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钟表生产大国,但还不是世界钟表强国。
(3)缝纫机行业
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注重电子信息技术与缝纫机制造技术的嫁接。完善和改进现有控制系统,使其智能化达到国际水平。在进一步提高零部件技术和质量水平的基础上,家用缝纫机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工业缝纫机向系列化方向发展。开发特种缝纫机系列产品,提高档次和附加值。
在浙江台州椒江区,缝纫机及相关的服装机械、织布等企业有200多家,该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缝纫机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整个产业年产值达16亿元。
(4)电动自行车行车
自20世纪80年代起,电动自行车以其安全、便捷的性能,经济、实惠的价格,逐步赢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现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除自行车外的主流交通工具。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在的消费量使电动自行车行业成为我国又一大新兴的产业。
由于市场需求量的上升,许多生产厂家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蒸蒸日上。截至2005年3月30日,全国电动自行车生产厂家已超过1185家,相关的零配件生产商为2376家。庞大的市场需求、众多的生产厂家,使电动自行车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各个厂家纷纷制定营销方案,力争更多的市场份额。
3.日用化工行业
(1)洗涤用品行业
积极开发新型表面活性剂,适当发展4A沸石生产,限制发展脂肪醇、醇醚、三聚磷酸钠等总量已供过于求的洗涤用品专用原材料,大力发展酶制剂及新型助剂。重点发展加酶洗衣粉、多功能洗衣粉,加快液体洗涤剂和公共设施及工业清洗剂的发展,提高其在合成洗涤剂中的比重。适应限(禁)磷地区的需要,开发和逐步推广低磷或无磷洗衣粉。调整肥皂品种,重点发展香皂、沐浴液,提高香皂及高脂肪酸含量皂的比例。开发适用工农业生产的各种表面活性剂与助剂,重点开发各种适宜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洗涤剂和织物调理剂。提高合成洗涤剂、表面活性剂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水平。
(2)香料香精行业
调整天然香料、合成香料和香精三大类产品的比例。积极发展天然香料,如留兰香、薄荷油、山苍子油、松节油、香茅油等。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合成香料,要在我国有优势的品种上加以突破,如香兰素、香豆素等。对已失去发展前景,并对环境有一定污染的香料如硝基麝香等,限制其发展。大力发展香精产品,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3)化妆品行业
发展洗发护发类产品、护肤类化妆品和美容类产品,创一批知名品牌。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开发高科技化妆品和添加天然原料的功能性化妆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4)电池行业
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发展总量,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发展无汞碱锰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新型全密封免维护铅酸蓄电池、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及其他新型电池。限制并逐步减少糊式电池、镉镍电池。禁止生产锌汞电池。
4.3 重工业物流经济地理
4.3.1 能源工业
能源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前提。迄今40年来屡屡出现的能源危机,以及油价的暴涨暴跌,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在中国,能源问题已成为困扰经济发展和布局的一大难题,大量油气进口及运输通道安全问题,也已变得非常急迫。因此,能源的开发、布局和运输路径选择格外引人注目。
1.能源资源与能源结构
(1)能源资源总量大,但油气资源相对不足
能源资源是指经过加工或利用后产生动力的煤、石油、天然气、地热、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对能源资源进行加工、利用的生产部门称为能源工业。其发展和布局,需要有能源资源作保证,资源状况往往影响到能源工业生产规模、能源结构及其地理分布。
我国能源资源中,水力蕴藏量居世界首位;煤炭保有储量居世界第2位;风能居世界第3位;但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不足;此外,光能资源丰富,分布从东向西增多;在铀资源方面,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南方发现大型铀矿,可为自主开发利用核电提供核燃料。
但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数量少,同各国相比不具优势,故必须节能,对剩余能源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
(2)能源自给率不低,但能源结构性矛盾突出
近年国际能源价格(特别是油价)飞涨,并被认为是中国、印度等国能源消费激增所致。实际上,尽管中国进口原油量激增,但仍然只占世界原油贸易量的6%,而且煤、焦炭有大量出口,全国能源自给率为94%,比OECD国家高出20多个百分点。
能源结构,是指国家或地区能源工业内部构成。选择和形成合理的能源结构,应根据本国或本地区能源资源具体情况及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能源供给国际化趋势加以确定。世界能源结构总趋势是煤炭比重下降,核电、水力电、风电、天然气的比重上升。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我国能源结构矛盾突出。优质天然气和水能比例仍较低,煤层气、风能、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开发规模尚小。而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生产、消费结构产生大量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排放,在造成环境恶化的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从能源生产结构来看,至2005年,煤仍占主导地位(76.3%),其次为石油(12.6%)、水电(7.9%)、天然气(3.2%)。从消费结构来看,1990-2005年,煤的比重从76.2%下降到68.7%,石油的比重由16.6%上升到21.2%,水电由5.1%升至7.3%,天然气由2.8%上升到4%。但在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转换方面,电力用煤占国内煤消费比重由1990年的25%提高到2002年的53.5%。大量耗煤带来严重污染,我国SO2、CO2排放量已居世界前列。为此,减排SO2、CO2十分紧迫,国际压力也在加大。故迫切需要改善我国能源结构。
(3)能源结构变化,核电及可再生能源比重上升
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体,电力为中心,全面发展油气、新能源。除了增加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与合理布局之外,正在积极开发核电,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预计至2020年,能源结构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仍以煤为主,只是煤电比重有所下降(仍将占60%);核电比重有较大上升;可再生能源(水力、风力、太阳能)发电上升幅度相当大,占总装机容量比例增加到30%以上;石油的比重因资源不足、油价上涨而有所下降;天然气的比重则会随着国际的利用趋势而有较大的上升,由目前的3%升至约10%。
