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物流经济地理
13513700000027

第27章 工业物流地理(8)

1)塔里木气田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总资源量10万亿立方米(占全国17%),至2006年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241亿立方米。

气田资源地理分布主要集中于库车-塔北、塔西南-巴楚、塔东三大气区。其中,作为西气东输主供气源的塔里木盆地库车-塔北气区天然气地质储量为5000亿立方米。

在库车-塔北气区,已探明6处气田,包括克拉2、大北、牙哈、英买力。其中地处拜城县境的“克拉2”气田探明地质储量2052亿立方米,是目前最大的整装气田,在此建有中央处理厂,该厂2004年投产,设计年处理能力120亿立方米,是西气东输初期的主力气源;牙哈凝析气田亦于2004年建成供气,年输气10亿立方米。英买力气田为我国最大的凝析油气田群,位于新和、温宿县境,由英买7、羊塔克、玉东2三个油气田组成,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56亿立方米,2008年建成后年产气25亿立方米。2006年塔里木天然气产量达到设计规模,通过西气东输管道送往东部34个城市,供1亿多人生活用气。

2)长庆气田

位于陕、宁、内蒙接壤的鄂尔多斯盆地,盆地面积37万平方公里,虽小于塔里木盆地,但能源资源丰富,被称为“满盆气,满盆煤,满盆煤层气,多半盆油”。近10多年相继发现靖边等一批气田,有天然气资源量10.7万亿立方米,占全国22%,探明地质储量11143亿立方米,天然气逐年增产,2005年达90亿立方米。已建成与在建的天然气净化厂有三座。

最早发现的靖边气田,迄今获天然气储量3400亿立方米。1997-2004年建成数条输气管道,分别向北京、西安、银川、呼和浩特、天津、上海等地供气,为防止北方冬季用气高峰供气短缺,2005年又建成陕京二线输气管及榆林采气厂。优质的长庆天然气,已成为我国一些大城市首选清洁燃料。

在鄂尔多斯盆地,除较早发现的靖边气田以外,还有苏里格、榆林等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正在勘探的神木、米脂两个探区也展现出良好前景。其中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乌审旗境内的苏里格气田探明储量6000多亿立方米,为西气东输提供另一气源,并扩大长庆对京津及华北等地的供气量。

3)柴达木气田

柴达木气田拥有天然气资源量2.5万亿立方米,探明加控制地质储量5000亿立方米。这里的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早,但直至20世纪末才形成规模经济。处于柴达木腹地的涩北地区,是盆地中已发现的最大天然气富集区域,在500平方公里范围内3000~4079米深的地层均含有丰富的天然气。涩北1号、2号气田已获开发,年供气量已具备65亿立方米规模。涩北-西宁-兰州西气东输输气管道于2001年建成,这有利于改善地区能源结构,带动甘、青两省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调整。

4)川渝气田

四川盆地天然气总资源逾10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9000多亿立方米,建成配套产能100亿立方米,主要有重庆、蜀南、川西北、川东北(达州、仪陇、苍溪)四大气区和川中油气区。其中达州有天然气资源量3.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达5500亿立方米,将为“川气东输”增加气源,达州也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地处达州东北部的普光气田是近年发现并确认的规模大、丰度高的整装海相气田,预计到2010年为80亿立方米。整个川渝地区2010年产气约200亿立方米。

从21世纪初起,川渝气田也成为我国“西气东输”的主要源头之一,已建成忠县-武汉输气主管(738公里)及三条输气支线,供应鄂、湘两省用气市场。据规划,该气田还将向鲁、苏、沪供气。

5)其他陆上气田

准噶尔盆地天然气资源总量2.1万亿立方米,年产天然气约30亿立方米。其他天然气产地还有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深层气田、华北油田、苏北射阳等。

以上陆地天然气产地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可供商业开发的天然气资源几乎都偏于西北部,用户则大多在沿海一带。为此,除了要在沿海寻找新气源以外,还必须大力兴建长距离、大管径的输气管网,以便经济合理地运输和消费。

