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宋美龄传
13513100000017

第17章 涉足政坛(6)

她读了一份无偏见的旁观者的报告,证实江西省改造的真正成绩。”蒋介石和宋美龄还特别呼吁女传教士与当地政府合作,来推进“新生活运动”的开展。在开封的这次传教士茶话会上,宋美龄讲话后,坎农·西蒙斯(加拿大教堂传教团在开封的高级传教士)代表在座的二十几位传教士表示:将不惜一切努力真心合作,提高民众的道德、精神以及经济、文化水准。

在开封的时候,端纳建议蒋介石去山东济南与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相聚一下。

宋美龄随蒋介石去了济南。济南到北平比较近,宋美龄想到正好可以到北平协和医学院附属医院休整一下。当时蒋介石患轻微消化不良,于是就同宋美龄一道在北平住了几天医院。在北平期间,内蒙古的亲王打电报给蒋介石,邀请蒋介石与宋美龄一行去内蒙古一游。后来蒋介石派了一个代表赴内蒙,大队人马赴察哈尔的张家口。宋美龄又随蒋介石从张家口转而赴绥远的归化,再转到太原。顺道,宋美龄跟随蒋介石到太原附近的孔祥熙的老家太谷县进行访问。“在太谷,他们被城里最闻名的居民孔祥熙博士招待在他自己的故居里。”这时,蒋介石接到南昌行营转来的情报,知道工农红军西移,急需赴南昌处置。于是,他就同宋美龄在太原分手,蒋介石直赴南昌,宋美龄同孔祥熙、端纳则取道北平、天津、青岛、上海返回南京。

在一个月的西北和华北两个地区视察中,宋美龄跟随蒋介石活动是比较繁忙、比较紧张的,而生活又是比较新奇、比较宽松的。宋美龄不喜欢乘飞机旅行,晕机,所以这次西北之行,她大部分时间都是躺在机舱内的地板上,闻着一瓶嗅盐。蒋介石和宋美龄还经常只带两三个士兵作保护,步行很长一段距离的路去观看名胜古迹与塞外风光。宋美龄更是发挥了她特殊的作用。“在旅行期间,她开始以自己的头衔出现于公众面前。她必须每天去演说,这使她不再胆怯,使她能够克服好像搞竞选活动那样的疲劳而且变得坚强起来。每到一个城市,她就召集妇女,敦促她们协助全国性的改革工作。她大讲反对中国的旧习惯,反对大家闺秀足不出户,反对鸦片、肮脏和贫困的威胁。她恳求她们发挥社会责任感。”

有人评论宋美龄随蒋介石的这次西北之行的结局:“首先,蒋介石详细地观察了国情,接触到了边远地区的问题。据一些在他身边的人讲,西北之行在这点上是起了一定的影响。他对经济发展的兴趣也起于此行。作为一名笃职的军人,蒋介石还从未对和平时期的工业费过心思。”“第二点是,蒋夫人在旅途期间以自身的能力出现在公众眼中,每日的演讲克服了她的羞怯,竞选般的奔波劳顿使她增强了体魄。每到一个城市,她都把妇女们召集起来,敦促她们为全国的改革尽力。”“第三,中国边境的百姓得以瞥见他们的领袖,其效果是任何业余心理学家也会知道的。过去对蒋介石以及他在南京的政治地位不感兴趣的人通过这次瞬间的直接接触,开始对蒋介石有所好感。许多看不惯南京繁文缛节的地方将领立刻站到了蒋介石一边,就是因为他们这次能有机会与蒋委员长亲自畅谈。”

也有着重评论了蒋介石这次华北、西北之行的收效:“在旅行中,蒋委员长对华北和西北的经济、财政、政治、教育、道德与统治情形,作着仔细的视察。

就他看来,陕西、甘肃、山东、绥远及山西几省,似乎有了长足的进步显示着;如果当局是有决心和良心的,不顾充分财力的缺乏,它们仍可以为民众的福利而做些事情。”“然而,照蒋委员长的意见,这些省份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

当个别的省份在建设上有着进步的时候,它们中间却缺少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如果所有的省份对它们的不同的计划合作起来,就可以获得时间、费用与人力的节约。此外,各当局方面,都疏忽了对造林与护河问题的解决。造林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的最重要的工作,并且是农村复兴的先决条件。在大多数的省份里,还有着一种教育改良的缺乏。”

那么怎么看这次宋美龄跟随蒋介石的华北、西北之行呢?的确,对巩固蒋介石政权的统治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不仅使“蒋记”的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之间的关系密切了一些,另外也使蒋介石了解了一些大西北的各方面的情况,这一切都有利于强化蒋介石政权。当然,宋美龄和蒋介石的这种视察,纯属统治阶级的一种举动,纯属表面的官样文章,无法了解也无视人民(尤其是大西北的少数民族)的疾苦。上述的外国人的评论,除了讲蒋介石“接触到了边远地区的问题”外,其他的一些结论、词句都是一些美化或拔高。不过,也使我们知道了外国人眼里的宋美龄和蒋介石的西北之行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