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说孙子兵法
13513200000001

第1章 前 言

春秋战国时代的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人),被世人尊为“兵圣”、“东方兵学的鼻祖”,其着述的《孙子兵法》(原称“兵法十三篇”)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被世人誉为“武经之冠冕”、“战争哲学书”、“世界古代第一兵书”。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不论世事变迁,以《孙子兵法》为核心的兵学思想和哲学理念显示出了久盛不衰的生命力,从兵法理论演变而来的兵法经营、兵法管理、兵法医学等理论得到了世人所公认,《孙子兵法》的影响之深远、影响范围之广是其他古代文学着作不能比拟的。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的思想基石是“善”,而孙子的思想基石是“全”,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预防为主思想和“慎战”、“非攻”的适度医疗等理念与当今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要求是一致的。

《孙子兵法》以军事谋略为经线,以战争进程为纬线,脉络清晰,内容博大精深,各篇相对独立,各有特色,互为依托,相互联系,是一个结构严谨的有机整体。三国时期的曹操对这部“兵学圣典”爱不释手,并为其作注。唐朝李世民十分推崇并潜心研究《孙子兵法》,认为“观诸兵法,无出孙武”。自唐朝开始,《孙子兵法》被陆续翻译成英、日、法、意等多种文字,世界各国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等都对其推崇备至,其中以美、日为甚。商场如战场,《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和治军理念已突破了兵书的限制,被成功地运用到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竞争之中,其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得到了崭新的演绎和发展,其蕴含的思想精髓和内涵得到了全新的拓展和挖掘。

《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不仅受到军事家和战略家的重视,现已扩展到军事以外的其他领域,如经营、管理、经济、体育、外交、医学等。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专辟一章《用药如用兵论》,他认为“《孙武》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清代学者邓延罗在《兵镜备考》中说:“救乱如救病,用兵如用药。善医者因症立方,善兵者因敌设法。

孙子十三篇,治病之方也”。《黄帝内经》中也论述了医学与兵法的关系,其“无刺熵熵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与孙子“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相一致。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认为“胆大心小,智圆行方”是一个医生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准则,在病情不明时要周密观察、谨慎判断,做到“知己知彼”,这种谨慎即为“心小”;一旦掌握病情,认清预后,就要果断决策,大胆用药或手术,这种果断即为“胆大”;树立救死扶伤的高尚品德即为“行方”;用药和手术“知常知变,能神能明”即为“智圆”。医学是仁学,医术是仁术,医者父母心。东汉名医张仲景要求医生应“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而孙子则要求将帅应“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

我自幼喜爱古代文学,尤偏爱富含哲理内涵的古典着作,《孙子兵法》即为其中之一。虽自2000年至今,出版了近30本医学专着和科普着作,却一直有个梦想和目标,希望自己能从内心深处对医学有所感悟,写几本医学与哲学方面的书籍。但一直以来,自认为阅历尚浅,涉世不深,对医学和哲学尚有许多不解,一直未敢动笔。近2年在北京大学读国际MBA课程期间,又有幸学习了《孙子兵法》,这又激起了我想写点东西的想法。宋朝哲学家程颐说过“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明黄宗羲也曾说过“为学为教,舍自得别无他路。欲自得,舍悟别无他路”。《孙子兵法》的意义在于它在不断地提醒人们去思考,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探索的空间。从一个医生和医院管理者的角度来解读《孙子兵法》这一兵学名着,其实是一件很艰巨的工作和任务,希望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并为他人所接受和认同,如能对临床医学、医院管理和医学教学科研有所裨益,则为大幸。

感谢我国着名的心血管病学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在百忙之中审阅了本书并为之作序。

郭航远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