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江南美食养生谭
13513000000012

第12章 精美肴选齿舌生香(10)

来自清宫御膳的八宝豆腐

以豆腐入馔,在古籍中屡见不鲜,举不胜举。在历代众多的豆腐菜中,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当推杭州名菜八宝豆腐。多少年来它以独特的风味,赢得了海内外美食家们的普遍赞叹。周总理当年在杭州宴请来访的朝鲜贵宾金日成主席时,餐桌上就有一味八宝豆腐。

说起八宝豆腐的来历,还有着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据宋牧仲《西陂类稿》一书记载:当他77岁在江苏巡抚任上时,康熙南巡路过苏州,宋牧仲专程去离苏州20多公里的吴江县迎接。康熙见如此高龄的老臣,忠心一片,一时高兴便破格恩赐御膳中他最为喜爱的八宝豆腐的制法,并说:“宋荦(即宋牧仲)是老臣,……朕有日用豆腐一品,与寻常不同,可令御厨太监传授与巡抚厨子,为后半世受用。”可见此豆腐菜实非凡品。宋牧仲先后在两书中记载了这件皇恩浩荡的美事,亦叹息地说,“惜此法不传于外”,他亦不敢私下将此法传送出去。

同时受康熙帝赐豆腐方的,还有尚书、江苏人徐健庵,他奉命去御膳房取配方时,管事太监敲竹杠,要他拿出一千两银子才给配方。徐健庵没办法,只好照付。尽管如此,徐健庵还是比较开明的,他没有独占此一秘方,而将此方传给了他的得意门生王楼村。王楼村又传给子孙,到乾隆年间,八宝豆腐方子已在其孙王太守孟亭手中。当时杭州着名的诗人、美食家袁枚到王孟亭太守家去做客,品尝了这一美味的豆腐菜后,赞不绝口,便询问了配方,将它收进了《随园食单》一书中,称之为“王太守八宝豆腐”。书中是这样记载的:“用嫩片(嫩豆腐片)切粉碎,加香荤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鸡屑、火腿屑,同入浓鸡汁中炒滚起锅。用腐脑(豆腐脑)亦可。用瓢不用箸。”自此以后,此菜也就在社会上流传开来,成为杭州一道脍炙人口的名菜。

然而,今天的八宝豆腐,系杭州历代厨师经再创造而产生,风味更佳。它以海参末、虾米末、水发香菇末、熟火腿末、熟鸡肉末、瓜子仁、松子仁、核桃仁末及鸡汤、蛋清、炼乳、湿淀粉等精烩制成。此菜烧好后,色泽悦目,清鲜滑嫩,风味迥异,营养丰富,特别适宜老年人及病弱妇幼者食用,具有养生健体功效,为豆腐菜中之精品也!

江南自古有快餐

在改革开放中,洋快餐大量涌入我国的餐饮市场,肯德基炸鸡、派尼炸鸡、麦当劳汉堡包、意大利匹萨……它们以异邦的风味、周到的服务、醒目的装潢吸引着社会各个阶层的吃客。

对于洋快餐,自然,见仁见智,可以任人品说。吃惯了中国地道的豆浆油条、包子馄饨,乃至各式各味的鸡翅、大排盒儿饭及早茶等快餐,去尝尝西方的风味确实有新鲜感。

但快餐并非只是碧眼金发的欧美等西方国家才有,早在七八百年前,杭州就有了快餐。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南宋时杭城快餐已经十分普及,其中呼之即出的“旋”字带头的菜点,如“旋炙荷包”、“旋鲊”(略加烹制的、现成的曝腌鱼块)等一大批腌、糟、拌、冻、烧、烤的名吃名点,都是当时的快餐。而且店家服务极为周到:“百般呼索取食,或热、或冷,精浇熬烧,呼客随意索唤。”这种服务态度甚至比现在杭城所有的洋快餐店还要热情、还要丰富多彩。又云:“随时索唤,应手供应品尝。”快餐做得极快,以致不会影响吃客急着去办其他事,一点肴名,马上做成就上桌。现代快餐业的经营者,应对照一下,是否有古人那种敬业精神?

洋快餐进入中国饮食市场,应该说是西方饮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的吃客固然一时有新鲜之感,但要长久占领中国饮食市场,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饮食的民族性及地区性都是极强的,它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产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洋快餐进入中国市场,算来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但无论在北京、上海、杭州,都没有形成大的气候,占统治地位的还是中国快餐。口味能否长期适应是一个大问题,价格过高亦是它的一个局限性。一种食品要在异邦具有生命力,光“正宗”是不行的,一定要带上销地的口味,适应销地吃客的口感。

被称为“丹麦春卷大王”的杭州范岁久先生的“大龙春卷”,在欧洲有300个左右品种,其中包含了西方人爱吃的卷心菜、蔬菜色拉、冰琪淋等品种,所以它成功了。

可以预料,只有洋快餐的中国民族化及中国快餐的西化,互相取长补短,各自研制出一种适应性强的风味快餐,才能有发展前途。

独领风骚的烤鸭

以驰名中外的全聚德烤鸭店兴衰史为蓝本而创作的话剧《天下第一楼》,早几年在杭州演出时,曾轰动一时。故事以烤鸭的美味交织着人生的苦甜而展开剧情,从而又一次从艺术角度,再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

