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江南美食养生谭
13513000000057

第57章 后记

这是继《名人美食记趣》、《杭州老字号丛书·美食篇》出版后我的第三本美食随笔集。这三本书内的文章,其实是同一个时期内写成的,并非是写了一本后再续写第二本、第三本。作为一个以文史教学谋生的文学爱好者,怎么会连写三本谈美食的随笔集呢?这得从1983年9月说起。那时,浙江日报社有一位傅伯星先生,写了一篇名曰《南宋时期的西湖一日游》的旅游随笔,颇得上海文化出版社《旅游天地》杂志编辑的好评。我从中受到启发,亦陆续写了一组有关南宋风情的旅游随笔,投寄这家杂志,不料先后竟刊出六篇之多。其中有一篇叫《南宋时期的钱江观潮》的旅游随笔,引起了杭州八卦楼菜馆经理的注意。

他感兴趣的,并非是南宋时的钱江潮及观潮的盛况,而是我在文中顺便提到的观潮时“从庙子头到六和塔这十多里江边”的摊贩及酒肆所卖的南宋小吃及荤素菜肴。因为这家位于钱塘江边、又与南宋八卦田靠近的小菜馆,生意并不十分好,正想在餐饮上做点新名堂,看到我这篇文章,正中下怀,便动起了开发仿南宋菜的念头。后来,他通过熟人聘我为顾问,请我为该菜馆研制仿南宋菜。

半年后,八卦楼的仿南宋菜上了浙江电视台,并由中央电视台作了转播,一时名闻海内外。当时,各地报刊见我考证、研制(与名厨叶杭生合作)出仿南宋菜,以为我精通饮食文化,纷纷向我约稿。我无法招架,只好一边学习研究,一边写作,从此把平时写作的重点从旅游散文、特写方面转向美食随笔。

我生在杭州,长在杭州。白居易有词曰:“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江南丰富的人文历史、发达的经济,造就了江南精巧的美食及无数供养生之用的食疗方法及药膳。半个多世纪的耳濡目染中,自然就留下了种种深刻的印象。付诸笔墨,日长月久,也就成了这一篇又一篇的美食随笔。

弹指流光,斗转星移,转眼二十多年过去。我先后共撰写了近百万字,约千余篇美食随笔。其中,一部分谈名人美食的随笔(21.6万字),已经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6月出版。另一部分谈餐饮界老字号的美食随笔(约35万字)也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7月出版。再一部分谈江南各地各种美食的随笔遂编成了这本书。

集在这本书的文章,时间跨度先后达二十多年,大多发表在《武汉晚报》、《经济生活报》、《新民晚报》、《姑苏晚报》、《钱江晚报》、《杭州日报》(下午版)、《烹调知识》杂志、《服务经济》杂志、《上海调味品》杂志、《美食》杂志、《科学24小时》杂志、《中国烹饪》杂志、《中国食品》杂志、《中华老字号》杂志等报刊上,并由此而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编辑朋友和文友。特别要提到的是苏州忘年之交的文友周龙兴,二十多年来与我过往甚密,其中写到江苏的一些篇章,大多是与他合作而写成的,可说这里面也渗透了他点点滴滴的心血。更要提到的是,此书出版得到了浙江大学出版社黄宝忠副总编及李晶编辑的大力支持,还得到了杭州餐饮界事业有成的着名人士刘小英、徐丽华、孟亚波等朋友的热情帮助。

尤其是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本书问世给予了鼎力支持,并推动了本书的顺序出版。

我三十多年前的老师——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古汉语研究专家黄金贵教授专门为本书撰写了亲切感人的“写在前面的话”;我的知音朋友、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资深编辑陈幸德先生以独特的文采为本书写了序言;中国美术学院着名山水画家、硕士研究生导师林海钟教授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前杭州市文化局局长、九四老人孙晓泉老先生为本书作了题词;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孙霖先生为本书作了精美的插图,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这本书中可能会有一些偏差、疏漏和不妥之处,祈望有关专家和读者朋友们多多批评指正。

宋宪章

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