(2)海底天然气田

海底天然气通过海底管道运输等方式上岸,用于发电、化工或民用,对沿海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其中用于发电的热效率可达50%以上,成本只及煤电的一半;而且天然气作为一种洁净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近20多年,我国在南海、渤海、北部湾及珠江口附近海域,相继对外开放海底油气勘探,发现一批油气田并投入商业开发,后又将东海海域对外开放。迄今上述海域均已进行商业开发。

1)东海海域

“中国东海西湖凹陷”区域,是东海盆地内富含油气区之一,地处宁波东南350公里的东海大陆架上。东海大陆架是我国海底天然气资源富集区,据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的结论,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蕴藏丰富的油气田,钓鱼岛附近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现有勘测数据表明,东海油气储量约77亿吨。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对东海油气资源进行勘探,先后发现平湖、春晓、残雪、断桥、天外天等7个天然气田,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探明油气储量约1000亿立方米。2004年春晓油气田试采成功,2006年9月起,油气田开始生产,通过铺设470公里海底管道向浙江送气。

东海天然气与西气东输将以互补之势,共同保障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能源供给,输气规模近期为每年25亿立方米,2010年可望增至180亿立方米。因开发成本及运输距离因素,东气价格会低于西气。

但在春晓油气田投产前夕,日本突然提出“东海问题”。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依照《海洋法公约》,中国主张中、日的经济专属区按照“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划分,分界应在冲绳海沟一带。依据该原则,中国的专属经济区比按日本的中间线划法划分多出约30万平方公里。而日本则坚持在东海划定中间线,中方不接受日方提出的中间线。从地理学视野来看,大陆架从中国大陆一直延伸至冲绳海沟,这条深达2900米的海沟明显地将大陆架分割。春晓油气田位于东海的近海大陆架上,处于中间线的中国一侧。由此可见,春晓油气田等的开发,是在与日本无争议的中国近海进行的。

2)南海、北部湾海域

南海、北部湾海域是20世纪90年代发现并确认的天然气产区。现有崖城13‐1、东方1‐1、乐东15‐1等商业气田。其中1996年投产的崖城14‐1气田(海南岛西南100公里处海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海上气田,所产天然气除部分供海南省以外,主要输往香港。

东方1‐1气田是我国最大的海上自营气田(属“中海油”),一期早已建成,二期建设于2006年投产,总供气能力约90亿立方米/年,地处南海西部北部湾海域的莺歌海盆地,距海南省东方市110公里,气田所在海域平均水深63~70米。所产天然气通过海底管道输往东方市,一部分供终端附近的化工企业作原料,其余通过东方-洋浦-海口输气管供洋浦电厂及海口市民用。二期所产天然气运往海南后,主要供甲醇项目使用。

3)渤海海域

渤西气田已在20世纪90年代末投入商业开发,并开始就近向天津市塘沽区供气。

5.炼油厂布局

(1)炼油厂布局原则

炼油厂的选址和合理布局,在整个石油工业布局中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内地众多的炼油厂,其布局原则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有相当大的变化:70年代以前建的炼油厂多数建在原油产地附近;70-90年代建的炼油厂,则多数建在石油产品消费地附近。这主要是因为向消费地运送原油比运送各种成品油经济合理,且原油运输比较安全、方便。

另外,在消费地附近建厂,既能从当地得到工业技术方面的支持,又可使炼油厂的产品和副产品都得到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鉴于原油进口量激增,而我国原有炼油厂规模偏小,生产成本偏高,经济效益偏低,遂开始首选距原油供应地相对较近的深水港湾且有成片土地资源的地方(如湄州湾、大亚湾、茂名、湛江等)建立炼油厂,这样做有利于大量输入原油,降低运输成本,也降低建厂成本和油品的生产成本。

