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物流经济地理
13513700000030

第30章 工业物流地理(11)

1975年,在河南安阳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太阳能利用工作经验交流大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太阳能事业的发展。这次会议之后,太阳能研究和推广工作纳入了我国政府计划,获得了专项经费和物资支持。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纷纷设立太阳能课题组和研究室,有的地方开始筹建太阳能研究所。当时,我国也兴起了开发利用太阳能的热潮。第一,这一时期,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具有以下特点:各国加强了太阳能研究工作的计划性,不少国家制定了近期和远期阳光计划。开发利用太阳能成为政府行为,支持力度大大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十分活跃,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开始积极参与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第二,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一批较大成果,如CPC、真空集热管、非晶硅太阳电池、光解水制氢、太阳能热发电等。第三,各国制订的太阳能发展计划普遍存在要求过高、过急的问题,对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取代矿物能源,实现大规模利用太阳能。例如,美国曾计划在1985年建造一座小型太阳能示范卫星电站,1995年建成一座500万千瓦空间太阳能电站。事实上,这一计划后来进行了调整,至今空间太阳能电站还未升空。太阳热水器、太阳电池等产品开始实现商业化,太阳能产业初步建立,但规模较小,经济效益尚不理想。

第六阶段(1980-1992年),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潮,进入80年代后不久开始落潮,逐渐进入低谷。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大幅度削减太阳能研究经费,其中美国最为突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阳能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缺乏竞争力;太阳能技术没有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标没有实现,以致动摇了一些人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信心;核电发展较快,对太阳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受80年代国际上太阳能低落的影响,我国太阳能研究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有人甚至提出,太阳能利用投资大,效果差,贮能难,占地广,认为太阳能是未来能源,主张待外国研究成功后我国再引进技术。虽然,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少数,但这种想法十分有害,对我国太阳能事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一阶段,虽然太阳能开发研究经费大幅度削减,但研究工作并未中断,有的项目还进展较大,而且人们开始认真地去审视以往的计划和制定的目标,调整研究工作重点,争取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成果。

第七阶段(1992年至今),由于大量燃烧矿物能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环境与发展纳入统一的框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次会议之后,世界各国加强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将利用太阳能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使太阳能利用工作走出低谷,逐渐得到加强。我国政府对环境与发展亦十分重视,提出10条措施,明确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进一步明确了太阳能重点发展项目。1995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经贸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1996-2010年)》,明确提出我国在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实施,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太阳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年,联合国在津巴布韦召开“世界太阳能高峰会议”,会后发表了《哈拉雷太阳能与持续发展宣言》,会上讨论了《世界太阳能10年行动计划(1996-2005年)》、《国际太阳能公约》、《世界太阳能战略规划》等重要文件。这次会议进一步表明了联合国和世界各国对开发太阳能的坚定决心。1992年以后,世界太阳能利用又进入一个发展期,其特点是,太阳能利用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全球共同行动,为实现世界太阳能发展战略而努力;太阳能发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得力,有利于克服以往忽冷忽热、过热过急的弊端,保证太阳能事业的长期发展;在加大太阳能研究开发力度的同时,注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加速商业化进程,扩大太阳能利用领域和规模,经济效益逐渐提高;国际太阳能领域的合作空前活跃,规模扩大,效果明显。

通过以上回顾可知,20世纪的太阳能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一般每次高潮期后都会出现低潮期,处于低潮的时间大约有45年。太阳能利用的发展历程与煤、石油、核能完全不同,人们对其认识差别大、反复多,发展时间长。这一方面说明太阳能开发难度大,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大规模利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太阳能利用还受矿物能源供应、政治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道路比较曲折。尽管如此,从总体来看,20世纪取得的太阳能科技进步仍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大。

太阳能具有普遍、无害、巨大、长久等优点。太阳能也具有以下缺点:第一,分散性。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的总量尽管很大,但是能流密度很低。平均说来,北回归线附近,夏季在天气较为晴朗的情况下,正午时太阳辐射的辐照度最大,在垂直于太阳光方向1平方米面积上接收到的太阳能平均有1000瓦左右。若按全年日夜平均,则只有200瓦左右;而在冬季大致只有一半;阴天一般只有1/5左右,这样的能流密度是很低的。因此,在利用太阳能时,想要得到一定的转换功率,往往需要面积相当大的一套收集和转换设备,造价较高。第二,不稳定性。由于受到昼夜、季节、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晴、阴、云、雨等随机因素的影响,所以,到达某一地面的太阳辐照度既是间断的,又是极不稳定的,这给太阳能的大规模应用增加了难度。为了使太阳能成为连续、稳定的能源,从而最终成为能够与常规能源相竞争的替代能源,就必须很好地解决蓄能问题,即把晴朗白天的太阳辐射能尽量贮存起来,以供夜间或阴雨天使用,但目前蓄能也是太阳能利用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之一。第三,效率低和成本高。但有的太阳能利用装置,因为效率偏低,成本较高,总的来说,经济性还不能与常规能源相竞争。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太阳能利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受到经济性的制约。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分布较广,根据各地接受太阳总辐射量的多少,可将全国划分为五类地区。

