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江南美食养生谭
13513000000001

第1章 写在前面的话

我喜欢看饮食类散文,因为从中不仅可以享受文学的美味,而且还可获知那些美食中美的奥秘。我饮食的喜好不少来自美食诗文的诱惑。

后来更知道,美食以及美食诗文里还融有祖国、家乡的绵绵情怀。

这种感受是到了国外才发现的。前几年有两个秋冬时节,我先后在奥斯陆和布拉格度过。前者是挪威首都,一座瑰丽的花园城市;后者是捷克京城,世界着名的旅游城市。两地的空气、绿化、住房都使人心旷神怡,唯独饮食,像在熬苦刑、受洋罪。中午赐一餐,两片切片面包夹一点生熟菜,老外都喝咖啡,给中国学者则是一包综合味的汤料。两三次后,已经厌食了,但肚子还唱空城计,只能靠回舍自做晚餐弥补。可是能买的中式菜料又很单调,主要是土豆、番茄、黄瓜三大件。于是脑海中经常会想起国内、家乡常吃、爱吃的菜;那些菜总与那些美食诗文融合在一起。我多想吃荠菜豆腐汤、麻油马兰头拌香干粒,就想起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所记浙东的野菜与上海浦东乡下差不多。好想吃西湖桂花糖藕、西湖莼菜汤,叶圣陶的《藕与莼菜》就跳出来:那“鲜嫩玉色的藕”,“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中真足令人心醉”。更馋名闻遐迩的宋嫂鱼羹。过去只知西湖醋鱼,上世纪80年代看了一篇关于宋嫂鱼羹的文章,说此菜八百多年前就名闻杭城,“鱼羹鲜嫩滑润,味如蟹肉”,后来一吃,果然,从此与人小聚,此羹必点。还有……此时,才体会到张翰当秋风起,就有鲈莼之思。而今秋风飒飒,富丽的金色晒满布拉格的古城堡、教堂,可是客居异国、异乡的我,天天在思饼充饥,忆文当食。江南忆,最忆是美食,一点不假。原来忆美食,就是念祖国、恋家乡呵。

现在,我见到了宪章先生寄来他在二十多年中写的美食随笔选集,正是《江南美食养生谭》。其中有些文章我见过,特别是《宋嫂鱼羹》一文,原来让我赏识此菜的第一文的作者,正是宪章先生!今日重读,倍感亲切。

集中大都写江浙菜系,特别是杭浙菜肴、点心;也有属于旅游美食、药膳食疗的,两百多篇美文。从题目也可见其内容琳琅满目、五光十色、新鲜多样、别开生面。作者既研索历史文献,又谙熟烹饪艺术,故对每种食品的来源流变、传说掌故、民俗风情、烹调制作、养生保健等,都如数家珍,头头是道;加之文笔生动活泼,语言准确冼练,故引人入胜,使人一翻而不想收。

我国饮食文化的烨烨光辉,江浙菜肴点心的特色,尽收眼底。

我与宪章先生算是故交,早在三十多年前他来原杭大中文系听古代汉语课时就相识,觉得他阅历丰富、好学善文。以后各自奔忙,联系不多,但不时在报章杂志中看到他的美食、旅游、科普方面的散文。后来又得知他曾率先考证、研制出几十种南宋名菜,一时成为多家媒体的热点新闻,并侧重在地方菜点的研究;但体弱罹病,几度告急。我一则以喜,有了一位可以讨教的师友;一则以忧,担心病魔吞噬他的美食美文。现在,看到他第三本美食佳品即将面世,不禁欢跃雀喜,挚诚庆贺他终于战胜病魔,再创胜绩。也越加感佩:这二十余万字,真是字字血、句句情,若没有对祖国饮食文化、对家乡的赤诚挚爱,能历尽艰辛、老而弥坚,烹制出如此丰富多彩,色、香、味、形、名五美皆备的精神美食吗?也因而觉得,这些美食不仅形美、质美,而且还有庖丁的心美、情美,必将万人争尝,脍炙人口,我相信。

黄金贵

于浙大西溪校区伏雪斋

2005.10.20

(本文作者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汉语研究专家)