用烤(即炙)的方法烹制肉食,是我国烹制技术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早在六千年前的河姆渡、仰韶文化中,先民已用柴火烤制兽肉及家禽、家畜食用,并在龟甲骨头上刻字随之产生了甲骨文。春秋时期,《诗经·小雅》中已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的记载。到汉代,枚乘在着名的《七发》一文中说:“旨酒嘉肴,馐庖脍炙,以御宾客”,称赞脍炙的味美,于是,产生了“脍炙人口”这一常用的成语。要说用烤的方法,制作美味的鸭菜,当要首属吾杭之名厨。据南宋学者洪迈在《夷坚丁志》一书中记载:南宋时,杭州盐桥有卖爊(爊,即是以微火煨熟)鸭的人;中散大夫史忞家中,曾有一烹制爊鸭名厨,叫王立。这是中国烹饪史上,有名有姓记载的最早的烤鸭名手。烤鸭又名烧鸭,清代中期杭州着名诗人、烹饪理论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一书中,曾记载了烧鸭的做法:“用雏鸭上叉烧之。”但从明代以来,南京的金陵烤鸭因工艺改进颇为出名,当时江苏人宋诩在《宋氏养生部》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炙鸭”(即烤鸭,烧鸭)的做法:“用肥者,全体漉汁中烹熟。将熟,油沃,架而炙之”,烹制手法可说相当精巧。清代大文豪曹雪芹曾在幼时吃过南京的金陵烤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致晚年落魄居住西山黄叶村时,还对朋友“尝作戏语云:‘若有人欲快睹我书(指《红楼梦》——笔者注),不难,惟日以南酒(绍兴酒)烤鸭享我,我即为之作书’云”,可见金陵烤鸭的风味已是相当味美迷人的。

现在北京烤鸭可以说集南北烤鸭文化之大成。特别是北京人培养出的、特别适宜做烤鸭的北京鸭,容易育肥,60天体重可达2畅5公斤,是世界上最优质的鸭种之一。一般制作烤鸭有明炉、焖炉、叉烧三种烤法,北京烤鸭是用明炉(挂炉)和焖炉两法制作的,南方则常用叉烧之法。严格的制法,应是将葱和口蘑(张家口生产的一种名蘑)填入鸭腹,挂炉内烤之,流下之油复涂鸭体,殆皮呈微黄即热,旧时为求增香,常用杏树等果木熏烤,现在则常用电炉。烤好之鸭,表面应油润光亮,呈金黄之色;表皮酥香而肉质鲜嫩,吃时,高明的厨师能用利刃将全鸭削为薄片300张,每片鸭肉均带表皮、皮下脂肪、肌肉三部分,食之美不可言。当然连吃也有学问,必须要配以生大葱段与特制的甜面浆,用荷叶薄饼裹以鸭肉片卷食,并辅以鸭骨浓汤润口,这才完成了吃烤鸭的最后的调味程序。

以营养价值而言,可说烤鸭中包含了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水分等各种人体必需营养素。

但烤鸭并不是发展到这个地步,就停止进步了。现在北京及南京都已经有了全鸭菜,即除了烤鸭肉、鸭骨汤外,还有用内脏、鸭蹼、鸭舌等制作的各种精美的鸭菜。宴席则有称之为全鸭席的。例如,久居杭城的周总理表妹王去病在一次采访中告诉我:1986年7月,她应表嫂邓大姐之邀去北京,大姐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就是用全鸭席招待她的。

当你在北京、南京或杭州便宜坊烤鸭店品尝“北京烤鸭”或者“金陵烤鸭”

时,作为杭州人,你首先应该值得骄傲的是,早在七八百年前的南宋时期,都城杭州的市场上,已经有烤鸭应市;南宋杭州烤鸭名厨王立,已经独辟蹊径,烹制出美味的烤鸭菜。

灿烂的南宋文化,可说又一次在中国烤鸭这一美食中闪耀出历史的奇光异彩,在烹饪领域熠熠生光。

江南风味的鱼头豆腐

杭州名菜鱼头豆腐,旧时称“木郎豆腐”,最为出生在杭州的洋美食家司徒雷登所喜爱。旧时,他到清河坊的王润兴饭店请客吃饭,必点此菜。鱼头豆腐是王润兴饭店的拿手菜,后来风靡杭城,成了一款久负盛名的佳肴。关于此菜的来历,杭州有一个传说。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好游山玩水的乾隆皇帝带了个太监,穿了便衣,一路游玩到了杭州。他跟着一些善男信女上了吴山,在山顶远眺钱塘江,俯瞰西子湖。

