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点
本章主要讲述旅游业的作用与特征,我国古代、近代以及当代旅游业的发展概况,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征,我国旅游经济地理区划的意义、原则与区划方案,旅游物流的内涵,旅游物流产业化的可行性以及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旅游业供应链管理等。
7.1 旅游业
人类的旅游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旅游业正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类的旅游活动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与研究的热点。旅游是人们的一种旅行活动,一种具有特定目的的旅行活动。世界旅游组织在1980年马尼拉会议后,将旅游定义为:“人们出于非移民以及和平的目的或者出于导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作的旅行。”这一定义列举了具体的旅游目的,强调指出旅游者出游的目的不能涉及定居、就业与战争,具有暂时性。一般,旅游者出游的目的可以分为消遣、差旅、家庭与个人事务三大类。
旅游业是一种由与旅游活动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多重业务或行业构成,主要以非物质生产性的经济活动向旅游需求者提供服务。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旅游设施为条件,为人们进行旅游游览服务的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
旅游业具有以下作用:
①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②扩大货币回笼,稳定市场供求;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产业结构;④增加税收,提升经济实力;⑤发展地方经济,缩小地区差别;⑥提供就业机会,实现社会稳定。
7.1.1 旅游业的特点1.地理集中性
从客源地的角度看,在全世界国际旅游活动的分布中,欧洲地区旅游的人次最多,其次是美洲。这两个地区加在一起,每年接待的国际旅游人次占全世界国际旅游者总量的80%以上。而非洲、中东、南亚三个地区的接待总量不到全球总量的6%。从目的地的角度看,全世界的旅游活动分布同样集中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例如,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不仅全世界旅游活动的分布具有地理集中性的特点,具体到一个国家、一个省市,直至一个旅游区,都会具有地理集中性的特征。旅游活动的地理集中性便于旅游企业的选址和经营。但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可能由于旅游者超过旅游容量而产生较为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对旅游活动的地理集中性予以充分认识和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旅游活动呈现地理集中性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源分布本身具有地理集中性;其次,经济的发展由于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的原因具有地理集中性,相应的客源地也具备了地理集中性;最后,各地对于旅游业的态度有一定的差异,在发展历程中,部分旅游目的地在存在市场空缺的情况下树立了自身品牌,在经营中形成优势,促成了地理集中性的形成。
2.时间季节性
自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吉林的雾凇景观在冬季最具观赏性。此外,从客源市场的角度分析,旅游者的出游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黄金周、寒暑假比较集中。但随着带薪假期的增加,人们的出游时间越来越灵活,对于时间上的季节性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旅游活动的时间季节性会形成旅游目的地的淡季、平季和旺季,给目的地的环境控制、市场营销、可持续性发展提出挑战。不同地区的旅游业,季节性的体现也是存在差异的。在客源市场构成中,如来自社会上层的旅游者数量占有绝对多数,以公务、会议以及经商贸易为外出目的的事务旅游者占多数,居民的家庭收入水平很高时,其季节性就相对较弱。
3.普及性
自1865年托马斯·库克旅行社成立之后,近代旅游业拉开了序幕。有组织的团队包价旅游使得旅游活动的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在民众中日益普及。世界旅游组织在1980年发表的《马尼拉宣言》中明确提出,旅游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旅游活动显示,旅游度假正在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人们生活与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与人们文化知识的提高强化了进一步认识世界的要求,这些都促成了旅游动机的形成。而在经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中,人们进行旅游活动所需的客观条件不断成熟。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大多数家庭都有自己的旅游预算。即使家庭并不富裕,人们也设法节省其他费用以保证至少一年一度的全家旅游度假计划的实现。部分国家还通过国家、地方政府、工作单位、工会或户主所属的其他组织团体提供资助或补助的办法组织低收入家庭进行旅游,即社会旅游。旅游活动是生活的必需已成为一种趋势,具普及性。
4.持续性
旅游业被人们称为朝阳产业,旅游活动发展至今,呈现出明显的持续性增长特征。
虽然旅游业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如2005年圣诞节后的印度洋海啸使许多东南亚岛屿国家的旅游业受到严重的挫伤,但整个世界的旅游活动的增长是持续的。一个地区因局部变故而导致来访游客的减少,并不会阻止全世界旅游人次的持续增长。美国的赫德森研究所(HudsonInstitute)大胆预测:全世界国内外旅游消费总额到2009年将达到2万亿美元,到2029年则更进一步上升为7万亿美元。只要世界保持和平的稳定环境,不发生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世界旅游活动必然保持持续增长。
5.综合性
旅游业是集食、住、行、游、购、娱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行业。旅游活动虽以游览为中心内容,但是,为了实现旅游的目的,旅游者必须凭借某种交通工具,并在旅途中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旅游纪念品,必须解决吃饭、住宿等问题,这些都是提供服务的一部分,它不是某一种单项服务,而是相对一次旅游活动的综合服务。可见,旅游业向旅游者提供的是各种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同时,旅游业的产品和服务是众多部门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以多种服务表现出来的综合型“产品”。旅游业既包括国民经济中的一些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如轻工业、建筑业等,又包括一些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如文化、教育、科技、卫生、金融、海关、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纪念品销售单位等等。所以,旅游业是一个横向联系广、综合性强的产业。
