流通龙头企业信息化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完善商品市场体系。着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努力为流通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福建物流

福建物流业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福建省发展物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海岸线长度仅次于广东。为此,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意见》,今后一个时期集中力量在福州、厦门、泉州三个沿海城市建设三大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同时,加快培育一批现代化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并为物流业提供投融资、用地、税收等七项优惠政策。

(1)物流园区建设以辐射南部沿海地区为目标

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已被定位为三大物流中心之一。“十一五”期间,福州将建成沟通两岸、辐射东南沿海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届时福州将成为海峡西岸北端重要的物流枢纽。福州市将在今后的五年内,以港口、保税区、经济开发区、机场等为依托,规划建成马尾物流园区、江阴港区物流园区、罗源湾物流园区等八大物流园区。

(2)港口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将加大重要港湾的协调整合力度,完善港口功能,重点建设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和福州、湄州湾主枢纽港,积极发展宁德港、漳州古雷港。2010年前,完成厦门、福州两个吞吐量达亿吨大港的建设工作,届时全省港口吞吐量达到3亿吨。

按照《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厦门港将建成以集装箱干线运输为主的多功能现代化国家主要港口,福州港将逐步发展为以干散货运输为主的国家主要港口;湄州湾逐步发展成为以液体散货运输为主的枢纽中心。

(3)六大深水港各有分工

福建六大深水港也进行了产业布局分工:宁德三都澳主要发展冶金、石化、修造船、电力以及散货物流等临港产业;福州罗源湾主要发展电力、冶金、机械等临港产业,建设大型煤炭、矿石等干散货中转基地;莆田兴化湾主要发展高技术含量的机械制造业,创建出口加工区,同时发展冶金、电力、物流等临港产业;莆田湄州湾继续加快建设石化工业园区,同时发展船舶修造、液化天然气产业和制浆造纸及木材加工业等临港产业,建设物流基地;厦门湾塔角主要作为厦门港的大型深水泊位,建设物流基地;漳州东山湾主要发展石化等临港产业,建设物流基地。

(4)高速公路网的建设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将完成投资额为750亿元高速公路,着力打通四条出省“大动脉”。通过高速公路的连接,进一步发挥海峡西岸港口群的经济辐射效应。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分别达到2500公里和2000公里。同时,加快建设以港口为依托,连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国道和省级干线公路的综合交通通道,完善空港发展布局和机场配套设施,推进福州、厦门等现代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和建设。将原“三纵四横”高速公路网规划,调整为总里程为4820公里的“三纵八横三环二十联”海西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以宁德港、福州港、湄州湾港、厦门港四大港口为高速公路起终点的东西走向四条高速公路主通道,打通沿海四大港口向内陆省份的集疏运通道,拓宽海峡西岸港口群的经济腹地。

3.海南物流

海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海南特有的物流体系。海南物流长年依赖海运和公路,早已形成了特殊的物流链,海南省内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多靠近海岸港口,以便于海运。

但随着2003年粤海铁路的开通运营,目前,海南省物流已形成铁路、水运平分秋色的局面。

截至2006年11月底,全省共完成货物运输量2529.31万吨,比2005年同期增长43.4%。

其中,铁路货物运输量完成1251.67万吨,占全部运输量的49.5%,比2005年同期增长1.86倍;水运货物运输量完成1262.92万吨,占全部运输量的49.9%,比2005年同期有所减少。海南省为了发展物流业,制定了发展规划,具体如下:

(1)建设东环铁路,构建立体交通体系

2006年底开工建设的东环铁路位于海南省东海岸,北起海口,南抵三亚,总长约308公里,将同西环铁路共同构筑环海南岛铁路,可通过粤海铁路与大陆铁路网衔接,远期可随着琼州海峡固定跨海通道的打通并入全国铁路网络。东环铁路建成后,海口至三亚“两小时活动圈”可成为现实,并与航空、公路、港口等共同构筑起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以此带动港口运输业务由岛内向大陆延伸。