只见钱江如带,西湖似镜,看得他心花怒放,陶然忘返。不知不觉,天气突变,竟然下起雨来。皇帝金身,哪儿经得起风吹雨淋?于是慌慌张张跑到半山坡一家百姓家中躲雨。谁知,那雨“滴滴答答”下个没完,一躲就躲了老半天,此时他俩肚子已是“咕咕”直叫。没办法,只得陪着笑脸,请求主人家弄点充饥的饭菜。

这家房主叫王润兴,是某饭馆的小伙计,生活很是清贫。看着这两个外乡游客饿着肚子躲雨的模样,煞是可怜。可家里实在没啥东西可以招待他俩,想来想去,只有从店里讨来的吃剩的半个鱼头和一块嫩豆腐。于是,便将半个鱼头和豆腐放在一起,撒点葱花、姜末、老酒,放点豆瓣酱煮了煮,外加两碗锅巴饭,就端出来给他俩吃。乾隆饥不择食,吃得津津有味,那感觉远胜过宫中的山珍海味。吃到后来,竟顾不得文雅,用勺子把碗底刮得干干净净,啧啧赞道:“好吃!

好吃!”饭吃完了,雨也停了。他拿出一把银子谢了主人后,依依别去。

这顿饭给乾隆的印象太深了,以至于回京后便叫御厨也烧只鱼头豆腐给他吃吃。谁知那御厨用尽心思就是烧不出杭州的那种风味,弄得乾隆大为光火。

当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来到杭州时,他再次来到王润兴家要吃鱼头豆腐,并赏给他一大笔银子,让他在吴山脚下开爿饭店,专烧鱼头豆腐及杭州名菜,以便他来杭时用膳。王润兴做梦也没想到那位北方游客是皇帝,更没想到阴错阳差,无意中做出道好菜来。王润兴惊喜之余,斗胆请皇帝题个店名。乾隆欣然命笔,写了“皇饭儿”(也有说是“王饭儿”)三字,意思是皇帝吃饭的地方。这招牌一打出可不得了,一时间慕名来这儿点菜吃饭的人纷至沓来。“皇饭儿”(亦叫王润兴)的菜越做越好,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成了当时杭州最有名的饭店,而鱼头豆腐也成了杭州的一道名菜。旧时,说起清河坊王润兴的鱼头豆腐,可说无人不知。

鱼头豆腐的做法并不难:先煎鱼头(最好选带点鱼肉的花鲢的头),然后用大火滚水氽,再放豆腐,滚一会儿后,再放入盐、姜末、酒、葱花等调料,用文火炖,当汤成乳白色时,撒上胡椒粉,味美香浓的鱼头豆腐就做成了。

宋都羊汤千年香

刚入秋,进城办点事,中餐想找个饭店尝鲜,且又希望便宜点。在杭州清河坊五花儿地段几家店里穿进穿出,最后还是走进羊汤饭店。许多桌上都有热气腾腾的羊汤,一股浓香氤氲在空间。前人说:“闻香下马,知味上桌。”这么多顾客在尚热的初秋日子里,喝滚烫的羊汤,可想而知羊汤的魅力。于是,决定喝羊汤,另外再配一只什么菜。端到桌上,牛奶一般的、鲜得舌头舔鼻头的羊汤!简直不可思议!

杭州这个地方,人人都知是南宋古都。七八百年过去,在历史古迹方面,留下了凤凰山上众多的泉池石刻;而在饮食文化方面,数典问祖,只有羊汤可说尚留昔日余韵、余香。你看,无论是炎夏还是寒冬,古城唯一的羊汤饭店的羊汤,始终以它的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独特的宋元风味吸引着众多的知味者,余即是其中的一个。

翻读南宋古籍,你会发现宋人崇尚羊肉,甚至连皇室御膳亦沿用祖宗之法,以羊肉为主要肉食。以致尊贵之极的皇帝宋孝宗赵昚(古慎字),因母梦羊而怀胎生下,小名竟称“阿羊”;他在宫中宴请大臣胡铨,即是用的两道羊肉菜:“胡椒醋羊头真珠粉及炕羊炮饭”。这胡椒粉加醋拌羊头肉一味,笔者认为还有伏笔:在煮羊头时,不是还有一锅浓酽的羊汤吗?这汤正好配下饭,否则再加上烤全羊、炒羊饭,燥得要命,干得要死,宋孝宗和他的大臣受得了吗?只是羊汤不是正菜而未列上而已。

我国食用羊肉的历史,仅见诸文字记载的就有二三千年。《诗经·豳风·七月》中已有“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的名句。殷商时代,祭祀祖先,牛称大牢,羊称小牢,猪的地位尚在羊之后面。试看古人造字之由:美、鲜、善、祥,一切美好的字眼皆从羊傍,非言羊肉其美乎?即使是“美”字,从羊从大,亦说明古人以大羊为美,肥嫩的羊肉为美;羊肉的鲜味,是古汉语中“美”字的起源,由此而引伸到各个方面,如西湖风光美、江南丝绸美、越女天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