2.煤业布局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迄今仍占68%,为我国第一大能源。从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所占比重也达到60%以上。
煤炭工业包括煤炭的勘探、开采和洗选等生产过程。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发煤炭资源的国家,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有采煤业,唯现代化煤矿建设较晚。
(1)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大,分布相对集中,但优质资源渐少
我国含煤面积60多万平方公里,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基础储量3326亿吨(2005年)。地理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内蒙古、陕西、贵州、安徽、河南、新疆、山东等省、自治区;从大区来看,主要集中于华北、西北。
如果以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此线以北,煤的储量占全国的94%,此线以南仅占6%。如再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为界,则此线以西煤的储量占89%,此线以东只占11%。
我国的煤炭资源中,优质资源渐少,且后备工业储量不足。从人均占有资源来看,我国煤炭剩余人均可采储量仅90吨,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故节煤,减少出口(2004年中国焦炭供应占全球56%),保护资源,合理布局、开采与深加工势在必行。而且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也必须考虑煤炭能源安全,对稀缺煤种、重要煤种实施战略性保护。
(2)北煤南运、西煤东运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适应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和外贸出口的需要,以山西能源基地为主的我国北方地区的煤炭工业,得到了空前规模的开发。到2005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了21.9亿吨,约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1/4,超过美国、印度、俄罗斯,居第1位。
目前,我国产煤较多的地区主要有华北(占全国2/5)、西北、华中和华东。从各省、自治区产煤量的多少来看,我国的主要产煤省、自治区主要是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陕西、贵州、安徽、河北、黑龙江、辽宁。上述各主要产煤省、自治区,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丰富,煤田地质情况良好,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也较为有利。其中,尤以山西省的地位最为突出,产煤量占全国1/5。上述各产煤省、自治区大多分布于我国内地上述两条地理界线的北侧和西侧,这是形成我国煤炭工业布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预示着“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布局将会长期存在。
(3)主要煤炭生产基地
2005年度煤炭销售前10名的国内外主要煤炭企业中,有两家中国企业:神华集团以煤炭年产销1.569亿吨居世界第2位、中国第1位;大同煤矿集团以煤炭年产销1.003亿吨居世界第6位、中国第2位。
下列煤矿是我国现代化煤炭工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山西大同、西山、阳泉、平朔、晋城、潞安、汾西、霍州,河南平顶山、义马、鹤壁、焦作、永城,山东兖州、邹城、新汶、枣庄、肥城,黑龙江鹤岗、鸡西、七台河、双鸭山,河北开滦、井陉,四川攀枝花、松藻,内蒙古霍林河、伊敏河、准格尔、鄂尔多斯、乌海,宁夏石炭井、汝箕沟、呼鲁斯太,陕西神府、铜川、韩城,甘肃华亭,贵州水城,安徽淮北、淮南,江苏徐州等。
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型露天煤矿主要有:内蒙古的准格尔、霍林河、元宝山、伊敏河、山西平朔等;大型井工矿有:山西古交矿区,山东济宁煤矿和兖州矿业,河南永城煤矿,安徽淮南新集一矿、二矿,陕西神木大柳塔和黄陵煤矿,河北开滦的钱家营和东欢坨煤矿等。
与此同时,我国还重视对原煤的洗选加工,兴建了一批大型洗煤厂。
(4)煤炭工业集中度低
非法经营的煤矿在近年虽已大量关闭,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煤炭工业合理布局问题。煤矿总数虽已从1998年的8万多家减至2005年的2万多家,仍然太多。年均产量逾1000万吨企业41家,国家94处重点煤矿的生产集中度不到40%,前10家仅占15%,而低水平个体小煤矿占了一半开采量。因此,我国煤炭工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经营,十分紧迫。
与布局集中度低相关联的两个问题是资源合理利用和安全生产。至2005年,全国累计产煤3900亿吨,而资源消耗达1000亿~2000亿吨,扔掉约1000亿吨。这主要系小煤矿所为,这些小煤矿的回采率仅有10%~15%,浪费极为惊人,且矿难频发。由于众多小煤矿的牵扯,全国平均煤炭回采率只有35%,而百万吨煤死亡率却高达2.04%。这一低一高反映出煤炭工业粗放经营、布局不合理状况。
(5)煤业发展与合理布局前瞻
针对煤炭工业增长方式粗放、矿难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与环保问题,预计到2010年,我国将建立起规范的资源开发秩序,并使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在煤业发展规划与开发布局时,要选择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矿区,重点建设神东、陕北、晋中、大同、晋东南、平顶山、兖州、两淮、贵州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形成稳定可靠的商品煤供应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出口煤基地。
大型基地建设与煤炭外运、水资源等条件衔接,与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或改造晋、陕、蒙西出煤通道和北方煤炭下水港口,提高外运能力;鼓励发展煤电一体化、坑口电站;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运输企业联营;鼓励火电、焦化、建材等产业布局优先安排与依托煤矿项目,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布局优化和煤业与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破除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培育发展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优化煤业结构、布局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鼓励发展煤、电、路、港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鼓励境外投资办矿。
煤炭生产地域分布仍以华北为主,但西北上升速度较快。华北、西北产煤比重将从37%、8%上升到2020年的44%、19%,它们占全国比重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地处华北、西北地区接壤地带的鄂尔多斯煤炭基地大规模开发。消费比重上升的地区是华北、华东、西南、西北,其中华东是因经济持续发展,洁净煤利用多;西南、西北则是为西电东送而配套建设一批燃煤电站。消费比重下降地区是中南、东北,前者是因能源结构变化,优质能源消费比上升;后者则是引进俄罗斯油、气的缘故。
煤炭工业以前一直限于陆地。近年因能源短缺,采煤业向海洋发展。至2005年,山东龙口海底煤田投入商业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