(2)与白云机场连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海口海关将泛珠江三角洲其他8个省会城市(福州、南昌、长沙、南宁、海口、成都、贵阳、昆明)及厦门与新白云机场连接,争取年内实施“多点报关、机场验放”模式,以顺应货物落地后直接运往厂房或从厂房直接送上飞机的便捷流动需要,有效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达到扶持本省物流发展的要求。

(3)鼎力打造东南亚物流中心

海南处于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主航道中心线上,要抓住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带来的良好商贸机遇,依托港航业,把海南建成东南亚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为了把海南建成东南亚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海南加快港航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海南计划新建港口项目8个,新建泊位28个,新增吞吐能力3768万吨,加上2007年11个项目完工,全省泊位将达到169个,总吞吐能力9694万吨,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信息.通的港航体系。

(4)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

海南省利用洋浦、八所港的优势,引进800万吨炼油、140万吨天然气化肥、100万吨浆纸等项目。吸引中远等国内外大公司进入海南港航业;在海口、三亚建成国际油轮停靠地;完善中心渔港功能,把海南建成我国渔船的南中国海停靠栖息地。利用海岸线和港区土地资源,融航运、仓储、加工为一体,形成运输与生产联动的产业群,以此带动海南物流发展。

8.6 长江中游地区

8.6.1 长江中游地区概况

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面积70.4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领土面积的7.3%。

长江中游地区地处全国地理中心位置,东接以上海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南临以广东为中心的南部沿海地区,北接北部沿海地区,西连重庆所在的西南地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要素资源西进、北上、南下、东出非常理想的枢纽和通道。

长江中游地区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光热充足,水田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资源条件。这里有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黄淮平原以及襄南盆地,平原总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近40%。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耕地连片,加之水、热资源充沛,是我国着名的“鱼米之乡”,也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商品粮、棉、油、水产生产基地之一。

长江中游地区富藏黑色金属(铁、锰、钨)、有色金属(铜、金、锌)和非金属(石膏、碱和稀土)等矿产,是全国焦炭、生铁、钢铁、铜、铝、锌、锡、钨、稀土等原料和冶金工业产品主要产地之一,也是水泥、平板玻璃等建材工业主要产品和硫酸、烧碱、纯碱等化工原料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水资源十分丰富,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是南水北调的主要输水区之一。水能资源也极为丰富,拥有葛洲坝等大型水利枢纽以及全国最大的三峡电站,水电、水运潜力巨大,为建成我国耗水、耗能型工业产业走廊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长江中游地区旅游资源种类丰富,闻名天下,如三楚和三国文化遗址、三峡峡谷大坝风光、神农架原始森林、武陵源生态、江南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桃花源田园山水、历史名城(江陵、武汉、长沙、景德镇、南昌)、湖光(洞庭湖、鄱阳湖)山色(庐山、武当山、井冈山等)、休闲度假地、民族宗教景点和革命纪念圣地。其中包括多处世界级和国家级历史遗址、多座文化名城、大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可以说,这一地区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多样化、高品位、高密度等特征,将会逐步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级的旅游业“金矿”。

8.6.2 长江中游地区经济

1.产业发展现状

长江中游地区工业总量已具有一定规模,产业及产品体系完备,特别是冶金、机械、石化、电子、纺织、轻工、医药等部门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光电子、通信、激光、软件、材料、生物、汽车、船舶等新兴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良好,均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正在迅速崛起,推动沿江具有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带逐步形成;由十堰东风、武汉神龙、南昌江铃、景德镇昌河组成的汽车走廊,武钢、鄂钢组成的钢铁工业带,沿江的安庆、九江、武汉、岳阳、荆门组成的石化工业带,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为中心的机械工业走廊产业集团已形成相当规模。上述条件,在完成面向市场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后,已成为推动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基础。

2.交通运输状况

作为我国黄金水道的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形成了由我国主要的水运、陆路、航空、油气管网、信息光缆构成的全方位立体交通中心,目前已有8条铁路干线、近20条地方支线和8条公路国道、68条省道在此交汇,拥有航空机场8个、内河港口大小20余个,是事关我国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与南水北调等涉及国家能源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跨世纪重大工程的必经之路。武汉到上海、北京、天津、广州、香港、澳门、重庆、成都、西安、贵阳等城市,均在飞机航程一个半小时的范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