至21世纪初,成品油需求激增及地域差异加大,又进一步影响到炼油厂布局及炼油增量转移。2005年夏,因台风袭击影响成品油运输等原因而造成供应短缺,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度发生空前的“油荒”,加油站大排长龙。有鉴于此,在靠近需求旺盛地区布置大炼油厂便成为当务之急。此后不久开工建设的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注资200多亿元,年加工规模达1200万吨,是我国最大的单系列炼油项目,以集中加工渤海高含酸重质原油为主。因惠州紧靠珠江三角洲燃油短缺地区,加之拥有良好的深水岸线,其他条件(如水资源等)也较好,故在此建厂可将渤海原油集输至此,与在渤海原油产地附近炼油,然后再向消费地运送成品油及化工原料相比,惠州的条件对炼油厂布局的诱惑力要大得多,再考虑到台风因素,就更为必要了。

广东茂名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成为千万吨级以上(2000万吨/年)炼油基地,主要诱因便是拥有良好的深水岸线条件,且距离中东原油产区相对较近。镇海炼化2006年综合加工能力提高到2000万吨/年。福建湄州湾肖厝港一带正建设成为1200万吨/年加工能力的大型炼化基地,原因大体相似。

21世纪初开始,经济发展力度使炼油能力无法满足需求,为此决定下列六大炼油基地分别形成千万吨级以上规模,即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完成1000万吨炼油厂改造,大连石化年完成2000万吨含硫原油改造,兰州石化、抚顺石化年完成1000万吨设施全面配套,独山子石化、长庆石化均有年炼油1000万吨项目。预计至2010年,我国大陆总炼油能力激增至约4亿吨,形成新的布局态势。

(2)主要炼油基地

由于石油加工工业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发展,全国炼油工业布局态势大体形成。至2000年底,我国内地有炼油厂90多家,炼油年加工能力2.24亿多吨(2010年4亿吨),居世界前列。但我国炼油企业生产成本高,桶油炼制成本与国际相比差距大,故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低。

我国87%的炼油能力集中于两大企业集团(中石化51%、中石油36%)及其20多个重要的炼油厂点。按大区分布状况,主要炼油厂点所在地如下:大庆、抚顺、大连、锦州、辽阳、吉林(以上在东北地区)、北京、天津、大港、石家庄、沧州(以上在华北地区)、青岛、淄博、南京、上海、镇海、肖厝、安庆、九江(以上在华东地区)、洛阳、武汉、岳阳、荆门(以上在中南地区)、兰州、玉门、长庆、独山子、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以上在西北地区)。其中,抚顺、茂名都曾是开采油页岩提炼石油,后来改变原料工艺路线成为原油炼油基地。从地区供需平衡的角度来看,东北炼油能力大,而西南地区则没有大型炼油厂,炼油工业布局几乎是空白。主要石油加工基地(分别由一些彼此邻近、不同规模的炼油厂点组成)有:辽宁中南部炼油基地、广东炼油基地、苏浙沪炼油基地、长江中游炼油基地、京津炼油基地、黑(龙江)吉(林)炼油基地、山东炼油基地、新疆炼油基地、甘陕炼油基地、福建炼油基地。近年炼油增量最大的是广东炼油基地。

6.电力布局

(1)电力工业概况

电力属“二次能源”,是由一次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力、核能等)转化而来的。我国一次能源和用电负荷地理分布极不平衡:煤集中在北、西部,水力集中在西南,而用电则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带。电力无法储存(经济储存),具有产、供、销瞬间同时完成的特点。

电力工业布局较为分散。由于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多数电源点距离负荷中心偏远。要加快发展电力工业,必须先解决大量电力能源从我国西部、中部送往东部的高压输变电技术及大电网构成问题,因地制宜地建设一系列水、火电站(火电站还包括一般电站、热电站、坑口电站、配套电站),形成布局合理的电力工业体系。

近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等大型发电集团纷纷组建,组成发电企业“国家队”。预计至2010年,华能装机逾8000万千瓦,总资产4000亿元,年销售1400亿元;大唐装机逾8000万千瓦,发电量4200亿千瓦时,年销售1100亿元;国电装机达7000万千瓦;华电装机6000万千瓦;“中电投”则形成水、火、核、综合产业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