6.敏感性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更容易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是指构成旅游业的各个部门和与旅游业相关的各行业之间关系的协调。例如,旅游业要与建筑业、商业、农业、水、电等行业相互配合,旅游活动才能顺利完成,如果其中一个部门出现问题,都可能对旅游业造成不良影响。外部因素是指那些来自于自然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法律的等方面的旅游业自身所不能控制的因素。例如,地震的发生、瘟疫的流行、社会的动乱、恐怖活动的出现、战争的爆发、国家政变、经济危机等都会导致旅游活动的萧条和旅游业的停滞。可见,旅游业是一个十分敏感的产业,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把旅游业视为唯一的经济支柱,一旦宏观环境发生巨大波动,后果将不堪设想。
7.1.2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1.古代旅游业
中国古代旅游类型主要有帝王的巡游、文人的入仕宦游和求知游、僧道的宗教云游、商人的商务旅游、庶民的节令旅游等。
(1)古代帝王的巡游
中国古代帝王有着悠久的巡游传统。《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打败炎帝后巡游天下,“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琢鹿之阿,迁涉往来无常处……”尧在位时也常巡游天下,发现舜为人孝悌,选定其为继承者。为了考验舜是否具备充当部落首领的能力,“使舜入于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便命其摄政。舜摄政及即位后,多次巡游,当他最后一次南巡时,“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的继承人禹代父治水,“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禹即位后,又巡游天下,不幸病逝于会稽。周朝帝王巡游前,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祭告神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汉武帝在位期间,东巡十三次,西巡六次,向北向南各一次。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多次巡游。隋炀帝为游江南而开凿大运河。清代的康熙、乾隆均六下江南。帝王巡游以威加四海、控临天下、宣扬其文治武功为主要目的,以娱乐和求仙为辅。
(2)古代文人的入仕宦游和求知游
古代文人的旅游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做官、游学有关。孔子周游列国,为的是推广其政治主张。司马迁因是史官,“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又多次随汉武帝巡游。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实际上是其仕途不顺的结果,但也是其成为“诗仙”的一个重要原因。李时珍多次远行考察,历经千辛万苦,搜集民间单方验方,最后写成《本草纲目》。大旅行家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旅行家,他从22岁起,先后游历30余年,足迹遍及华东、华北、东南沿海、云贵高原等10个省、自治区,写下了40万字的旅行日记《徐霞客游记》。清初着名学者顾炎武大半生漂流于北方,往来秦、晋、冀、豫、齐、鲁之间。他每到一地,都记录相关事实,“皆作蝇头小楷,万字如一”。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菰中随笔》等可作为他一生爱好游学的明证。
(3)古代僧道的宗教云游
超尘出世的僧道们的云游是中国古代旅游史上重要的一页。佛教徒为了坚定宗教信仰,超脱人世的苦海和追求来世的幸福,以常人所没有的偏执气质和无畏精神,在旅游活动中独树一帜:去发别亲的“无父”行为,使其超脱了“孝”的羁绊,敢于父母在而远游;为了在深山密林中禁欲修行,他们修建寺庙,结果使“天下名山僧占多”,促进了旅游景点的建设;在虔诚信仰的激励下,他们跨越高山,远涉重洋,去西天取经,到海外传法,出现了中国古代鲜见的冒险旅游和航海旅游。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义净从不同的路径远去印度,鉴真六次东渡日本。道教中,晋葛洪、梁陶宏景等均优游深山,修身养性。
(4)古代商人的商务旅游
中国历史上的商务旅游活动开展得较早。《尚玉·酒浩》上记载的“肇牵车牛远服贾”就属于殷末周初商人的商务旅游活动。在《周易》中有许多围绕商务旅行的内容,如“复卦”中的第二个爻辞说——“休复,吉”,意思是说商旅美满地归来。《左传》中称“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将商人列为四民之一,并肯定了商人在社会物质流通中所起的作用。
战国时期,商务旅行进入了发展阶段。如阳翟巨商吕不韦就曾长途跋涉,到赵国邯郸经商,并在此结识了秦国公子异人。他通过扶持异人为王而使自己也当上了宰相。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商业和商务旅行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明代还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以至中国的航海者“害怕大海,不习惯远航”,“除非迫于无奈,才远离陆地”。
从总体上看,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大多“重农抑商”,所以除了吕不韦和清朝末年知名商人胡雪岩之外,很难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中看到其他大商人的身影,史书对历代商人经商活动的具体记载也很不充分。此外,古代社会交通不便,山林草泽密布,社会服务业不发达,所以出门在外风险不少,饥饿、疾病和死亡时常威胁着在外行商的游子,这也造成了中国古代商务旅游的诸多艰难。
(5)古代庶民的节令旅游
我国古代普通劳动人民基于生产方式、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的原因,绝大部分没有旅游活动,即使外出,也是兵役、徭役、劳役等国家强制性的活动。城市庶民与农民相比有一定的机会外出,但范围是相对较近的“短途旅游”。他们的近游活动既包括踏青,也包括市内的节庆娱乐活动。几乎历代首都附近都有一个旅游胜地供市民游览,如唐朝长安的曲江池,北宋汴梁的金明池。南宋建都临安,使杭州迅速发展为繁华之地,市民旅游重心在西湖。吴自牧《梦梁录》卷二记清明节时,官员市民借省坟之际,前往西湖等地游玩,“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市民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直到“红霞映水,月挂柳梢”之际,游乐活动“尚犹未绝”。
2.近代旅游业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商埠兴起和人口流动,具有悠久历史的旅游业,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为旅游服务的旅馆、饭店和新型游乐场所的出现,为近代旅游业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