一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6.68~8.40)×109焦/米2,相当于日辐射量5.1~6.4千瓦时/米2。这些地区包括宁夏北部、甘肃北部、新疆东部、青海西部和西藏西部等地。尤以西藏西部最为丰富,最高达2333千瓦时/米2(日辐射量6.4千瓦时/米2),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

二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85~6.68)×109焦/米2,相当于日辐射量4.5~5.1千瓦时/米2。这些地区包括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和新疆南部等地。

三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中等类型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0~5.85)×109焦/米2,相当于日辐射量3.8~4.5千瓦时/米2。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河北东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辽宁、云南、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广东南部、福建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台湾西南部等地。

四类地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较差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4.20~5.00)×109焦/米2,相当于日辐射量3.2~3.8千瓦时/米2。这些地区包括湖南、湖北、广西、江西、浙江、福建北部、广东北部、陕西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以及黑龙江、台湾东北部等地。

五类地区,主要包括四川、贵州两省,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少的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3.35~4.20)×109焦/米2,相当于日辐射量只有2.5~3.2千瓦时/米2。

太阳能辐射数据可以从县级气象台站取得,也可以从国家气象局取得。从气象局取得的数据是水平面的辐射数据,包括水平面总辐射、水平面直接辐射和水平面散射辐射。

从全国来看,我国是太阳能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绝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4千瓦时/米2以上,西藏最高达7千瓦时/米2。

3)地热能发电

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地热能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该区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发区。如果热量提取的速度不超过补充的速度,那么地热能便是可再生的。地热能在世界很多地区应用相当广泛,且每年从地球内部传到地面的热能相当丰富。不过,地热能的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开发难度大。

据美国地热资源委员会(GRC)1990年的调查,世界上18个国家有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5827.55兆瓦,装机容量在100兆瓦以上的国家有美国、菲律宾、墨西哥、意大利、新西兰、日本和印度尼西亚。我国的地热资源也很丰富,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河北等省区,但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世界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以下5个地热带:

环太平洋地热带,为世界最大的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欧亚、印度板块的碰撞边界,即从美国的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到墨西哥、智利,从新西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到中国沿海和日本。世界许多地热田都位于这个地热带,如美国的盖瑟斯地热田,墨西哥的普列托,新西兰的怀腊开,中国台湾的马槽和日本的松川、大岳等地热田。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为欧亚板块与非洲、印度板块的碰撞边界,从意大利直至中国的滇藏。如意大利的拉德瑞罗地热田和中国西藏的羊八井及云南的腾冲地热田均属这个地热带。

大西洋中脊地热带,为大西洋板块的开裂部位,包括冰岛和亚速尔群岛的一些地热田。

红海、亚丁湾、东非大裂谷地热带,包括肯尼亚、乌干达、扎伊尔、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等国的地热田。

其他地热区。除板块边界形成的地热带外,在板块内部靠近边界的部位,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也有高热流区,可以蕴藏一些中低温地热,如中亚、东欧地区的一些地热田和中国的胶东、辽东半岛及华北平原的地热田。

地热能的利用可分为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两大类,而对于不同温度的地热流体可能利用的范围如下:200~400℃直接发电及综合利用;150~200℃双循环发电,制冷,工业干燥,工业热加工;100~150℃双循环发电,供暖,制冷,工业干燥,脱水加工,回收盐类;50~100℃供暖,温室,家庭用热水,工业干燥;20~50℃沐浴,水产养殖,饲养牲畜,土壤加温,脱水加工。

现在许多国家为了提高地热利用率,而采用梯级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办法,如热电联产联供、热电冷三联产、先供暖后养殖等。根据我国地热开发利用现状、资源潜力评估和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预测,地热产业规划目标、任务分初期、中期、远期3个阶段。

①长期目标与任务。高温地热发电装机达到75~100兆瓦;主要在藏滇高温地热勘探开发200~250℃以上深部热储。力争单井地热发电潜力达到10兆瓦以上,单机发电10兆瓦以上;地热采暖达到2200~2500平方米。主要在北方京、津、冀地区,环渤海经济区,京九产业带,东北松辽盆地,陕中盆地,宁夏银川平原地区发展地热采暖、地热高科技农业,建立地热示范区。单井地热采暖工程力争达到15万平方米。

②中期目标与任务。高温地热发电装机达到40~50兆瓦;主要在西藏羊八井开发利用已有深部高温热储,使ZK4001地热井得以利用(温度250℃以上,发电10兆瓦);积极建设西藏羊易地热电站,拟定装机12兆瓦;在滇西腾冲高温地热田力争完成250℃以上1~2口地热生产井施工,发电潜力12兆瓦以上。地热采暖达到1500万平方米。主要在京、津、冀地区,京九沿线的山东西部,松辽盆地的大庆地区建立地热示范区。单井地热采暖达10~15万平方米,单个地热采暖区50~100万平方米。在已开发的地热田建立生产回灌系统。

③初期目标与任务。高温地热发电主要在羊八井地热电站,对现有地热发电装备进行完善、优化,稳发25兆瓦;力争利用ZK4001孔高温地热流体增发、满发,达到总装机30兆瓦;努力完成滇西腾冲高温地热井施工,打出250℃地热流体,使发电潜力达到12兆瓦。地热采暖达到950万平方米;主要在京、津地区,京九沿线的山东西部,松辽盆地的大庆地区,完善、优化已有地热供热工程,选点建立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